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背景
绵阳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全市面积20249平方千米,辖1市2区6县,1997年全市人口512万人,国内生产总值275亿元,是四川省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之一。绵阳市中心城区位于市域中部,嘉陵江的主要支流——涪江和安昌河的汇合地,至成都的距离98千米。宝成铁路和108国道均穿过市区,成绵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2001年绵阳机场已建成通航。绵阳市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空气动力学研究中心(亚洲最大)等许多科研机构和长虹、湖山等大型电子企业,是我国重要的国防科研基地,也是我国西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城市。
城市性质:我国重要的电子工业生产和国防科研基地;四川省重要的地区经济中心和历史文化名城;市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城市规模:现状城市人口42.5万人,2010年75万人,2020年90万人;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90平方米以内。
项目思路
城镇体系规划
全市将实行“强化中心、发展两翼、依托轴线、带动全城”的总体发展战略,根据实际规划一个大城市、两个中等城市和若干个小城镇,在空间上结合交通干线形成两个一级城镇发展轴和两个二级城镇发展轴线。
城市布局
城市以老城区为中心,向外围呈分片组团式发展。尤其是突破了山区城市沿河谷长距离带状布局的传统,利用高速公路建设的契机,向西北园艺台地拓展了城市发展方向,既节约了平坝上的大量农田,又使城市空间更为紧凑。利用地形、水系及高压线走廊等因素作为组团的隔离带,各组团在空间上留有一定余地,职能上有一定综合性,生产性用地与居住用地平行发展,适应了不同的发展速度,保持了发展的弹性。城市周围山、水的自然嵌入,绿地结合地形及水系进行布置,为城市的环境和城市特色的塑造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道路交通
城市对外交通通道顺畅,高速公路从城市的一侧经过,铁路沿山麓及组团间隔离带绿地中通过,在城市各个对外出口方向均有2条通道。城市各片区(组团)之间及中心区与各组团间均有较为便捷的联系,组织了快速交通系统,交通性干道与生活性干道、过境交通与内部交通有一定分工,形成“四横两纵两环”为主体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规划用交通流量模拟分析技术,对整体规划路网进行了网络评价。结合地形、城市结构将评价结果反馈于用地布局,从而保证用地的开发强度与道路交通的运送能力相协调,为最终确定完善、合理的路网结构打下了可靠基础。
环境景观
根据绵阳的自然、历史条件和社会调查反映的市民兴趣,规划力求使城市的布局结构与自然山水相结合、名胜古迹与绿色环境相结合、新区风貌与现代产业相结合。以城市周边山体的绿化形成植被葱郁的绿色大背景,依山就势造成楔形绿地并逐步向城市渗透。同时,利用河流水系等形成的开敞空间与历史文化遗迹结合的公共活动空间有机联系,形成绵阳市文化景观系列、自然景观系列和休闲景观系列。
规划特色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结合自然条件,在空间上跨越了高平坝发展的传统模式,使城市跃上台地发展,既节约耕地资源,又使城市空间更为紧凑。
将研究——规划的方法引入规划实践:在规划前期就对城市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问题进行研究,有针对性地研究了十个方面的专题。用较为深入的研究成果指导规划,取得了良好效果。
深入进行交通动态研究:引进先进技术手段,在规划方案阶段即进行交通流量模拟,保证了规划路网的合理性。
注重公众参与:召开了大量的座谈会征求意见,并向市民发放了数千份调查表,回收率超过了80%。通过调查,总结出市民对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的就业、教育、城市交通、服务设施和环境问题的意见,以及绵阳市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排序和绵阳市最具吸引力方面的排序,使我们对城市的认识更加客观和接近现实。并且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通过汇报、展示听取市民的反馈意见。
将城市设计的思想贯穿于规划始终。通过对绵阳市历史人文环境和自然山水特征的深入分析和挖掘,有效地将文化与自然因素引入到城市总体环境与规划设计之中。
由于绵阳机场距城市太近,规划针对其对城市的影响作了专题研究。不仅对城市相关地区的建筑高度进行了限制,而且分析了机场噪音的影响,调整了机场噪音仿锤形影响地带的布局,将机场对城市可能造成的干扰降到最低。
实施效果
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7-2010)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函[2000]80号文批准后,绵阳市人民政府严格按《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组织实施。近期完成了绵阳南郊机场、宝成铁路复线、成(都)绵和绵广(元)高速公路、绵梓(潼)、绵江(油)、绵盐(亭)、绵三(台)、绵安(县)几条对外公路,迎宾大道、科技城大道、剑南西路已建成通车。污水处理厂已建成投入使(一期10万吨),沉抗水库二水源区已建成,三江工程及防洪工程、旧城铁牛街改造、滨河广场等已建成。连结城市各组团的快速通道——二环路、飞云大道正在设计中。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正在编制各类专业规划和详细规划。
上一篇:淮安城市商业中心区规划
下一篇:攀枝花“多中心、组团式”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