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已经进入了以大众消费为基础的快速增长的阶段。汽车社会正向我们走来,客观地认识汽车社会,做好充分准备,迎接汽车社会的来临,是我们面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下面我想就此讲五个方面的意见。
第一、中国进入了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1.持续扩大的汽车市场在中国汽车产业面前展现出良好的前景。
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的时候,随着汽车消费环境的改善,居民汽车消费的潜能逐步释放,近年逐步转化为居民购买汽车的热潮。中国开始了大众汽车消费的时代。去年和前年汽车销售量的增长是GDP增长的4.2倍和3.5倍,这里既有长期压抑的汽车购买力释放的短期因素,也有消费结构升级的必然原因。到2003年中国汽车保有量2400万辆,每千人拥有汽车只有十几辆,不仅和每千人拥有120辆的世界平均水平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和同等发展程度的国家相比还有巨大的差距,这个距大差距就是汽车成长的广阔空间。十六大提出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就是说近20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将保持每年递增7%以上的速度,无论是按照GDP和汽车增长率的弹性系数还是中国消费结构升级的规律来看,可以预计未来20年是中国居民汽车消费总体处于高增长阶段的时期,而且呈前高后低的态势,汽车销售保持大约10%或10%以上的增长是完全可能的。
两位数的增长是什么含义?以去年我们汽车销售440多万辆为基数,如果年增长率为10%,那么十年后当年的汽车销售量就会达到1100多万辆。如果今后十年中我们前五年增长率是15%,后五年增长率是10%的话,那么十年后当年的汽车销售量就会达到1300多万辆。可以预计,这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汽车市场,中国汽车产业确实面临着巨大的机遇。
2.中国汽车产业开始步人良性循环。
在加入WTO前后,汽车是最令人担心的产业之一,中国政府采取了正确的政策,改善汽车消费环境,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汽车消费的能量逐步释放。私人购买汽车逐渐升温,以此为起点,逐渐走向消费和生产的良性循环。政府采取制止乱收费等在内的各项措施,使汽车消费环境得到改善,私人购买汽车的数量随之快速增长。
厂家产销量增加,成本降低,外资加快登陆,民营经济开始进入,市场竞争日趋充分,汽车价格随之陆续下调。新的汽车产品不断推出,客户的选择性提高,汽车金融、销售、保险、维修等配套服务随之逐步改善,汽车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充分显现,对汽车产业应该成为持续拉动内需的支柱产业逐步形成共识。
政府对包括道路条件在内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增加,汽车使用条件随之不断改善。这一切又进一步促进了汽车的消费,近几年政府的政策调整与居民购车和厂家不断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互动,逐步形成了面向广大民众的汽车生产、消费和服务的良性循环。
长期以来,人们担心中国汽车产业是如此幼稚,以至于一旦加入WTO失去了政府的呵护,民族汽车工业将面临生存危机。然而,经过政策调整,出现转机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更清楚地看到,只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在开放和市场中培育竞争优势,中国的汽车产业前景并不那么悲观。相反,只要我们的体制和政策调整到位,汽车产业完全可能成为一个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最具潜力和活力的新的增长点。
3.结构调整取得了进展。
市场竞争促进了结构调整,汽车产业在规模扩张的同时,结构不断的优化。大汽车公司的调整紧锣密鼓地进行,东风日产的合作就是十分引人关注的一例。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进展,民营资本开始进入汽车产业,所有制结构得到改善,增强了市场竞争的活力。零部件制造业迅速发展,汽车产业的社会化分工、专业化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生产组织结构升级,轿车在市场份额中加快增长,商用车中的重型车、轻型车和柴油车的比例提高,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新投放市场汽车的技术水平普遍提高,逐步达到国际当代水平。汽车的前市场,例如汽车金融、汽车广告、销售咨询、售后服务等和汽车的后市场如汽车维修、保养、零部件、材料供应、二手车市场、汽车保险业、汽车休闲等快速成长,汽车产业结构从整体上趋于成熟。国际汽车巨头进人中国,国内汽车和零部件企业参与国际重组的步伐加快,中国汽车产业进一步步入了国际产业体系。汽车产业结构的优化为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结构优化不是一次性的,正在形成的结构、不断优化的机制更具有本质性意义。
第二、大众汽车消费将带来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
对中国大众汽车消费,在国内外一直是一个争议十分大的问题。但是从总体而言,各国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后消费结构升级的共同轨迹对中国人来说也是绕不过去的。就是说在解决了温饱,满足了一般家庭生活之用之后就会进入以住房、汽车为代表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消费时代。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进步的规律,目前在人均CDP达到1000美元之后,轿车逐步成为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选择,根据有关课题研究预测的结果,按照第一方案,中国汽车保有量到2005年将达到3300多万辆,到2010年将达到5700万辆,到2020年保有量将达到1亿3000多万辆。可以说中国从自行车社会走向汽车社会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这一发展趋势的走向是不可逆转的。
汽车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发动机,产业结构升级的推进器。在中国逐渐成为新兴汽车生产基地的同时,以汽车作为带头产业将在很大范围内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成为我国实现新兴工业化的重要载体,汽车可以带动的行业和产业面之宽能包容和吸收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之广,可形成的生产规模、市场规模之大,可创造的产值税收和就业岗位之多,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之大之持久,对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作用之显要是其它产业所难以相比的。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汽车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汽车是改变世界的机器,推动社会进步的车轮。大众汽车消费对社会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汽车产业的自身,汽车的广泛应用不仅对扩大人们的活动半径、加快社会活动的节奏,而且会改变人们的距离和时间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生产和出行方式、居住的选择,城市和乡村结构、生活方式、休闲方式、消费结构、商业模式也将随之改变,进而还会影响到就业结构、社会关系、沟通方式、活动节奏以及人们的知识结构、文化习俗等等,使大家享受到汽车的文明,并将逐步形成中国的汽车文化。轿车进入家庭还会增加国民在机械、电子、自动控制、能源、环境、社会和地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对社会进步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居民良好的流动性不仅有利于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减少沿海与内地,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别,而且从长远看它还有利于各地生活习俗的共通,各民族文化和情感的融合,增强民族凝聚力。因此,我们不能仅以每千人拥有汽车的数量来判断是否进入了汽车社会,围绕汽车这个现代工业产品的普遍使用将改变经济社会结构形成一整套新的经济、文化、生活体系,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推进社会进步。以这个目标来衡量我国离汽车社会还有相当远的距离,但是在走向汽车社会的脚步声越来越近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并没有做好准备,甚至连这方面的意识还很欠缺,以至这一现实逐步到来的时候,我们还茫然不知所措。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对未来十年、二十年汽车大量进入社会所面临的形势有所觉醒和准备。
第三、走向汽车社会,面对诸多的挑战
走向汽车社会的进程中,中国面对着多方面的挑战,我们应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尽早制定科学的应对策略。
一是来自能源的挑战。2000年我国机动车消耗的石油为6560万吨,约占全国石油总消费量的三分之一。据预测2010年和2020年机动车燃油需求分别将达到13800万吨和25600万吨,为当年全国石油总消费量的43%和57%。
由于国内石油储藏量和采掘量有限,新增的石油需求将越来越多依赖于进口,高对外依存度将影响到国家石油安全。所谓石油安全就是可以保障必要的数量,而且价格可以被社会接受的持续石油供应。所谓石油不安全主要体现在石油供应突然中断或短缺或价格爆涨,对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害。应在准确把握现代国际石油市场和石油产地政治特点的基础上树立我们自己的正确石油安全观,并采取综合措施保障石油安全。而提高燃油经济性,开发替代能源是汽车能源战略中两个重要战略。
二是来自环境问题的挑战。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我国汽车污染物排放总量也会日趋上升,2000年一氧化碳排放量达到3000万吨,氮氧化物达到380万吨,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大城市的市区机动车排放已经成为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物排放量的污染物的第一污染源。根据国家环保总局预测,2005年我国机动车尾气排放在城市大气污染中所分担的份额达到79%,尽管目前我国大气污染仍以煤烟型为主,但是从环境变化的趋势来看,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汽车的排放污染,汽车尾气污染的分担率将会持续上升。城市污染也将从煤烟型污染转向汽车尾气型污染。通过多种途径降低燃油消耗,发展清洁能源技术,是通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是来自交通问题的挑战。我国许多大城市交通状况欠佳,机动车平均速度很低,在交通高峰期北京市区的一些主要道路汽车每小时只能行驶11公里左右,这和自行车的速度差不多。这样形成了一个悖论,为了方便出行获得更高的速度而购买汽车,私人汽车多了,交通就拥堵,反而失去了效率和速度。在国际上我们可以举出不少城市规模不及北京,但是汽车拥有量却大大超过北京而交通状况又相当不错的例子,重要是必须用新的理念来规划城市,调整交通结构,改善交通管理。
第四,积极的应对策略
为使大众汽车消费产生良好效果,首先应发挥市场的作用,这是不容置疑的。
但是由于外部性的大量存在,完全靠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是不够的,短期适应性的政策调整已经不足以应对汽车社会面临的全局性问题,汽车产业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远远超出汽车投资和生产层面的问题,政府关注的重点必须转移到汽车社会。从未来汽车社会的角度关注汽车产业,从汽车产业的发展看待汽车工业,就是说应从长期战略高度重新定位政府的相关职能和制定发展战略。其中,有许多比对汽车生产控制更加重要的环节需要政府发挥作用,当前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关注:
一、设定清晰而富有远见的汽车产业战略目标。
1.汽车要作为一个战略产业,要成为持续扩大内需的重要载体,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成为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带头产业。
2.要注重汽车产业相关行业服务业的发展和配套引进的建设,真正使汽车消费成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社会进步的载体。
3.充分考虑能源环境的制约因素,借鉴国际经验,在进入汽车社会的时候做到能源消耗较少,环境污染最小又可以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主动参与国际分工、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优化产业和企业结构,壮大本国、本土的汽车企业,使中国成为汽车产业和汽车技术的强国,实现大众汽车产品的进出口。
二、制定汽车消费政策,引导大众汽车消费。
制定汽车消费政策的重要任务就是释放居民汽车消费潜力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协调,一方面要净化汽车消费环境,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政策工具特别是通过实行差别税费等手段,体现政府鼓励低油耗低污染,限制奢侈型汽车消费的倾向,使大众汽车消费与中国当期的资源环境经济能力相适就。以汽车消费政策来引导居民的汽车消费,以买主的货选选票来影响厂商的研发、生产和投资,政府以市场化的手段将不断扩大的居民汽车消费和厂商的研发生产投资引导到当期国家能源、环境、配套条件可承受的范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制定和推行汽车消费政策的做法与政府管住企业,督促企业研发,限制市场进入,控制企业投资的做法相比,无沦对消费者、厂商还是可持续发展都更加有利。
三、制定强制性燃油经济性法规。
在人众汽车消费起步的时候,就应该给社会以强烈的信号,即要节约和环保。要使新进入市场的汽车平均能耗有大幅度的下降,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在石油危机的冲击之下,1979年美国制定了强制性燃油经济性政策,并于1978年生效。这个政策要求各汽车公司出售汽车的平均燃油消耗要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这项法规的执行美国新轿车平均燃油经济性从1975年的每公升行走6.8公里提高到1986年11.8公里,新型轻型卡车由每公升行驶5.9公里提高到8.9公里,10年燃油经济性提高了73.5%和50.1%,和标准实施前相比仅2000年美国节油就达到了1.9亿吨,节约资金920亿美元,这是一个很好的政府调控的案例。中国燃油经济性的状况,以每公升燃料行驶的里程计算,我们和日本2010年要实现的目标相比要高出20.7%,和欧盟第二阶段要达到的目标相比,我们竟相差了48.4%。目前中国燃油没有附加税,它的市场价格非常之低,只有美国可以相比。我们现在的状况一方面车价普遍比国际水平高了许多,另一方面油价比大多数国家又低了许多。这就使得居民在选购汽车的时候,较多考虑的是买车时的一次性投入,却较少顾及由于燃油消耗量高低对于使用过程的影响。因此,燃油价格对居民选购车型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类似美国的油价就会倒向美国的车型。从去年到现在燃油消耗量较高的SUV四轮驱动汽车消费量增长特别快,去年增长了186%,这就是一个案例。沿着这种过于奢侈的汽车消费轨迹,我们是无法持续的。因此,在大众汽车消费起点的时候,政府就应该通过经济、法律、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等方式抑制奢侈型消费,把汽车消费引导到与我国经济资源环境相适应的所谓小康型的消费,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应该通过征收燃油附加税给居民一个强烈的信号,就是节油是个人汽车消费必须认真考虑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要制定燃油消耗量限制标准,对生产厂家提出限期达到燃油经济性的要求。第三方面,制定燃油经济性法规,在大众汽车消费起步的时候,应该给社会以强烈的信弓,要注意节能和环保。第四方面,制定和实施越来越严格的排放标准。制定和实施越来越严格的排放标准是控制汽车对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发达国家通过制定和实施越来越严格的汽车排发标准,在千人保有量拥有汽车400~700辆的情况下,仍然保持厂较好的环境状况,但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是一项技术性很强,对经济社会影响重大的措施。首先,新标准是对新车型的要求,新标准对载用车不应具有追诉性,不能用新标准要求标准出台之前的车辆。因为,居民在过去购买汽车的叫候是符合当期国家标准的,在它的寿命周期之内用新标准要求既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也缺乏依据。其次,在实施新标准的起点,出厂的汽车达到新的排放标准必须要给一个准备期,因为要达到新标准涉及庞大的系统升级和改造,在这个期间汽车制造厂家要进行技术开发和生产准备,石油化工企业要开发出能适应的燃油改造工艺流程,并能大量生产和普遍供应,另外还有新标准的监督检测方法,相应的仪器开发、检验系统改造以及汽车的售后服务配件,配品等都需要一个周期。
贯彻新标准是涉及全国的系统性工作,不仅需要大量的技术和资本投入,还必须有一个工作周期。政府应该统筹经济技术和资源环境因素,从长计议,经科学论证,颁布中长期排放标准升级的时间表。一方面保证政府官员和专业人员从交通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对污染的控制,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性。另一方面给厂家以长期的预期,以长期考虑开发新的技术和进行技术改造。
第五、制定良好的竞争政策壮大产业竞争力
我们可喜地看到近年汽车市场的竞争日趋升温,但企业竞争力随之提高,这说明市场竞争对产业和企业的成长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汽车产业的很多问题要靠市场和市场竞争来解决,而不是靠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
目前政府担心汽车产业过度投资不是没有根据的,但是在竞争并不充分的情况下,应该给进入者以平等的机会,政府要采取与市场经济相一致的工具和手段进行调控,例如制定产业政策、发布产业信息深化企业改革使所有权到位、政府资金不再进入,政府不要主动或直接干预投资,要进一步制定和更加严格产品、技术、质量、环保、安全、能耗、售后服务、工厂环保等标准,银行要严格信贷评估、公平税费和严格土地使用管理等等调控措施。
中国进入大众汽车消费时代,是时代的伟大进步,中国汽车产业正在成为世界汽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在中国大众享受汽车文明的同时,中国汽车产业在世界的大格局中所处的位置,所发挥的作用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