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最新的5个被授予“设计之都”称号的城市:苏格兰敦提、意大利都灵、西班牙毕尔巴鄂、芬兰赫尔辛基以及巴西库里提巴。“设计之都”设立于2004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办的“创意城市网络”中的一部分,这一称号是为了承认那些在设计领域有突出贡献,努力促进发展文化多样性和创意产业的城市。此前,被冠以“设计之都”之称的城市还有11个。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在这仅仅十余个“设计之都”中,中国城市占据了其三。
2008年至2012年,深圳、上海、北京相继获得了“设计之都”的美称。这三座城市怎样一步步形成了今天中国设计产业的鼎立之势?作为“设计之都”的三城是否已深入人心?还差什么?未来要如何用好“设计”这张名片打造城市形象,继而提升整个中国设计产业的发展?围绕这些问题,我们将在接下来的创意设计版中分期探讨。首篇我们为大家呈现的是深圳、上海、北京“设计之都”的整体布局。
深圳:工业托起设计翅膀
作为中国第一个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跻身“设计之都”的城市,深圳“设计之都”的地位正得到越来越多国际主流业界人士的认可,尤其在工业设计领域。
最直观的表现之一就是深圳设计“狂揽”国际大奖。在今年全球工业设计界最有名的评奖之一德国iF“产品设计奖”的评选上,深圳获奖作品37件,约占全国获奖作品的1/3。“深圳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也有着中国最发达、最具活力的工业设计产业。”被誉为世界工业设计“奥斯卡”的德国红点机构主席彼得扎克首次访问深圳时就如此评价深圳工业设计的潜力。今年的红点奖评选,深圳仍保持着获奖量增长的势头,获得17项红点产品设计大奖。
改变不仅体现在来自国际设计界的良好反馈。依托本身工业制造业的优势以及与香港一河之隔的地缘优势,近年来,深圳设计狂飙突进:从竖立在纽约时代广场的三九集团标志,到畅销世界的康佳与创维电视品牌,到拿下2014红点至尊奖的折纸台灯,无不源自深圳设计师的灵感。据深圳市工业设计协会的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3年,深圳工业设计从业人员从10.2万人增加到14.3万人。深圳拥有近6000家工业设计机构,创造了中国60%以上的工业设计份额,其影响力辐射全国各地,其中,超过87%的工业设计企业主要从事“设计”“品牌”以及“设计+品牌”的工作。
而这一切离不开深圳几年来对创意设计产业的持续深耕。
自2008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之都”之称后,深圳相继出台《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关于促进创意设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为深圳设计搭桥铺路;专门成立“设计之都”推广办公室和深圳市创意文化中心,并将每年的12月7日定为“深圳市创意设计日”,通过设计周、时尚生活周等相关设计和品牌活动,将设计观念深烙于深圳人的心中;举办国际设计论坛、国际工业设计大展,提高深圳设计的国际交流能力和影响力;打造182创意设计产业园、中芬设计园等设计产业园区;建立国内首个设计博物馆……深圳正在通过一系列动作,有意提升本地创意设计的国际化程度,抢占中国创意设计中心城市制高点,巩固“设计之都”的地位。
“‘设计之都’对深圳特别重要的地方在于它给了深圳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亮点,再通过亮点来寻求国际认同。”在深圳获称“设计之都”时,深圳市平面设计师协会主席毕学锋曾表示,深圳离真正意义上的设计之都还差得很远,“设计之都”是一个目标,还不是一个现实。而今天可以看到,深圳已经非常接近这一目标。
上海:借力打力提升设计地位
在深圳获得“设计之都”两年后,上海成为中国第二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之都”称号的城市。
作为“设计之都”的上海有其独特的发展优势,比如上海崇尚开放创新的人文氛围和八面来风的时尚追求,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一批批设计师的脱颖而出、集聚上海创造了良好的“创意生态”;再如上海成熟的商业和金融体系。事实上,以设计为龙头的上海文化产业,早已成为上海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引擎。但在前两年,对大多数上海市民而言,“设计之都”的称谓还很陌生。要让“设计之都”的概念深入人心,上海需要不遗余力地“布局”。最近两年,上海围绕“设计之都”做了许多工作,在今年上海设计之都活动周上,60余场创意设计类活动在上海市各个角落“绽放”,让上海市民和外界认识了作为设计城市的上海。
事实上,根据《上海市设计之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3年至2015年),2015年上海要初步建成亚太地区领先的设计之都;而目前来看,建立以展、节、周为主体的国际智库成为了目前上海完成这一目标的切入点。
“上海设计之都不仅靠上海自身,还要借全国、全世界的设计力量共同打造。”基于这样的出发点,今年的上海设计之都活动周期间,来自伦敦设计节、纽约设计周、巴黎设计周、米兰设计周等著名设计节及展览的负责人齐聚上海,并加入由上海设计之都促进中心发起的“国际创意城市专家委员会”。“建立一个国际工作网络和高层对话的平台,这个是我们的向往。”在国际创意城市专家委员会第一届会议上,上海设计之都总策划贺寿昌这样说明“国际创意城市智库”建立的初衷,其最终要达成的效果就是借力打力,提升上海设计的影响力。
最终,各方对于上海推进设计之都建设的思路高度认可,合作基础也顺理成章地形成了。于是,国际工业设计协会主席布兰登·日安表示,有意将2018年的全球设计师大会放在上海召开;伦敦设计节的主展在今年落户上海;米兰设计周的主展也将于2015年落户上海;新加坡要与上海互设办公室;香港设计周到上海来办……显然,如果一个城市能够把伦敦设计节、米兰设计周等全球最著名的设计活动集中于此,你还会质疑其在主流设计界的地位吗?
除了引进来,专家委员会的平台也在推动上海设计走出去:今年初,上海设计企业首次以组团方式“走出去”参加法兰克福消费品展,这也是上海设计之都促进中心“2014上海设计走出去”项目的首站;今年3月,上海佛罗伦萨——中意交流中心,在佛罗伦萨基地正式揭牌;与此同时,上海在英国海外设计基地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商谈中。一系列的动作鼓舞人心。据了解,2016年,上海还将启动上海市设计之都建设的又一个3年行动计划。
北京:设计——发展新目标
巧合的是,同样在上海获称“设计之都”两年后,中国第三个“设计之都”也正式揭牌,这就是北京。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北京提出打造“设计之都”新目标,不仅有全球文化产业发展潮流的推动,也是当前中国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典型案例。
北京具有建设“设计之都”的深厚文化基础,近几年,北京的设计产业迅速发展。据统计,目前,北京设计产业已形成工业、工程、建筑、服装和时尚设计等12个分支领域,拥有各类设计企业2万余家,设计从业人员近25万人,拥有798艺术区、二通厂动漫游戏城等30个设计产业集聚区,涌现出绿色制版印刷、北京牌电动汽车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北京国际设计周、设计之旅、北京服装周等420余场设计活动,吸引北京市民参与。“北京设计产业发展具备规模大、环境好、集群化、人才富等特点。”在北京市科委副主任杨伟光看来,这是北京跻身全球最具活力“设计之都”的基本要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战略规划编制局助理总干事汉斯·道维勒则认为,悠久的城市历史和文化底蕴,为北京成为世界“设计之都”带来无穷的潜力。“事实证明,当今世界很多历史悠久的古老都会,在转型发展中都将文化产业和设计产业作为追求的目标。科技与文化的结合,让城市文脉与民族精神获得了更加强大的生命力。”汉斯·道维勒说。
在获称“设计之都”之后,北京成立了“设计之都”协调推进委员会,成员单位包括北京市科委、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商务委、北京市财政局等15家相关部门,编制了《北京“设计之都”建设发展纲要(2012—2020年)》,预计到2020年,设计产业年收入将突破2000亿元,北京将建设成为全国设计核心引领区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设计创新中心。从这份《纲要》中可以发现北京布局“设计之都”的主线思路: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双轮驱动”,企业为设计创新主体,设计产业与其他重点产业融合发展,强调设计在北京城市建设发展中的作用,提高北京品牌认知度,实施国际化工程融入全球创新设计网络。?
从DRC等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对设计企业的不断孵化,到国际范十足的设计周、设计展,从地标性建筑北京设计之都大厦的建立,到中国设计红星奖的一步步国际推广,北京已经初露设计之都的风采。如何能在深圳、上海之后发挥出北京的设计优势,真正让“设计之都”的称号实至名归,则是接下来北京需要探索与试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