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环境景观与产业景观规划研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市化进程也呈现出纲举目张、深入推进的生动面貌。在城市化发展的新常态时期,“城乡统筹”“美丽乡村”等概念应运而生,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成为乡村建设的重要落脚点。乡村环境景观包括村落、建筑、农田、道路、水系、树林等要素,在历史轨迹中恒定发展演变而成,是乡村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生态共合体和文化复合体。乡村产业景观是在环境景观的基础上,从产业属性、产业功能、产业需求等角度出发对乡村景观进行的改造和设计,能够实现乡村景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复合和叠加。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落地实施,乡村环境景观与产业景观规划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
然而,纵观近年来我国关于乡村环境景观与产业景观规划的理论研究与现实实践,不难看出我国对于乡村环境景观与产业景观规划研究的视角还局限于景观规划设计表面,未能深入到特色产业构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模式转变等更为核心的内容,对于环境景观与产业景观之间的耦合互动关系也涉及较少。乡村环境景观与产业景观是乡村生产生活的历史记录,也是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环境景观是乡村景观的外延,产业景观是乡村景观的内核,二者密不可分,均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助推器和牵引机。因此,乡村环境景观与产业景观规划研究既是美丽乡村建设亟需回答的时代之问,也是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的共同指向。
乡村环境景观与产业景观是自然与人文共同构建的互动生态,既包括清澈的溪流、挺拔的林木、路边的青草,也包括沧桑的古庙、肃穆的祠堂及磨损的石碑。乡村环境景观与产业景观规划关乎自然风光的保留、场所文脉的延续以及农业体验的保存。因此,乡村环境景观与产业景观规划需要遵循一些特定的设计原则。
一是原真性原则。乡村原生态是乡村环境景观与产业景观规划的基础,因此在设计时应注意保持原有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和多样性。
二是融入性原则。乡村环境景观与产业景观不是如法炮制、照搬照抄,景观设计须从当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出发,与当地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相契合。
三是人本性原则。这一原则的学科跨度较大,从设计学延展到人体工程学、行为学、心理学等领域。村民是乡村的主人,乡村景观设计是民生工程、民本工程,也是民心工程。乡村环境景观与产业景观规划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村民的现实需要和未来需求为设计出发点,在规划中嵌入村民的“被需要感”和“有价值感”。尤其在一些细节方面,如游览线路规划、植物色彩配置等,都要以村民的行动便宜和居住舒适为指向。
四是美观性原则。乡村环境景观与产业景观规划要在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功能性与美观性的统一、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如,植物配置要疏密结合,注重色相搭配。
五是多样性原则。乡村环境景观与产业景观不应是“千村一面”的,而是应该力求多元化、丰富化。为此,须在造景手法、设计风格方面谋求多样性,因地制宜打造不同的自然景观、聚落景观、文化景观、生产景观。
六是经济性原则。乡村是重要的经济单元,乡村环境景观与产业景观也不可避免地带有经济属性。因此在对乡村环境景观与产业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一方面要考虑建设项目的资金成本,另一方面应与乡村产业相衔接,激发乡村景观的经济潜力。
七是可持续性原则。节能环保、资源再生是乡村景观设计的核心理念,乡村景观设计必须服务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
因此,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要优先选用无污染、可循环的清洁材料,并且对于设计材料的处理也应以无害化为指向。此外,景观设计要持续发展而非转瞬即逝,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还要长远考虑,让景观经得起岁月的洗礼、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上述设计原则贯穿于乡村环境景观与产业景观规划的全程,是乡村环境景观与产业景观设计的重要理论参考。但如何立足于美丽乡村景观规划的已有成果,从乡村环境改善和乡村产业振兴两个方面来进行乡村环境景观与产业景观规划,以景观规划带动产业振兴,以产业规划引导景观塑造,打造“产-景-村”融合发展的美丽乡村新模式,还须进一步探索乡村环境景观与产业景观规划的具体设计策略。
一是注重时间相承与季节连贯。景观不是静止的。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不同之处在于,建筑设计往往是静态的,而景观设计却常常需要考虑动态变化,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是景观设计的重要参考。乡村更是如此,时间与季节带来了春柳夏荷、秋桂冬雪等植物的形态更迭,也带来了朝阳晨雾、落日晚霞等日色的光影变化。因此,在进行乡村环境景观与产业景观规划时,需要考虑到景观的连续性和动态性。以湖南省长沙市光明村的景观规划设计为例,其根据四季景致的不同应时而变,分别打造“春之摇曳”“夏之绚烂”“秋之静美”“冬之宁静”四大景观主题,令人眼前一亮。四大主题相互承接,相互呼应,春有繁花,夏有郁葱,秋有缤纷,冬有暗香,真正做到了“一年四季皆是诗意盎然”。
二是注重空间相连与功能互斥。乡村是一个空间地域系统,乡村各个空间具有独立功能特性和明显视觉特征,乡村环境景观与产业景观规划要基于乡村空间的整体性、分异性与结构性展开,要做到空间相连与功能互斥,即每个空间单元既要承担各自最基本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如:对于生活空间而言,建筑密度、路网密度、公共空间服务面积占比、景观绿化率和邻近度指数是景观设计的重要参考;对于生产空间而言,坑塘面积占比、斑块边缘密度、防护林带密度和香浓均匀度指数是景观规划的重要指标;对于生态空间而言,可调节水量、蔓延度指数、河岸带完整度指数、水源涵养能力指数和景观形态度指数是景观塑造的重要依据。与此同时,各个空间单元要彼此依赖、相互关联,空间单元之间不能断裂和脱节。
三是注重产业相融与文化传承。近年来,文化振兴是乡村建设的重要旨在。文化是乡村的根脉和灵魂,乡村文化景观是乡村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载体。因此,在对乡村环境景观与产业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厘清关于文化和产业之间的纠结,实现文化自信的“重溯”和“重塑”。以乡村文化为基底,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提取文化元素符号,通过对乡村文化的“土、野、俗、古”进行创意改造和创新表达,从而实现乡村景观对乡村文化的显性表达和隐性传承。以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钟管镇下塘村为例,该村稻谷种植历史悠久,以稻谷作为原材料的米酒酿造产业正在逐渐形成。兼顾乡村环境景观与产业景观规划,下塘村以“米酒文化”作为设计核心,构建“米酒文化+河港景观+乡村街景”的产业景观模式。如今,酒港文化风情体验成为当地产业发展的新起点,已建成的三园、四码头、五馆、七坊、十二桥等特色产业景观成为众多游客的打卡之地,下塘村真正实现了文化活态传承、产业赋能乡村。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如何构建乡村景观品质提升与乡村产业结构优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实现乡村环境景观与产业景观规划由“千村一面”向个性乡村升级、由静态视觉向动态体验升级、由文化模糊向延续文脉升级,让村民与游客在观赏乡村景观的同时记“乡忆”、乐“乡趣”、醉“乡居”、享“乡闲”、品“乡情”,是乡村环境景观与产业景观规划研究领域亟待回应的时代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