内蒙古松辽流域水资源相对丰富, 但区域分布不均, 资源性、工程性缺水问题并存。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按照 “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工作总基调要求,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水利发展方式转变, 优化配置水资源, 对于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十三五”期间水利建设及投资情况
“十三五”期间, 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内蒙古松辽流域水利工作的支持力度, 各项水利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水利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加大。2016~2018年, 我区松辽流域共下达水利基建工程投资计划185.4亿元, 其中, 中央资金106.7亿元、自治区资金55.5亿元、盟市旗县资金23.2亿元。较“十二五”期间年均投资大幅增加。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快。目前, 已建成大江大河及其重要支流堤防约4 700多km, 重要江河干流防洪标准从5~20年一遇提高到20~50年一遇, 城市防洪标准也基本达到20~50年一遇。三座店、德日苏宝冷、红花尔基、大石门、霍林河、扬旗山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已完成。“十三五”期间, 重点水利工程尼尔基、绰勒水利枢纽下游灌区骨干工程、辽河干流、嫩江干流治理工程基本建成, 引绰济辽工程、东台子水库、琥珀沟水库等工程开工建设。引嫩济锡工程正在积极开展前期论证工作。农田草牧场水利基本建设进一步加强。已建成大型灌区8处,有效灌溉面积10.4万hm2。大力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2016~2018年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9万hm2。安全饮水工作成效显著。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提速,2016~2018年,投入7亿元实施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惠及人口98万,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5万。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进一步扩大。积极推进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东北黑土地水土保持项目,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53.1万hm2。河湖长制全面建立。松辽流域共有1628条河流设立了河长,262个湖泊设立了湖长。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防洪减灾体系还存在薄弱环节
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仍显不足、存在短板, 滞洪区建设滞后;部分水库仍存在安全隐患;部分中小河流仍处于不设防状态;山洪沟治理进程缓慢;水情旱情监测预警、水工程防洪抗旱调度、防汛抗洪抢险技术支撑三项重点任务亟待加强。
2.2 水资源调配工程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由于缺乏布局合理的调蓄水骨干工程体系, 工程型缺水与资源型缺水并存, 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局部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污水、疏干水、雨水等非传统水源开发利用力度不够。如, 辽河流域粮食生产与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水资源已无法支撑目前的农业生产规模。
2.3 水生态环境治理任务繁重
由于降水减少、地下水过度开发利用, 导致区域性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部分河湖湿地萎缩、季节性河流断流天数增加等水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呼伦湖、达里诺尔湖等湖泊生态环境脆弱, 亟需加大治理力度。东部盟市还有水土流失面积29.58万km2, 占土地总面积的43.85%, 受国家投资的影响, 只能进行小规模初步治理, 任务还很艰巨。
2.4 信息化建设滞后, 监管能力严重不足
水库、堤防、河湖湿地以及地下水位监控设施严重缺失, 再加之数据的采集、传输落后, 数据的共享以及智慧应用滞后, 远远满足不了水利工程管理、水库预警调度、河湖湿地监测、地下水位水量实时监控等现代化水利管理的要求。
3 “十四五”工作思路
松辽流域“十四五”时期总的水利发展思路为:通辽、赤峰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 地下水超采严重, 应在强化节水的前提下, 适当压减耕地灌溉面积, 统筹规划和适当加快嫩江水资源开发利用, 完善北水南调, 东水西调的水资源配置格局, 逐步置换超采的地下水量, 退还河湖生态水量, 修复以西辽河流域为重点的河流健康。呼伦贝尔市、兴安盟水资源较为丰富, 水利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应加强水利工程补短板力度, 加强黑土地水土保持建设, 加强重点水源工程建设, 加强工程调度, 维系呼伦湖水域面积。
3.1 补足防洪抗旱减灾体系短板
继续推进防洪工程建设, 推进西辽河、嫩江堤防及河道整治、辽河枢纽工程等项目, 完善重要支流、中小河流防洪减灾体系, 实现中小河流防御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洪水, 加大山洪灾害防治力度, 完善山洪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立健全主要河流、湖泊和水利工程的安全监测预警设施;加快旱情监测预警体系和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推进防洪抗旱调度方案建设。
3.2 加快重大引调水和水源工程建设
围绕“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 加快建成引绰济辽、东台子水库等工程。深化引嫩济锡工程前期论证工作, 构建“北水南调、东水西调、多源互补、丰枯调剂、区域互济”的供水网络体系。在供水能力不足的地区、科学规划、有序建设一批水源工程, 蓄引提调结合, 提高水源保障能力。重点推动晓奇子、乌布林、嘎海山等水库建设。
3.3 加强水生态修复与治理
通过重大引调水工程优化水资源统筹和超采区地下水置换, 为生态建设提供水资源保障;重点加强通辽超采区综合治理, 全面推进西辽河“量水而行”工作, 开展退减地下水灌溉面积、退灌补偿等试点工程。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严控地下水开发强度, 加强灌溉机电井管理, 强化地下水禁采限采管控。以河湖长制为抓手, 以“清四乱”为工作重点, 加强流域源头、河口及重要水生生物栖息地保护, 修复受损的河湖生态空间。以流域为单元, 采用水资源统一配置与调度管理、自然修复、河道治理、河湖连通、清淤疏浚、生态放水等综合措施, 强化河湖生态保护修复与治理。重点推进西辽河、呼伦湖、达里湖等重要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推进东北黑土地水土流失治理, 加快坡耕地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3.4 加强科学研究、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
开展一系列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相关的水利科学研究, 重点研究西辽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自治区地下水超载区合理水位、自治区高原主要湖泊治理和保护目标等课题, 为“十四五”期间各项任务的开展落实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以智慧河湖长、智慧地下水管理、智慧防洪防凌抗旱和智慧水利工程管理为重点, 建设高效实用的河湖、水利工程和地下水智能感知网和智慧水利应用系统。(作者:聂中青 邢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