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习主席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向军民融合发展重点领域聚焦用力,以点带面推动整体水平提升。9月18日至24日,第三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装备成果展览暨论坛活动在北京举行。用习主席重要讲话精神审视成果展,有助于对如何向重点领域聚焦用力作出更深刻的理解;结合成果展览暨论坛活动学习理解习主席重要讲话,重要讲话的深刻内涵便有了具体可感的生动注脚。
加快提高创新能力 怎样发力优先布局
尤政(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 年国家创新能力却排名第19,国防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尤为突出。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在军民协同的原始创新和应用基础两个重要环节下功夫。军事智能发展和应用代表未来趋势,将重塑未来战争样式,改变战争决策模式,对此进行优先和强化布局,有望成为一个新的突破口。
捍卫国家全域安全 海天一体如何统筹
于全(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研究员):运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方式,能够更好地实现海天一体统筹,军民共同捍卫我国的全域安全。面向物联网建立“天行星座”——使用一颗大卫星的经费体量建立多个星座,以实现全球航班跟踪系统等多种作用。而通过海上浮标网络“海疆围栏”——利用天行系统把大量浮标连起来,形成团结协作的合力,浮标网络定位实时感知每个位置。
小小CPU透出大话题 为啥说搏的是创新
杨学军(中国科学院院士、军事科学院院长):习主席指出:“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国产CPU从无到有,已经初步获得应用,但与国际先进技术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国产CPU不一定绝对安全,但没有国产CPU一定不安全。在核心技术和原始创新上,我们“铸的是国器、比的是国力、搏的是创新”。
机器人战胜围棋大师人工智能问题何在
张钹(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智能机器就是能够感知环境,并采取行动使成功率最大化的系统。AlphaGo下过的棋是任何一位围棋大师一生下过棋的几百上千倍,战胜围棋大师不足为奇。当前军民协同创新,要解决的问题是:以大数据与深度学习为基础的人工智能,怎样可解释和可理解?如何跳出就事论事,具备推广能力,遇到新的情况能够积极主动适应?
重视时空基准建设 如何提升“北斗效应”
杨元喜(中国科学院院士):时空基准建设是政治大国、经济强国和军事强国的重要基础建设和重要标志。实施军民融合国家战略,同样需要加强时空基准建设。确保领土、领海、领空安全,需要空天地海一体的时空基准保障。作为军民深度融合重大成果的北斗系统,也是我们加强时空基准建设的重要依托。
追赶量子革命步伐 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潘建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量子力学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已经为解决许多重大问题奠定了基础。2016年8月16日,我国成功发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展望未来,构建完整的空地一体广域量子通信网络体系,确保国家信息安全,同样需要走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之路,在国防、政务、金融和能源领域加以广泛应用。
勇居创新链上游 颠覆性技术何处寻
吴一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电子所所长):对于武器装备颠覆性的技术或装备,很大程度上源于新的科学现象的发现、新的材料的出现,以及一些器件的发明。只要我们始终站在创新链的上游,把科学院所属各个科研机构率先建设成为技术研发的高地,形成相应智库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地,就能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提供可靠的支撑和服务。
大学定位务必科学 国防科研意义在哪
罗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大学在军民融合国家战略中的定位,还是知识创造和人才培养。我们通过开展国防科研来培养和训练大批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博士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进一步提高服务国家的意识,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真正的一流大学、研究型大学,能教给学生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
空间遥感前景可期 怎样走在融合前列
周志鑫(中国科学院院士、航天工程大学校长):空间遥感应成为军民融合重点领域,并且应该走在军民融合的前列。目前,这一技术广泛应用于地理测绘,海洋观测,农业、林业、矿产、水资源勘测,大气、灾害、环境监测等领域,但总体性能水平不高、效益不高。
从世界发展趋势看,军民一体发展、融合应用是一个突出特点。就我国发展水平而言,已初步建立军民协同应用机制和模式,但军民融合深度还远远不够。要实现空间对地感知军民深度融合,形成“军、民、商”一体发展的新格局,需要法制护航,统筹规划,观念更新,技术创新,人才支撑,资金支持。
爬坡过坎关键阶段 怎样跨越两个陷阱
徐建平(国家发改委经济与国防协调发展司副司长):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军事革命日新月异,世界强国都在抓紧进行战略部署,抢占先机、赢得主动。我们到了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更应当抓住关键,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在一些战略性领域做好布局,统筹军民力量加以突破,以弯道超车的方式,成功跨越安全上的“修昔底德陷阱”和发展上的“中等收入陷阱”。
三个“第一”交汇处 如何发挥高校优势
高润生(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是前沿技术研究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策源地。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离不开高校资源,同时也必将为高校“双一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有鉴于此,军地双方应通过培育打造国家及部门多层次重点实验室等途径,共同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协同创新曾有范例 十五个中心该咋办
吴学梯(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副司长):军民科技融合被列为六大体系建设目标之一,在顶层设计中被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在原863计划、973计划、支撑计划中组织实施了大量军民两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成为成功范例。目前,在信息、新材料等领域已组建完成15个军民两用技术发展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践证明,“军队提出需求,民口组织攻关”管大用、见实效。
国家平台立起标杆 大赛牵引怎样落地
曾开祥(工业和信息化部军民结合推进司处长):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是军民融合的天然载体,军民融合、创新驱动发展、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等多个国家战略在这里交汇融合。工信部与有关部门通过连续两届举办中国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应用大赛,取得显著成效。我们将一如既往发挥国家级展示平台、引导平台和对接平台的作用,激发军民协同创新热情,发掘优秀两用技术成果,焕发军工集团的赶超意识。
顶层设计确立之后 系列难题如何解决
李强(中央军委战略规划办公室军民融合局局长):现在,军民融合发展顶层统筹统管体制已经确立。今后实现军民融合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除了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改革和创新政策制度,搭建服务战略决策、支撑业务工作、联通军民各方的公共服务平台,解决好信息不对称、政策难落地、资源难共享等问题,真正让各方参与主体共享军民融合发展“红利”。
“两证”合一顺利推进 准入门槛怎样降低
张林(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科研订购局副局长):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各项政策必须持续完善。所谓“ 两证合一”,就是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与承制单位资格审查“两证”统一管理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与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的联合审查工作机制,规范资格审查申请受理工作。在山东、福建、重庆等地试点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组织完善了审查工作协调机制,简化管理程序,持续推进联合审查。
利益羁绊正在冲破 一体化发展如何实现
姜鲁鸣(国防大学教授):实现军民一体化发展,就是要在国家战略层次上消除军民二元分离结构。在影响军民深度融合的诸多矛盾问题中,体制问题是制约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第一难题。破解军民分离二元体制结构,关键在于消除来自各类利益集团的阻碍,在疏通军地两大系统的融合政策制度,梳理军地两大系统内部的融合政策制度等方面多做工作、做好工作。
核心技术已有突破 融合模式该咋选择
方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院长):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应当以核心技术突破筑起领先优势,融合模式的选择应主要考虑以下三点:在技术属性上,要有先进性、专用性、可获得性;在竞争优势上,要尽快形成战斗力;在经济属性上,要有可持续的供给能力,最大经济效益。另外,国防采购必须全面推进军民一体化。
政府当好“开山工” “民参军”方式有哪些
王强(深圳市政府南山区委书记、区长):全国首届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应用大赛,深圳4家企业获奖,南山占3家。区政府乐当“开山工”,助推“民参军”:一是民企直接参军;二是民企借助深圳资本市场发达的优势,通过收购重组军工企业,解决资质认证门槛;三是“军转民”再参军,将技术脱密转民用,拓展原有军工市场。
“民参军”大有可为 关键看有没有真本事
郑德华(海特集团副总裁、川联科技装备业商会副会长):民营企业要想在国防科技工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摒弃“小富即安”的传统观念,有情怀还要有本事,有想法还要有行动,瞄准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真正具备和国有军工单位同台竞争的能力:立足自身发展,稳扎稳打、真抓实干,在核心关键技术上“有两把刷子”;在通用技术上降低成本;在产业、技术和资本上能够提供要素供给。
勒索病毒发人深省 怎样捍卫网络安全
齐向东(360企业安全集团董事长):互联网无国界,网络安全有国界。今年5月和6月爆发的两次勒索病毒事件足以证明,网络攻击者“不费一枪一炮”,就能达到破坏社会正常秩序、引发社会混乱的目的。未来网络战争,攻击军事目标是手段,攻击民用目标才是目的。共筑网络安全,呼唤军民齐心协力,站在国家安全的高度,以军民融合的方式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
与时代同频共振 如何挖掘大数据潜力
王坚(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正如电的发明为电气时代的到来搭建了基础平台,“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大数据时代搭建了基础平台。如今,大数据已渐成一个热词,无论对于军或民,大数据技术都有着极大的应用潜力。我国可以说是世界上数据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数据时代对我们的经济和国防建设而言,都意味着一个巨大机会。
优势民企理应优待 怎样加快分类管理
任宏军(国防科工局发展计划司副司长):今后发展,有望实现对全社会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的分类管理,不分军工、民口和所有制,同类能力享受同等政策;研究建立军品科研生产单位信用评价制度,规范军品科研生产市场的竞争环境和履约行为;通过开展军工集团公司军品外部配套率、民口配套率统计,引导军工单位将军品配套任务扩散到优势民口民营企业。
“民参军”潜力巨大 67∶500说明了什么
谭林(全国工商联军民融合工作办公室主任、经济部部长):军民融合天地广阔,民企大有可为。我们曾为宁波一家企业颁发全国工商联科技进步一等奖,此举吸引了更多企业家投身军民融合实践。通过举办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发布会,宣传民营企业参与军民融合的成果,也取得良好成效。如今,民营企业500 强中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与维修领域的数量已达67家,与2014年统计相比,增长了17家。
竞争择优令人鼓舞 怎样实施制度保护
游光荣(军事科学院研究员):装备采购领域的创新发展,动力源泉在于竞争择优。军委机关近年来强力推行竞争,发布了竞争性装备采购负面清单,制定了竞争性采购配套法规,竞争性采购数量金额比例大幅提升。全面落实好这一切,还要建立质疑投诉制度、仲裁制度等,保护承制单位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建立失利补偿制度,减少承制单位投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