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互联网+”便为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金融、地产、汽车、家居、教育、智能硬件等各个传统领域都主动拥抱互联网,并催生出一些新的产业、新的模式、新的玩法。“互联网+”为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互联网+”与产业园区能够碰撞出哪些火花?
在互联网+的风口上,对于一家传统企业,在决定+互联网之前,首先必须要搞明白三件事情:
1、知天时:也就是要对互联网+时代有一个清晰的判断与认识,搞明白互联网+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谋定而后动,先胜而后战。
2、谋地利:也就是要搞明白所在行业版图中有哪些典型的互联网+新玩法,行业+互联网之后解决了哪些痛点,呈现什么趋势等。
3、促人和:也就是要回到企业及企业家本身,结合自身优势与特色,量身打造最适合企业的、并具有引领性的互联网+模式。
一、“互联网+”催生园区化学反应
从两会至今,“互联网+”风头正劲,与产业园之间的融合也在逐步深化。
从产业方面来看,互联网技术与产业的结合,不断催生出新的产业、新的模式;另外,互联网的信息技术也在不断的助推着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大数据+云计算成为连接一切和智能化的根基,金融、汽车、物流、教育、智能硬件、O2O、泛娱乐这些行业都被互联网“+”了。
从产业园区方面来看,从重速度到重质量、重创新,中国产业园区历经30年高速增长,愈加重视对技术引领与创新带动的依赖,在产业园区的平台之下,信息、技术、人才、金融加快融合,形成了互联互通的体制。这也为产业园区平台打造提出了更高要求,体制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需要统筹推进,任何一个软肋都可能引发水桶效应。在当前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通过聚焦资源、让利市场、加强资产流动性,正在逐步成为中国产业园区升级发展新的动力,塑造出一批更具生命力的产业园区。
二、“互联网+”产业园首先要找准产业
自从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互联网+”之后,各地纷纷推出或抓紧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但目前“互联网+”概念已经渐渐有了过热的趋势,这未必是一件好事。
因为,首先“互联网+”战略是相对超前的,从提出到实施再到效果显现会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在电商等领域互联网企业取得显著的效果,但相当一部分传统产业并没有找准、找好与“互联网+”战略的结合点,甚至是抵触的。地方在积极推进“互联网+”产业或产业园的同时,要加强对传统企业的扶持和培育,帮助他们学习、接受和转型。
其次,产业才是“互联网+”产业园的灵魂,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产业园首先应该做好的就是找准产业,而盲目的追求和建设互联网+产业园,容易脱离实际,不可取。
总的来看,“互联网+”是趋势不假,但也绝非永远“风平浪静”,稍有懈怠就有可能被风浪拍打下来。对于产业园区来说,切忌为“尝鲜”而不“择食”,盲目跟风、一哄而上,忽略了因地制宜和差异化发展,“互联网+”带来的也可能只是一个注定要破碎的泡沫。
三、要做好“互联网+”的输入与输出
第一,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转变观念,很多地方其实一早就看出了运用互联网技术手段进行招商引资的便捷和高效,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更多止于表象,没有真正活学活用,结果把“互联网+”弄成了“+互联网”。
其次,要做好“互联网+”的输入与输出,输出是一个广而告之的过程,即打造软环境,那么对于产业园区来说,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形象、品牌的输出,来加深投资者对产业集聚区的环境认同;而输入,则是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强化对产业关联度、产业协同能力,以及产业链的引入。
第三、需要创新服务模式,面对“互联网+”战略,产业园的管理服务必须秉承开放理念,“互联网+”时代不断产生的新模式、新业态,对产业园区的管理服务产生颠覆性的挑战,而这些挑战往往超前于各种法规和规范。因此,如何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创新政府管理服务,是产业园区管理部门必须深入思考研究的重要课题。
结语:产业园区的互联网+,并不是简单的搭建移动互联网平台(APP),更重要的是在理解了互联网时代的本质之后,从思维、从模式、从工具等层面,结合企业自身特质,去构建最适合的产业生态圈模式。而产业园区+互联网的最终目的,也无非是强化园区运营商、园区内部企业以及与外部企业相互之间的连接,促进融合、促进交流、促进服务,一起共生、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