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完善冷链物流追溯监管平台建设等为山西省未来十五年的冷链物流产业发展提出了政策指引和发展保障。与此同时,国家近年来采取多种方式支持山西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结合以上条件和制度保障,可以帮助山西省实现从现有的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化为供应链、物流、电商带动的绿色生态农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模式。
一、山西省冷链物流产业亟待改善的问题
(一)山西省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冷链物流服务水平协同发展
由于鲜活农产品对物流企业温控、仓储、运输等服务水平要求比较高,省内农村地区交通网络建设有待完善,农业信息化网络还未成型,冷藏车辆以及产品物流信息化水平不足等因素使得省内农产品在销售过程中,附加值以及产品流通性大打折扣,增加了农产品的物流成本和经营风险。基于此,第三方物流企业以其设备和服务的专业性、独有的技术条件,高效的管理水平,可以提升省内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服务水平。通过对省内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状况与冷链物流水平的相关性进行探析,从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可获得性等原则选取数据,构建省内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农产品冷链服务水平发展的动态数据模型。通过建立模型检验,对两者发展的相关程度进行分析和讨论。
(二)冷链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有待完善
目前省内尚未建立综合冷链物流储运体系,冷链物流通道没有形成有效的结合节点。客观原因主要包括,省内冷链物流交通密度不高,区域运输与协调能力和冷链储运基础设施兼容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农村地区的产地冷链交通配套设施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以便加强冷链储运体系,及时普及“走出去,引进来”冷链物流工程。
(三)冷链物流企业服务水平及专业化程度有待完善
相较于冷链运输较为发达的地区,省内不少物流企业存在冷储功能单一,发展规模与竞争优势存在明显差距。突出表现为,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发展速度较慢, 大型冷链物流企业数量以及规模较小,尚未形成发展较为成熟的集中化整体全冷链供应企业集群。省内冷链物流储运企业整体专业化、规模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冷链物流设备、冷库及冷链运输车辆专业化程度不足,分布不均衡。信息化程度以及信息共享反馈水平不足,低端冷链储运设备占比较多,不能及时满足市场需求,冷链“最后一公里”问题有待提高。此外,现代化、专业化冷链物流管理与实操人员不足,欠缺相关专业理论和实操能力的系统培训,高科技冷链设备与温度负态化分级管理制度尚未大规模推广和实施。

二、山西省冷链物流产业发展建议
(一)综合评价农产品电商发展和山西省冷链物流发展水平的协同效应
尝试探寻山西省农产品电商发展与扩大冷链服务消费市场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借以拉动冷链物流服务水平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为研究农产品电商与冷链物流的发展状况以及如何实现二者协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对未来山西省实现农产品电商与冷链物流协同发展模式的路径进行探索和验证。
(二)着手统筹储运设备和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规划,积极加快冷链物流园建设
通过对本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储运设施的统计与规划,实现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配套工作,对本省内的“铁、公、机”交通综合运输网进行全面统筹和系统性规划运营管理。首先,在现有农产品冷链储运设施条件下, 阶段性的优化农产品冷链运输方式,加强运输网络的协调,多种运输方式相结合,不断完善区域冷链运输的协调能力。其次,加快构建高效、规范的冷链物流温控体系,努力实现降本增效,实现农产品市场与产地的高校联动机制。最后,立足于物流中心节点,建立冷链物流一体化储运网络系统,开拓生鲜农产品流通渠道,普及冷链技术和冷链物流公共服务,积极加快现代化、高效化、低碳化、智能化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区的建设工作。
(三)培育本省冷链物流企业,推动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发展
尝试以参股、合作、独资等各种合作形式为基础,邀请行业内发展健全和成熟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对本省冷链物流企业进行指导和帮扶。旨在利用发展政策和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对省内冷链物流企业进行科学化和系统化的培育,强化冷链物流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和联动。初步构建山西省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联盟,促进省内冷链物流资源的高效整合。此外,积极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使之助力于山西省农产品的销售和储运工作,与当地的农产品产地实现协同配合与快速发展。积极探索冷链物流经营模式,参与农业合作社及相关人员的统筹配合工作,初步完善产销冷链一体化模式。
(四)加强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推广和专业化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工作
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地区, 利用学习手册、宣传队、网络等多元化和实用的宣传媒介,加强对农户和生产经营者冷链储运意识的灌输和教育。使生产者知晓,冷链物流技术的积极运输可以帮助农产品实现增值和保值等作用,加强农产品本身的营养价值和经济附加价值。然后加大对冷链物流设施研发人员和从业人员的规范化培育,不断积极引进冷链物流邻域高水平人才。以高校、高职、高专冷链物流人才培养为基础,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应用型冷链物流专业教育教学新模式。(作者:潘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