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广州经验老城区做好“减法”才能更健康
南沙新区的规划如何调整?亚运会给广州的城市发展理念带来了怎样的变化?未来的羊城如何更加“显山露水”?昨日,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规划局局长王东在全国“两会”间隙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详细介绍了南沙新区未来的初步思路以及广州过去几年城变的幕后故事。
对于广州未来的发展,王东坦言,自己一直都认为,城市是大家的,光靠政府管理是管理不出一个好城市的,规划也不是靠管出来的,大家要有自觉的意识共同维护、共同建设好这个家园。
规划上不存在摇摆
谈南沙新区
记者:“以南沙新区为突破口,再造一个新广州”是目前全国人代会广东代表团的一大焦点话题。从规划上来看,广州会有什么动作?
王东:十二五规划从国家层面把南沙的定位提高到“深化粤港澳合作,共建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高度,“以南沙新区为突破口,再造一个新广州”这个重新定位,力度非常大,令人振奋。广州接下来肯定会尽快着手研究对南沙的定位,包括对规划的重新研究,南沙新一轮的规划要从更高的层面来谋划。
记者:在您看来,新定位下的南沙将会有哪些变化?
王东:如果真提“以南沙新区为突破口,再造一个新广州”的话,那南沙新区就要放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重新定位,包括城市功能和区域功能等。
其实这两年我们一直在研究南沙的定位,广州对于发展新城也高度关注,比如亚运新城、东部新城、还有火车站,都是新城,原来提“一主六副”,六副是第二层级,都是平等的,如果按照新提法,那么南沙将来在城市功能中的层级将是最重要的,未来发展影响也是最大的一个新区。因为国家把它提高到了粤港澳的高度,承担的作用也会比其他地方更大。
功能定位变了,规划可能会有比较大的调整。首先,这块地应该干什么,我们要调整它。不过,也不会完全推翻原来的规划。有些地有些项目也已经定了。我个人认为,比如南沙港有那么好的优势,南沙有很好的自然条件,如临港的条件、沿海的条件,将来临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将会保留。当然,这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另外,规划变了,基础设施建设肯定会有更大的完善。如果按照新提法定下来,南沙新区的用地规模肯定也会变大。城市功能上就是要增加服务业,增加城市的功能,它是在中心城市外围的一个新城。
记者:您曾经透露,上世纪90年代就有中央领导提出,“一个扁担两头挑”,一边是天津滨海新区,一边是南沙新区。目前,滨海新区发展令人瞩目,您怎么评价南沙这些年的发展态势?有观点认为,南沙规划的摇摆影响了南沙的发展,您怎么看?
王东:天津滨海新区国家给的政策很多,比方说金融试验、统筹的试验。这是南沙没有的。
实际上,这些年南沙一直在快速发展。这次能够被纳入“十二五”规划,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中央对南沙的肯定。过去南沙也不存在所谓规划上的摇摆,广州规划南沙的力度也没有变,但是一些石化、钢铁等大项目的离开对南沙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记者:今年初,广州市委全会提出,今年广州在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方面,将按照“一主六副多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重点打造“一条中轴线、两个新城区、三个外围新城”。南沙新区属于两个新城区之一。今后的定位是否会有改变?
王东:这个定位是刚刚市里审查通过,规划方案已经明确了。规划具体的都是由大到小,由宏观到微观,如果没有全国两会上的讨论就已经这么定了。提出“以南沙新区为突破口”之后,它的高度肯定是更加高了,这并没有什么矛盾。只不过把它更提升,高度更高,职能更大更强,功能更全,承担的作用也要更大。
记者:那么,南沙的新规划预计何时能够出台?
王东:国家将南沙列入了“十二五”规划纲要,这一个区很不简单,省委、省政府那么重视,广州市肯定会以最快速度来加强研究,尽快按照新的要求新的区域作用拿出南沙的新的规划。但规划不是一天两天能做出来的,拿出方案还有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还要认真的去研究。我们会尽快着手,希望今年能够拿出方案。
经济转型要以城市转型为主要空间载体
谈城镇化
记者:今年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您最关注什么?
王东:最关注城镇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草案明确提出稳妥推进城镇化,要求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而且把这个城镇化的指标数据比较明确的说出来。这都体现了中央政府对城市化道路更加关注的一个信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走健康的、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而且这个应该是第一次在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提出科学规划。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就是要增加城市基础设施的公共服务公共建设,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公共管理服务水平。
这一点提得非常及时,非常必要。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经历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城镇化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以前的城镇化是快速扩张式或扩展式的发展,比较注重经济的增长,大量占有土地和环境的资源。相对来说,对城市的宜居环境的功能,重视得不太够。
“十二五”规划草案明确提出城镇化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而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和经济发展的转变是相辅相成的。经济的转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因为城市是生产要素、生活要素和资源高度蓄集的一个地区,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转变都要在城市里面,城市发展方式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很难转变。经济模式的转变必须以城市为主要载体。
就我个人理解,城市是经济转变、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个空间载体,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经济发展方式要转变,城市首先要转变;第二是随着这30年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温饱问题解决、物质需求达到了一定水平以后,生活工作环境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包括对精神文明的要求、对文化的要求,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了才会有幸福感。所以,经济发展到今天,人们对城市的宜居性要求会越来越高。这要求我们城市发展的思路、发展的模式、发展的理念必须转变。
第三是城镇化要坚持健康发展。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城市病”越来越多,特别是特大城市,人口高度聚集后,就会带来一些城市病,以前比较粗放的城市发展才会带来一些这样的问题,比如会面临交通问题、污染问题、环境问题,包括景观千城一面等等。现在确实到了要下精力、下决心认真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了,城市化的发展思路上要转变。可以这么说,坚持走中国特色、遵循城市化发展道路是中国城市化发展到今天的一个必然选择。
老城区做好“减法”才能更健康
谈广州经验
记者:去年是广州的“跨越之年”、“大变之年”、“亚运之年”,广州在城市发展理念和城市管理和建设上实现了一系列转型。除了省委提出各地要向广州学习,省外的一些媒体也在探讨当地怎么向广州学习。对于中国的城市化和城镇化,广州有何经验?
王东:结合广州来说,“迎接亚运会、创造新生活”的理念给广州带来了跨越式的变化,这是大家公认的,比如城市的环境、景观、面貌、设施等等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广州这些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秉持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宜居和以人为本放在很高的位置。汪洋书记第一次来广州调研就提出广州要建设宜居城市的“首善之区”,第一次提出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广州这些年来的发展很好地秉承着这些理念,才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记者:具体而言,广州是怎么做到的,当中遇到过什么困难?
王东:举一个例子,就是这些年的中心城区一直做减法。这些年大家看到增加了很多广场、绿地,城市舒适度提高了很多,大批公园拆了围墙,东风路两边一些危破房拆了以后建了一些绿地,还有河涌两边也拆掉了很多房子。政府下决心做到这点是很不容易的。
从2005年到2010年,天河、海珠、荔湾、越秀、白云5个区在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减法”中拆除、撤销的总规模为842.7万平方米,共增加绿地面积1066.6万平方米。我们的措施除了拆除建筑复绿,还包括撤销以前允许建设的一些高楼增加绿地。就是说上世纪90年代以前批准建设的一些高楼有些还没开建,但按照今天的发展理念和规划来看,不适宜再建,那么我们下决心撤销这些许可,很多是要政府给高额补偿的。
另外,我们通过调整规划增加了大批绿地。市委、市政府这个理念是坚持不动摇的。所以说大家才会感觉到,哇!一下子环境变化这么大。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说,广场还是有很大影响。比如花城广场,加上海心沙有73公顷,在最核心的地带,地价最高的地区,历经18年,历届市委、市政府一直坚持把这里建成供市民享用的开敞的公共空间———广场,不盖房子。这里要卖地,你想想多少钱。按219万平方米算,假设1平米1万元,就已经有200多个亿。还有北岸码头,红砖厂那里,原来规划的是珠江新城的延伸区,这块大概70多公顷,卖出去的话也是上百亿。
还有刚才说的老城区增加的绿地面积,如果用来建房的话,1066.6万平方米土地按2000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算,1万元一平方米的话就是2000亿,5000元一平方米的话就是1000亿。所以说,理念的转变是最重要的。总结起来,要说亚运会给广州带来了什么,一个就是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城市建设的转型升级,还有一个是思想观念的转型升级,不仅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在转变,市民也理解、支持拆建,这种观念的转变,非常重要。
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这种理念转变其实是要下很大决心的。比如撤销许可,政府不光得不到钱,还要赔钱。为什么说这么一大串呢?现在中央提出来健康的城镇化,实际上广州算是全国比较早能注意到这一点的。城市建设以人为最终目的,所以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与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理念有很大关系。广州考虑到了可持续发展或者说一个城区、一个城市多元化发展。亚运之后的广州的规划、建设包括管理的理念,都秉承了科学发展的理念,也是中央的要求。
以前很多人都说广州乱糟糟的,现在绝大多数人都说广州生活得很舒适。城市的环境对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都带来很大的影响。算小账我们损失了土地的收入,但是算大账我们收获了市民对城市的自豪感、归属感、幸福感。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大家活得开心、幸福。城市环境搞好了,大家的幸福感都高了。这不是说虚的,是大家都能感觉到的。我自己也是外来的,也能感觉到。
“显山露水”将有硬性指标
谈优化提升
记者:《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纲要》日前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在您看来,这个规划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王东:最大的亮点是从广州的城市发展将外延式扩展转向内涵式优化与提升。
记者:具体而言,怎么优化提升?
王东:主要是做好六个方面。
第一,广州在这个区域当中的地位,国家赋予它的责任要提升。广州是国家中心城市,“十二五”规划说的是粤港澳联手打造世界级的城市群,广州接下来的角色要提升,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中国南方、对港澳、对太平洋地区、对南亚地区等,在区域当中的地位要提高。
第二,城市空间结构将进一步优化。我们提出在空间结构上形成舒展的紧凑型多中心网络型空间体系。什么叫紧凑又舒展?我们国家和广州都比较典型,最大特点是人多地少,别看广州有7000多平方公里,但还是必须坚持集约用地,这样才能留出比较大的空间环境。比如香港那么小的地方还控制75%不开发的。中国城市化也必须走这条路,每个组团内部要紧凑,紧凑的同时再用生态廊将组团隔离开,这就是既紧凑又舒展。
第三,城市功能还要进一步提升。包括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功能还要进一步优化下去。国家中心城市,要有更高的功能,金融功能、教育中心、文化中心、医疗功能。有为广州服务的,为珠三角服务的,为全国服务的,还有为社区服务的,要把这些体系系统都完善了。
第四,宜居的环境要优化。这个很重要。我们要完善设施,让人觉得城市很舒服,生态保持得很好,从宏观到微观,这里的环境让人享受。像万亩果园是按公园来做的规划,生态功能有了不能盖房子,但是市民没能充分享受它。这个宜居就是所有的功能齐全了就叫宜居。
第五是文化特色要优化,提高城市软实力。建世界文化名城是广州未来的奋斗目标,除了硬件以外,它的文化灵魂、软的东西更加重要,对人民生活的需求,幸福感越来越重要。广州是个独特的历史文化城市,我们的岭南文化,还有“四个地”: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现代革命的策源地,岭南文化的中心地,改革开放的前沿地。这种文化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另外广州城市景观特色将进一步提升。广州有很独特的自然风貌,有山有水,这个大城市里是不多的。云山珠水的独特自然风貌将更加突出出来,下来的规划所有的显山露水将有硬性指标,水边都不许被占被挡,山边不许盖高楼大厦,这样才有特色。我们要有自信,我们要建设国际大都市,先进的城市,不是照搬西方的城市,而是有自己独特风貌的城市。所以广州的文化特色至少有三点:历史文化,自然特色风貌,现代城市的文化特色,这三点结合起来形成我们广州的文化特色。
第六,城乡统筹要有进一步提升。这是今年市委、市政府的一个中心工作。广州中心城区发展得好,我们北部山区还是发展得很差,广州已经提出定点援助北部山区发展,打造名村名镇,就是这个意思,包括我们很多城乡结合部,像白云区、天河区,城乡结合部的质量不高,城市该有的一些东西没有,环境不太好,这些接下来是要发展的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