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作为国家战略,不仅有利于国防安全,而且将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近日,笔者在上海推进军民融合产业深度发展推进大会上获悉,目前,上海军民融合产业整体规模在3800亿元左右,到“十三五”末,上海军民融合产业有望突破5000亿元规模。按此计算,上海市军民融合产业需每年保持复合10%以上的增速。
作为上海市的军民融合重镇,闵行区占据了上海市军民融合产业的半壁江山,承担了建设上海市军民融合产业基地,推动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发展的重任。
那么,军民融合发展的动力何来?对此,闵行区区委书记朱芝松说,闵行依托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环境,以及闵行制造业的传统优势,重点发展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商业航天、卫星应用、船舶与海洋工程等核心产业,努力形成与国内其他军民融合产业集聚地区优势互补,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建设有机衔接、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只有打造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军民融合才有可能,单向的输血不叫融合。基于优势产业基础,闵行区把握科创、产业、金融、人才四大要素,着力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军转民、民参军全面发展。
据了解,同样是防撞雷达,月球车和民用汽车虽然工作环境天差地别,但是工作原理是类似的。因此,通过军民两用技术协同创新和双向转化,不仅可以让月球车的防撞雷达更可靠,民用汽车的防撞雷达也正变得更加安全。
推动军民融合产业深度发展,真金白银的投入也必不可少。据了解,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的指导下,在闵行区的支持下,由国有企业集团、在沪军工企业、金融机构共13家单位共同发起设立上海军民融合产业投资基金。该基金将聚焦军民融合成长型企业和军工企业军民融合重大项目,首期规模人民币40亿元。2016年,闵行区也成立了总额20亿的“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其中也有部分支持军民融合产业。
关于如此巨额的真金白银投入,朱芝松介绍说,军民两用技术的协同创新、双向转化和产业化,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和精力。军工企业、民参军单位受限于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在军民融合相关产业的研发、转化、市场化等方面,需要资金、管理、运营等方面的支持。正是基于此,上海市和闵行区才积极作为,运用市场手段,发起了这只40亿元的上海军民融合产业投资基金。
至于军民融合的长远发展,朱芝松表示,军民融合还是要久久为功,因为军工技术是买不来的,只能依靠自我创新。现在是军民融合的黄金时代,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抱着紧迫性和自主性的理念,闵行区力争将军民融合做深做透,在经济效益和国家安全之间实现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