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建设的美不美是关键,生态文明建设是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方面,只有从根本上破解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才能以和美乡村为依托,夯实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拟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出发,结合平凉市崆峒区和美乡村建设实际,分析生态文明视域下和美乡村建设成就与存在问题。
一、生态文明视域下崆峒区和美乡村建设概况
1.1 顶层设计不断完善
崆峒区紧扣“村美院净乡风好、业兴民富集体强”和美乡村建设目标,部署“1364”(即:集中打造过道312沿线和美乡村示范带,重点建设平凉中心城区周边等“三个”和美乡村示范节点,全力实施基础设施固强补弱、乡村产业提质增效等“六大”工程,强化组织领导、要素保障、宣传引导、督查考核“四项”措施。)和美乡村建设计划,构建“山水崆峒·和美乡村”建设格局。制定了《平凉市崆峒区深入开展“千万工程”经验创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施方案》《平凉市崆峒区乡村建设示范行动实施方案》等方案,从制度层面规划部署和美乡村建设。立足崆峒区优良生态资源禀赋,在推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发展生态产业、乡村旅游、新能源开发等。
1.2 产业发展成效明显
崆峒区利用两塬夹一川的地理优势,合力规划产业发展,南北两塬发展果蔬种植、养殖业。索罗、草峰等乡镇种植苹果,白庙、草峰等乡镇种植蔬菜,大寨、寨河等少数民族乡镇养殖业发展迅速,白水、花所、安国等乡镇所处的泾河川区设施蔬菜种植收益突出。紧抓新能源发展机遇,在峡门、麻武等乡镇开发光伏、风电项目,2023年风力发电同比增长6.42%,不断加大新能源开放投资。通过禽畜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在大寨、安国发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有机肥生产线。利用乡村“绿水青山”资源,打造生态+产业试点,推动乡村“绿水青山”资源利用,培育打造了崆峒西沟、麻武月明、上杨小岔等一批乡村旅游景点,夯实和美乡村建设基础。
1.3 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开展以来,全区252个行政村,全面践行“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理念,相继实施了农村污水治理、水资源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绿化建设等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截至2023年底,扎实开展拆违(危)拆临专项行动,累计改建农村户厕4.67万座。建成污水处理厂(站)15处,全区农村污水处理率100%,地表水水质达标率100%。修建垃圾填埋场1个。完成造林绿化1.25万hm2,创建绿化示范村75个,森林覆盖率达到23.81%以上。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省级生态乡镇7个、村庄绿化示范村105个。为和美乡村建设打牢了生态环境基础。白庙贾洼村、崆峒西沟村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1.4 空间环境不断优化
持续推进面山生态屏障、林果产业发展、美丽乡村绿化、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工程,生态环境发生显著变化。生态环保项目投资逐年增加,2023年实施生态环保产业总投资24.6亿元。招引“蚂蚁森林”项目,目前,“蚂蚁森林”完成绿化面积533.33 hm2,栽植苗木88万株。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林草发展样板。举办和美乡村建设宣传、乡村文化旅游节等系列活动,进一步宣传和美乡村创建成果,激发了全区和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二、崆峒区和美乡村建设存在问题
2.1 总体规划有待提升
和美乡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注重规划才能保障有序推进。但目前,乡村建设中注重硬件建设,受各地资源的差异性、基础设施完善程度、管理者水平的局限性等因素影响,部分乡村在建设进程中存在建设先行,边建边改的现象,缺乏科学性、针对性的总体建设规划和预设行动计划,和美乡村建设规划先行的带动作用未充分发挥。发展规划缺乏特色,受人才、资金、传统发展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乡村规划较保守,仍以传统模式推进,且互相模仿,未形成自己的特色,乡镇之间制定的发展规划及实践模式同质化问题突出。针对村集体经济发展薄弱现状,大部门乡镇选择通过利用乡村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进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夯实和美乡村建设的经济基础,但在规划阶段及建设过程中,乡村旅游项目设计多雷同,乡村资源挖掘不够,导致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2.2 发展方式相对滞后
和美乡村建设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是突破资源环境困境、调整经济结构、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全方位变革。结合崆峒区乡村发展实际,从生产方式看,大部分乡村仍以传统家庭式农业发展模式为主,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水平低,粗放的生产方式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农业产品多为自给自足,市场化水平低,乡村经济效益不明显。从生活方式看,绿色发展要求低碳节能,使用污染小的清洁能源及节能产品,但乡村使用清洁能源面临成本高、普及率低的问题,为节约成本,燃烧煤炭和木材的方式在乡村仍然普遍存在。此外,农村地区婚丧嫁娶燃放烟花爆竹、铺张浪费现象普遍存在,不仅浪费资源,也污染环境。
2.3 科技支撑力薄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科学技术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养殖业的关键因素。崆峒区在推动农村发展中科学技术整体层次较低。农村经济发展以种植、养殖业为主,发展中多采用传统劳作模式,且以家庭式种植养殖为主,科学技术推广运用成本高,农户难以单独承受使用成本,农民缺乏接受新技术的内驱力,农业的现代化水平整体偏低,科学技术普及运用率低,发展现代产业受技术的制约影响较大。
2.4 绿色发展意识薄弱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农民是和美乡村建设的主力军,是重要的推动者和最终的受益者,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应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目前,和美乡村建设以政府主导为主,农民积极响应,但参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欠缺,推动农村发展的理念还未转变,仍停留在依靠传统农业、养殖业发展经济,传统发展思想根深蒂固。随着城镇化深入推进,乡村常住人口以老年人为主,绿色发展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转变困难,绿色发展意识薄弱。此外,生产生活中环境短视心理严重,当追求的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发生矛盾时,他们考虑更多的是经济利益,对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认识不深入,对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换路径思考较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作者:郗海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