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长江经济带巫山县生态建设和绿色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巫山县资源现状分析,分别从筑牢生态屏障、提升森林质量、优化生态安全、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重点建设内容,以期把巫山县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上的一颗绿色明珠,为长江经济带其他地区绿色发展提供借鉴。
一、 巫山县生态建设现状
1.1 森林资源保护现状
截至 2019 年底,全县纳入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面积 136.8 万公顷,累计完成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封山育林及天然林资源管护 39.5 万公顷;退耕还林工程 2.1 万公顷;公益林保护与建设138 万公顷;长江防护林工程 0.15 万公顷;中幼林抚育 0.4 万公顷;造林补贴 0.66 万公顷。通过全县多年的生态保护和建设,森林蓄积达 615 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 58.35%。森林覆盖率高于重庆市8.25 个百分点。
1.2 自然保护地建设现状
2020 年巫山县初步完成了县域内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优化后巫山县共有自然保护区 5 处,包括重庆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巫山江南市级自然保护区面积、重庆巫山长江三峡自然公园、重庆巫山小三峡自然公园与重庆巫山梨子坪自然公园。整合优化后巫山县保护地总面积 122052.21 公顷,占国土面积的 41.26%。
1.3 国土绿化现状
自 1999 年来,巫山县实施与建设的国家重大林业生态工程项目包括退耕还林工程、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石漠化治理、公益林建设、农发林业生态示范项目、荒山造林等。截至 2019 年累计造林130912.30hm2.其中:人工造林 120245.60 hm2.飞播造林 10666.70 hm2.各项工程实施以来成效显著,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全县现有公园绿地面积279 hm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14.1m2;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 300 hm2.绿化覆盖率为 40.8%。
1.4 美丽乡村建设现状
自 2012 年以来,巫山县紧紧围绕“村容镇貌大改观、特色风貌大彰显、人居质量大提升、旅游发展大促进”目标,坚持政府引导与农民自主相结合,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截至 2016 年底,巫山县共创建农业部、市、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42 个,乡镇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18 个。其中,官渡杨坝、骡坪镇茶园是农业部美丽乡村示范村。2017 年骡坪镇路口村、官渡镇双月村、水库村、杨林村,建平乡柳坪村 5 个村被评为全国首批绿色村庄。2020 年曲尺乡柑园村被评选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之一。
二、巫山县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2.1 经济林产业
巫山脆李是巫山的一张响亮名片,先后荣获“中国脆李之乡”、“中华名果”、“全国优质李生产基地县”、“全国优质李金奖”、重庆市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等荣誉。2019 年,“巫山脆李”品牌价值达 16.28 亿元,居全国李品类第一。巫山柑橘产业有两大拳头产品:纽荷尔和 W[1]默科特,两者荣誉“等身”。巫山纽荷尔在全市、全国多次品比会上屡获金银奖,是国家商品总局地理标志注册商标保护产品;巫山 W- 默科特在“2018年三峡杯重庆市优质晚熟柑橘评优活动”中杂柑类获得“果王”称号。
据相关资料统计,全县经济林种植面积 64 万亩,其中:脆李 28 万亩、柑橘 18 万亩、其它 18 万亩。
2.2 中药材产业
截至 2019 年,巫山县中药材栽植面积 20 万亩,目前具有一定规模的中药材品种有川党参、独活、杜仲、黄柏、厚朴、当归、牛膝、云木香、木瓜、天麻、白术、贝母、金银花、淫羊藿等三十来个品种,分布在官阳镇、当阳乡、庙堂村、竹贤乡、笃坪乡、邓家乡、红椿乡等乡镇。
2.3 森林康养产业
近年来,巫山立足生态优势、旅游品牌、文化底蕴和交通区位,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的战略目标,坚持把发展壮大生态康养产业培育成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森林康养产业已由最初的试探阶段,进入到全面推进的阶段,全县生态康养“一带三心三片区”发展布局逐步形成。
2.4 特色文化和生态旅游产业
2.4.1 巫山特色文化
巫山文化是三峡文化的核心。巫山文化资源丰富厚重,包含巫文化、巴楚文化、神女文化、龙骨坡文化、大溪文化、移民文化等多种文化类型。距今约 204 万年的龙骨坡“巫山猿人”遗址、距今5000-6000 年的大溪文化遗址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巫山博物馆获评国家二级馆、《百年巫山- 票证年代》展览入选国家文物局“2019 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100 个项目。
2.4.2 巫山生态旅游产业
巫山县成功创建了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巫山博物馆成功创建国家 4A 级景区、大昌湖成功创建国家湿地公园、小三峡景区通过文化旅游部5A 级景区评定性复核、小三峡景区获重庆市绿色景区。小三峡位列重庆市首届十佳景点榜首,是“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国家首批 4A、5A 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此外,建平望天坪、骡坪大垭口、两坪朝元冠、铜鼓仙女洞、竹贤朝阳坪、大昌洋溪河等,是观光旅游、休闲度假、避暑纳凉、修身养性的首选之地。2017 年 6 月,巫山成功评选为与张家界、海南国际旅游岛等并列的九大“海外游客最想去的内地旅游目的地”之一。全县已连续成功举办十二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红叶节,“巫山红叶”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三、 巫山县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国土生态空间保护面临较大压力
多年来巫山县相继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初步遏制了区域生态恶化趋势,县域内林业与生态建设成效显著,但由于全县人口逐年增长、经济总量大、开发强度大等因素,加上县域范围内土壤质量不高、陆生生态系统呈亚健康等问题,国土生态空间保护面临较大压力。
3.2 森林质量总体不高,林地生产力较低
全县森林覆盖率 58.35%,但从巫山县所处的自然条件和占有的林地资源来看并不算高,且分布不均。全县乔木林平均单位蓄积 40.5m3/hm2.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6m3/hm2)。天然林占森林面积的 62.50%,人工林占森林面积的 37.50%。人工林多为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营造的,以柏木为主,树种单一,郁闭度低,大部分林分没有形成乔、灌、草复层群落系统,林下植被稀疏,郁闭度低,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度和丰富度偏低。全县中幼林比重大,占乔木林面积的 85.50%,残次林、低质低效林较多,森林质量不高,林地生产力较低,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较为脆弱,生态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功能亟待整体提升。
3.3 土地石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持续生态修复难度大
巫山县属水土流失国家级重点治理区,县域内山体大、坡度陡、切割深,固土护坡难度大,水力侵蚀极强,水土流失严重。全县经过 30 多年大规模造林绿化,可造林地的结构和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宜林地、疏林地以及需要退耕的坡耕地及严重沙化耕地等潜在的可造林地大多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岩溶石漠化地区,自然立地条件差,造林成林越来越困难。另外,长江上游地区造林地有相当数量的宜林地处在高海拔、高寒、干热干旱河谷地区,造林难度增大;加之林业传统的劳动力、用地等要素优势逐步丧失,造林抚育用工短缺,劳动力和用地成本不断上涨,造林单位成本增加,巩固成果的难度大。
3.4 绿色(特色)产业尚处起步阶段,产品附加值低
巫山县脆李、柑橘、核桃等绿色产业已初步形成规模,龙头企业有一定的带动作用,但是产业链条短、林副产品深加工滞后的情况较为突出。目前巫山的脆李、柑橘等还做不到产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营销。巫山森林康养资源十分丰富,但空间分布呈现“小集中、大分散”,开发处于点状发展的状态,存在同质化和单一化现象,没有进行深度融合,各地缺乏有机衔接和联动,链条较为松散。
四、 规划重点建设工程
4.1 森林资源保护工程
4.1.1 森林管护
结合《巫山县开展林长制试点工作方案》,按照县级、乡镇级和村级林长制组织体系,认真落实《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和《重庆市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严格执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森林管护管理办法》、《重庆市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森林资源管护办法》等要求,扩大天然林资源保护面积,加大天然林和公益林管护力度,加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力度。
4.1.2 公益林管理
严格执行《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办法》和《重庆市公益林管理办法》的划定和管理要求,针对纳入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的国家级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认真落实重庆市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开展公益林资源定期调查和动态监测及档案建立等;加强公益林管护监督检查、管护人员培训,以及公益林火灾预防与扑救等。
4.2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
4.2.1 森林抚育
按照《森林抚育规程》(GB/T 15781-2015)、《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18337.3-2001)和《重庆市森林抚育技术实施细则》(试行)的技术规定,针对范围内的抚育对象,根据森林发育阶段、培育目标和森林生态系统生长发育与演替规律,采取不同的抚育模式。对幼龄林阶段目的树种林木上方或侧上方严重遮阴问题的,采用透光伐抚育;对局部立地条件较好地区,幼龄林阶段的人工同龄纯林(特别是针叶纯林)密度过大的,要根据本地不同立地条件开展疏伐抚育,必要时进行补植。
4.2.2 国家储备林建设
巫山县建设国家储备林,是提高全县的林地生产水平,增强木材自给能力,强化天然林保护的根本措施。通过合理布局、科学营造林措施,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和林地生产力,促进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推动全县森林资源培育转型升级。
4.3 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4.3.1 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
根据《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改革以部门设置、以资源分类、以行政区划分设的旧体制,整合优化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构建新型分类体系,实施自然保护地统一设置,分级管理、分区管控,实现依法有效保护。
4.3.2 生物多样性保护
县域范围内所有物种,特别是物种富集区的各类自然保护地,通过天然林保护,封育管理、退化林草修复,封山育林、严格控制区域内人为活动、建立科研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加强保护区的公众教育建设等措施,建设缓冲带和生态廊道,保护原始森林和原生性亚高山草甸,扩大野生动植物生存空间,加强区域内金丝猴、珙桐等珍稀濒危物种和栖息地保护。
4.4 重点区域生态修复
4.4.1 石漠化治理
全县石漠化区域范围内,以轻度和中度石漠化区域为主要治理范围。加强林草植被保护与恢复是石漠化治理的核心,是区域生态安全保障的根基。要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育草等多种措施,加强岩溶地区林草植被的保护与恢复,提高林草植被盖度与生物多样性,促进岩溶地区生态系统修复。
4.4.2 重点水土流失区治理
巫山县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区范围包括可用于退耕还林的 25°以上坡耕地,适宜人工造林的宜林地、无立木林地等,适宜进行飞播造林的荒山荒地,适宜封山育林、补植补造的疏林地、低郁闭度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治理措施包括退耕还林、人工造林、补植补造、飞播造林以及封山育林。根据实际需要,可布设截水沟、排水沟、蓄水池、沉砂池等工程,截、蓄、排合理配置,减轻或防止较大降雨对坡面农田、林地的冲刷,并可蓄水利用降雨。
4.4.3 水源涵养林建设
县域范围内除石漠化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外,可用于新造林的宜林地、无立木林地等,以及可用于封山育林、补植补造的疏林地、低郁闭度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用以营造水源涵养林。三峡库区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区,通过建设高效的水源涵养林,发挥其水源涵养功能,对库区的洪涝灾害控制发挥一定作用;对降水进行保蓄和重新分配,将部分降水转变为有效水在区域内循环,实现增加枯水期江河流量和缩短枯水季时间,减小洪枯比,增加降水利用的有效性。
4.4.4 消落带治理
在全县消落带分布范围内,以坡度 35°以下的消落带区域为主要治理范围。通过工程措施与不同水位的生物治理措施相结合,实现库岸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减少,减少库区污染源,增加生物多样性,逐步建成“库岸稳定、两岸秀美”的消落带,为生态旅游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4.4.5 采矿废弃地治理
在生态文明建设日益重要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用地指标不断趋紧的背景下,将全县废弃矿区全部纳入治理范围。通过地形地貌修复、基质改良、植被恢复等措施对采矿废弃区进行修复,为该类土地的盘活利用创造有利条件,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生态环境提升,推动特色旅游发展。
4.4.6 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通过对河流湿地的水环境、物种栖息地的保护和保护地的建设,改善湿地生境、增强湿地生态系统自我维持能力,增加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构建功能完整、健康安全、物种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加强湿地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生态功能恢复,使湿地面积减少和退化生态功能退化得到遏制,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创新湿地资源开发利用,在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前提下,发展湿地农业、湿地生态旅游业,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促进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4.5 绿色生态产业惠民工程
4.5.1 经济林基地建设
按照“低山种柑橘,中低山种脆李、核桃和茶叶,高山种药材”的原则,建成“产业集群化、手段科技化、生产绿色化、产品品牌化、业态融合化和设施配套化”的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乡镇果品仓储加工配套设施、果品区域农产品供应链等,使产品加工规模及水平明显提升,区域绿色产业物流及电子交易网络建成;以有机产品生产、健康旅游、产业文化等产业链形成;科技支撑体系逐步完善,机制创新取得明显成效,使绿色产业开启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4.5.2 特色中草药基地建设
中药材产业主要分布在海拔 1000 米以上,通过建设中药材 GAP 基地,建成“产业集群化、手段科技化、生产绿色化、产品品牌化、业态融合化和设施配套化”的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中药材清洗、烘干等产地初加工厂,中药材土特产、保健品、中药饮片、饮品、养生保健品等精深加工生产线,以庙党为代表的中草药品牌效应明显,科技支撑体系逐步完善,机制创新取得明显成效。
4.5.3 森林康养基地建设
利用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契机,推动全县森林康养产业全面发展,坚持生态优化、因地制宜、科学开发、创新引领、市场主导五项基本原则,在森林植被良好、景观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文化底蕴深厚的森林、湿地、美丽乡村等区域,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打造富有特色的森林康养产品。到 2025 年,形成完善的森林康养产业体系和发展布局,重点建设梨子坪、朝阳坪、忍子坪、望天坪、笃坪、红椿、朝元观、邓家楠木村为区域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摩天岭、当阳、红椿为全国森林特色小镇;到 2035 年建成覆盖全县的森林康养服务体系,向社会提供多层次、多种类、高质量的森林康养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4.5.4 森林类自然教育基地建设
依托巫山现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打造巫山森林自然教育基地。森林自然教育基地以自然科普教育、自然体验、休闲游憩为主要功能,在各自然保护地和自然环境优良、人文底蕴深厚的区域,配套森林体验馆 1 座、森林博物馆 1 座、森林教室5 间等设施、各类标识牌、自然解说员、志愿者和课程,用新型环境教育概念——“一间教室、一支队伍、一本教材”,将课堂设于自然之中,将森林体验、森林康养与自然认知有机融合。
4.5.5 廊道绿化建设
巫山县初步形成以“七横三纵三港一场八环线八中心”为主的交通网络和“畅通便捷、互联互通、舒适安全、经济绿色”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针对个别地段绿化断档以及由于道路拓宽、新建带来的尚未绿化等问题,按照生态、和谐、自然的要求,对县域内区域性道路、河流沿线进行绿化、彩化和美化,推进高速公路、旅游公路等重要交通通道绿化美化,打造纵横交织的绿色路网、水网,打造“四季有花、路路常青”的绿色生态景观走廊。
4.5.6 乡村绿化建设
以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为目标,全面保护乡村绿化成果,持续增加乡村绿化总量,着力提升乡村绿化美化质量。结合各乡镇村庄的实际情况,对特色村庄进行整体打造,形成特色片区,努力构建领略乡村文化,体验民俗风情,大力开发体验式、休闲式农庄旅游、果园旅游,结合巫山脆李、恋橙、庙党等特色林产品,树立绿色生态品牌,提高农民收入,提升百姓幸福感。(作者:王群 赫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