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锂电产业历经3个发展阶段,目前锂资源战略地位凸显,市场空间广阔,产业布局基本落定,行业头部效应明显。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产量从2020年的324万辆增长至2024年的1316万辆。江西锂电产业发展进程加快,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2231.3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的5.45%,拥有丰富的锂资源,已探明氧化锂资源储量超300万t,产业集聚趋势初显。
一、锂电产业发展历程
1991年,日本科学家吉野彰与索尼公司合作将锂电池应用于“移动电话”,标志着锂电池的大规模使用。中国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起步于2001年。1991—2021年间,各国开始你追我赶发展锂电产业,先后经历了3个阶段。
第1阶段:1991—2000年,锂电池行业几乎被日本垄断,全球88%以上的锂电池产自日本,正极材料拿下77%的份额,负极材料上更是占据96%的份额。松下、索尼、东芝、旭化化学、三洋电机等企业在锂电池材料、锂电池的开发和生产制造方面一骑绝尘,占据绝对优势,基本垄断全球锂电市场。第2阶段:2001—2010年,韩国、中国企业瞄准锂电市场,与日本共同竞争,抢占锂电市场份额。2004年开始,韩国企业如三星SDI、LG化学,通过扩大产能,抢占日本主导的中高端智能手机等消费类市场。此时,我国锂电产业开始逐步发展。第3阶段:2011—2021年,随着政府加大对锂电产业的政策支持和企业研发资金的大量投入,中国企业在国内外锂电市场迅速扩大份额,2014年我国锂电池在产量上就已超过韩国、日本,跃居全球第一,并且保持至今。

表1 国内外新能源汽车、锂电产业2020—2022 年主要指标运行情况及2025年预测
总的来看,除了中日韩等亚洲国家,欧洲、美国、印度都在砸重金投资锂电新能源产业链项目,锂电产业迎来新一轮发展热潮,成为中国、美国、欧盟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的首选,占据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中心位置,在汽车动力、绿电储能和消费电子领域呈现爆发式增长。锂电产业吸引大量资本涌入,该产业全球市场份额和产业布局或将迎来结构性调整。国内外新能源汽车、锂电产业2020—2022年主要指标运行及2025年预测情况见表1。从产量上看,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量为324万辆,而到2024年,这一数字已经增长至1316万辆,显示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同时,全球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也在逐年提升,从2020年的4%增长到2022年的14%,预示着新能源汽车正在逐渐被消费者所接受和认可。此外,对于2025年的预测,表1中的数据也给出了积极的信号。预计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量将达到2433万辆,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至20%。在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同样迅猛,产量由2020年的136.6万辆增加到2022年的705.8万辆,其他各项指标也是大幅增长。这表明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中国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应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未来几年内,新能源汽车产业仍将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有望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锂电产业发展趋势
锂资源的战略地位将更加凸显。锂是世界上最轻、最活泼的金属元素,被称为21世纪的“绿色能源金属”和“白色石油”,在新能源汽车和清洁能源储能领域广泛应用,欧盟将锂列为14种关键原材料之一,美国将锂作为43种重要矿产资源之一。随着新能源汽车等应用产品不断走向市场,世界锂资源的使用和消耗将大幅增长。与巨大需求形成对比的是,由于资源开发项目的复杂性,全球主要锂资源项目的开发进度难以匹配需求增长的速度与量级。在强劲需求的拉动下,未来几年,锂资源仍将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市场空间依然广阔。锂电产业已连续多年快速发展,但发展潜力仍然巨大,是一条周期长、空间广的黄金赛道[7]。结合全球能源战略格局演变和“双碳”目标引领,加上俄乌战争和气候变化的深刻影响,储能市场拐点也将加速到来,业内基本形成共识,在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系统的带动下,未来10年,锂电行业将迎来发展黄金机遇。单从新能源汽车市场看,若全面实现汽车电动化,全球锂电产业就有10倍以上的增长空间。预计到2030年,我国锂电产业营业收入有望达到4万亿~5万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产业布局基本落定。近年来,国内锂电行业出现大规模的扩产潮,随着大批产能的释放,产业供不应求的状态将得到缓解,新选基地的项目将大幅减少,产业链头部企业在各区域的布局也基本完成。从区域布局看,投资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四川、湖北、安徽、江西、贵州等中西部地区转移。
行业头部效应更加明显。上游材料、动力电池等各环节的市场集中度均在提升,中小企业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头部企业强者恒强,规模化发展趋势进一步显现。这种向头部企业集中现象将会在锂电新能源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出现。

表2 部分省份锂电产业相关情况(不完全统计)
部分省份锂电产业相关情况见表2。由表可知,不同省市在锂电产业方面展现出差异化的发展态势。在动力锂电池产能方面,江苏省以150GW·h的产能位居首位,显示出其在锂电产业方面的强大实力。福建省和四川省紧随其后,而浙江省和安徽省的产能相对较低,但也在积极推动锂电产业的发展。在规划锂电产业基地数量上,各省市均展现出积极的布局态势。江苏省、福建省、四川省和广东省的规划数量均超过了80个,显示出这些地区对锂电产业的重视程度。从2022年锂电企业数量来看,广东省、江苏省和浙江省企业数量排在前列,显示出这些地区在锂电产业方面的蓬勃发展。与此同时,研究机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为锂电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总体可以看出各省市在锂电产业方面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不仅在动力锂电池产能上有所提升,还在规划锂电产业基地、增加锂电企业数量和研究机构数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些努力将有助于推动锂电产业的持续发展,为新能源产业的繁荣作出贡献。(作者:盛昕,曾青,肖圣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