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红色文化资源在助推乡村振兴过程中既展现出独特优势,也面临多重发展瓶颈。当前,全省虽拥有千余处红色遗址和革命纪念地,但资源开发利用普遍存在同质化陈列、静态展示为主等问题,导致游客停留时间短、经济效益不明显。在资源整合方面,分散的遗址分布与多头管理体制加剧了协同困难,如金寨县革命文物点超200处却因交通不便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而怀宁县等地也面临特色挖掘不足导致的品牌辨识度低下。
产业融合的单一性突出表现为“红色+旅游”模式占主导,缺乏与农业、文创等产业的深度联动,部分景区甚至未配套基础餐饮住宿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明显,停车难、如厕难等问题直接影响游客体验,而专业人才匮乏更制约了红色资源的创新开发——既缺少对青年群体体验需求的精准把握,也缺乏对红色精神当代价值的深度阐释团队。这些结构性矛盾亟待通过系统规划、跨部门协作和数字化赋能等举措破局。

一、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安徽省一些地区已经开始重视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打造了一批知名的红色旅游景区和线路。例如,六安市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区,整合了多个红色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红色之旅。但是,还有部分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尚未开发成旅游景点或文化教育基地,游客罕至。一些零散分布的红军战斗遗址,由于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难以吸引游客,导致教育和经济价值未能充分发挥。同时,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挖掘不够深入,开发形式较为单一,以参观纪念馆、故居和遗址等传统形式为主,游客参与度较低,缺乏互动性和体验性项目,难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二、资源整合缺乏系统性与协同性
安徽省红色文化资源在开发利用中缺乏统一规划和协同合作。各地区、各部门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各自为政,导致资源分散,未能形成有机整体[3]。例如,皖西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与皖南地区之间缺乏深度合作与联动,在旅游线路规划、产品开发、宣传推广等方面未能实现有效对接,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导致整体影响力和竞争力不足,限制了红色文化资源整体效益的发挥。
三、产业融合模式较为单一
目前,安徽省红色文化与乡村产业的融合模式主要集中在红色旅游与传统农业的结合上,缺乏创新性和多元化。红色旅游产品大多数停留在观光层面,与其他产业如现代科技、文化创意产业等的融合不够紧密。在红色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方面,品种较少、设计缺乏新意,未能充分体现安徽省红色文化的特色和魅力。此外,红色旅游产业链较短,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不够,未能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限制了产业融合的效益最大化。
四、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红色文化资源助推乡村振兴的效果。交通方面,通往一些红色文化景点的道路狭窄、路况较差,公交线路覆盖不足给游客出行带来不便。住宿方面,乡村民宿和酒店的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游客需求,部分住宿设施卫生条件差、配套设施不完善。餐饮方面,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主题餐厅,且餐饮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较低。此外,景区的停车场、厕所、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些问题制约了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也影响了乡村产业的整体提升。
五、缺乏专业人才支撑
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乡村振兴的推进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包括旅游规划、文化创意、市场营销、讲解服务等方面的人才。然而,目前安徽省乡村地区普遍缺乏这些专业人才。一方面,由于乡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工作环境和待遇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当地对人才培养和引进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人才政策和激励机制。这导致乡村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缺乏科学规划和创新思维,旅游服务质量不高,文化产品缺乏吸引力,难以适应市场需求,限制了红色文化资源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发挥。(作者:高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