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综合体是指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目的是通过旅游助力农业发展、促进三产融合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
一、背景和目的
2017年,在松阳县委、县政府的精心指导和共同谋划后认为,大东坝镇石仓区位优势明显,能为创建田园综合体提供较好的基础条件和资源要素,也是作为田园综合体创建有效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经过多次深入调研走访,奠定了石仓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被列为全县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
二、优势和特点
一是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石仓片区居民多为福建迁徙过来的客家人,至今还保留着诸多传统的客家习俗,境内现存四十余幢清代古民居,其中有17栋被列为省保单位,2000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二是坚实的传统产业基础。从客家先民迁徙至今,家家户户都有酿制白老酒、制作油豆腐的习惯,品质优良、风味独特,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客家美食;三是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石仓森林覆盖率达83%,溪水常年保持一类水质,并富含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四是丰富的乡贤资源和雄厚的民间资本积累。在外工作、创业的乡贤群体庞大,积累了大量的民间资本,且大多数都有回乡投资、回报家乡的深厚情感,有助于产业投资。
三、发展和现状
近年来,大东坝镇围绕打造“乡土文化名镇、全域旅游强镇、生态产业大镇”的总目标,深入挖掘本土特色,着力践行一条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新路子。
鸣珂里组织妇女、手工艺人进行现场竹编教学
(一)筑巢引凤,打开乡村文创市场
石仓保存有数量众多的明清古契约,2017年,知名建筑设计师徐甜甜以当地石头为主材设计了契约博物馆,建成后的契约博物馆与村落及周边的环境融为一体。同年,在博物馆旁边修缮闲置房屋引进上海鸣珂里团队,打造鸣珂里•石仓文化客栈。依托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鸣珂里组织农闲在家的妇女及手工艺人制作竹编、刺绣等非遗文创产品,并进行统一收购。在石仓片区,形成了新老村民共荣共生、融洽和谐的良好氛围。
(二)示范引领,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2018年,白老酒工坊和豆腐工坊项目相继完工,既是作为展示客家美食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引领、规范产品生产及推广的示范基地。在此基础上,为强化与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达到村集体和农户双增收的效果,相继成立了合作社,扩大本土原种糯稻和矮脚黄豆种植量,提升白老酒和油豆腐产业发展,形成种植、加工、观光、养殖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促进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如以石仓白老酒为例:
种植、酿酒、观光、养猪循环产业链网络图
历年销售情况对比
四、困难与问题
一是传统产业低、小、散。白老酒、油豆腐、油茶及种养植等产业发展不均衡,多数产品仍然品质不高、附加值低。二是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作为偏远山区,交通、水电、网络、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制约了项目投资和产业布局。三是产业融合度不高。生态农业、精品民宿等开发量少,文化产业、特色产业、传统手工艺等培育和发展缓慢,还未形成农、文、旅融合的产业形态。
五、意见与建议
放眼新时代大背景,石仓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只是一个开端,乡村振兴之路还很漫长。
召集酿酒大户讨论关于白老酒合作社运营事宜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为乡村振兴激活“红色基因”。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优化组织化构架,协调各相关部门的主要力量,以田园强村公司和农村经济合作社为投资主体,以坚实的组织力推进石仓片区的可持续性跨越式发展。
二是坚持农民主体,为乡村振兴凝聚“内生动力”。懂农业,方能知轻重;爱农村,方能守初心。乡村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要靠一批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的人去落实,只有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推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坚持人才优先,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吸引集聚人才共襄乡村振兴,推动人才和乡村互相赋能。如用艺术之火点燃乡村建筑灵魂的省“千人计划”徐甜甜,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典型人才代表郑国建、麻功佐、李晓英及石仓在外创业乡贤等。引进民间资本投资生态农业、写生摄影基地、乡村精品酒店等项目开发。
四是坚持文化引领,为乡村振兴铸就“发展之魂”。以打造乡土文化名镇为依托,加快古民居修缮、老屋活化利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和景区创建的步伐,以工匠精神推动文化产业与一二三产的深度融合,引导非遗项目、特色餐饮和传统手工艺开展活态传承,做大做强“文创经济”。
五是坚持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增添“致富引擎”。以农村经济合作社为主要载体,实现农产品生产标准化,运营规模化、品牌统一化,探索以豆腐工坊、白老酒工坊、油茶工坊三个工坊为牵引,以生态循环产业发展为重点,着力培养本土运营能力,打造一个生态循环、全产业链综合发展的模式,为松阳县田园综合体建设打造美丽样板、积累发展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