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的关键路径。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作为黄河流域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但在乡村振兴进程中仍面临生态环境压力较大、产业发展模式粗放、人居环境有待提升等挑战。如何在生态文明视域下探索崆峒区和美乡村建设的新路径,成为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生态文明不仅是一种发展理念,更是关乎民生福祉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实践。崆峒区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必须以生态文明为引领,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与民生优势,从而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本文拟从规划引领、生态产业培育、人居环境改善、科技推广及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展开探讨,提出崆峒区建设和美乡村的对策建议,为同类地区提供参考与借鉴。具体如下:

一、坚持规划引领,促进绿色发展
和美乡村建设是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的工程,建设之前要结合实际科学统筹规划,做到规划先行。制定乡村发展规划坚持绿色发展观念,立足乡村人口分布、土地利用、产业布局、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基础,整合乡村资源,因地制宜、因地施策,坚持“一村一品”,突出发展特色。发挥规划引领作用要突出农民在推动和美乡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推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方位变革,多措并举,以图文、案例的形式,通过多媒体、通讯、会议、文化活动等方式宣传绿色生活和生产,加强理念更新,提高农民和美乡村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挖掘生态资源,发展生态产业
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目标,推动生态资源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生态化产业改造,对乡村现有产业进行整合管理,淘汰落后产能,对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产业进行优化升级,加强资源整合集约化利用,推动产业朝着生产洁净化、资源循环化、发展低碳化方向发展。立足乡村特色资源和生态优势,创新产业业态。发展乡村新能源产业,扩大南北两塬乡村地区光伏发电及风力发电项目投资,发挥南北两塬禽畜养殖优势扩大有机肥生产规模,“变废为宝”,推动乡村生产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依托城市的旅游需求,挖掘乡村生态资源,结合特色资源,打造生态田园、森林康养、森林人家等农林旅融合产业。发挥大寨海寨沟、白庙阳光虎山生态园、麻武月明半日闲居等一批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带动作用,打造南北两塬精品旅游线路和泾河川区生态示范园,把乡村的“绿水青山”转化为农民的“金山银山”。
三、提升人居环境,推进民生建设
深入学习推广“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提高人居环境整治水平。一是厕所改革。完善基础设施,推进污水管网向农村延伸,尤其加快乡村卫生厕所的建设。坚持因地制宜改厕,不搞“一刀切”,宜水则水、宜旱则旱,水旱结合。通过技术及设备更新,推进改厕粪污治理、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二是污水治理。有计划分步骤延伸城市污水管道半径覆盖范围,先川区后塬区,由沿街村庄不断向内延伸。推动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生活污水通过技术处理用于房前屋后“四小园”或农田灌溉,粪肥等黑水通过管道、吸粪车或其他方式收集,经过集中式化粪池、厌氧发酵池等处理后,实现资源化再利用。三是垃圾治理。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体系。进行垃圾分类,推广“零碳社区”建设模式,变“废”为“宝”,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和经济价值。
四、推广科学技术,强化要素扶持
推动和美乡村生态化建设要努力促成生产生活方式的更新,绿色科技是推动农村生态建设的关键抓手。生产生活方面:推广农业新科技、新材料、新装备,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引进新型智能肥料技术,研制可降解绿色农膜技术,推广新型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利用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提升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选用节能低碳生活用品,推动生活方式朝着电气化方向革新,搭建互联网信息平台,通过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减少生活资源浪费。农村发展方面:选用低碳环保材料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引进技术,推动乡村能源转换,在乡村推广光伏发电技术,利用闲置屋顶安装光伏发电设备,兼顾能源清洁化和经济效益双重需求。创新农村治理方式,将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融入乡村治理过程中,建立最直接、资源浪费最少的和美乡村治理模式。
五、培育乡风文明,涵养内生动力
文明乡风是和美乡村建设的灵魂,推动和美乡村生态化建设要深入挖掘乡村绿色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展现村庄魅力。一要弘扬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农民群众积极、正面、友好的价值取向,发挥农民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村规民约的制定,增强文化“软约束”。二要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加强对勤俭节约优秀传统美德的宣传,倡导村民文明祭祀,减少婚丧嫁娶中的铺张浪费,培养村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意识。三要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为载体,引导群众自觉抵制落后思想,帮助村民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和追求,为和美乡村建设注入持久内生动力,守住和美乡村建设的根与魂。(作者:郗海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