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是指以低空飞行器(航空器)为支撑,以各类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由高科技战略新兴产业主导,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经济发达区域城市(苏州)发展低空经济视角,从低空经济内涵与特征入手,结合低空经济发展趋势,提出了发展低空经济的实现路径,初步得出了具有一定现实指导意义的结论。
一、低空经济内涵特征
低空经济是以低空飞行活动为核心,以无人驾驶(或有人驾驶)飞行、低空智联网等技术组成的新质生产力与空域、市场等要素相互作用,带动低空基础设施、低空飞行器制造、低空运营服务和低空飞行保障等领域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体现为低空要素化、要素场景化、场景经济化,产业链覆盖广泛、应用场景丰富,具备融合性、广泛性,产业结构大致为上游包括原材料与核心零部件领域,中游包括低空制造、低空飞行、低空保障与综合服务等,下游包括各种应用场景。低空经济是苏州抢占发展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苏州篇章”的重要抓手。

二、低空经济发展趋势
低空经济在政策、科技、市场的驱动下,协同创新及产业应用空间巨大,发展势头强劲。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未来产业等方面的跨界融合将出现新的发展机遇,推动低空经济发展呈现产品模块化、技术融合化、场景多元化、服务智慧化、监管协同化、体系标准化等趋势。
2.1 技术创新视角
低空经济发展需要核心技术或标准及应用场景的构建与布局,苏州要依托科研资源集聚优势,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具体包括低空飞行器设计、自主控制、环保降噪、无人机安全防控及相关软件、元器件、材料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加强高效氢能与储能、航空电池控制、电池安全、数据链安全等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推进无人机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融合创新。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在无人驾驶、数字低空、绿色动力等领域,争取孵化转化一批创新成果、产品和技术以及产业化创新应用项目。强化标准研制及引领能力,积极推进参与低空经济领域法规、标准制定和适航技术研究,在智能网联无人技术装备领域形成一批团体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规范的“苏州范式”。
同时,注重低空经济的科技创新,勇攀科技高峰,例如,要克服eVTOL商业化的避障问题、智能驾驶、航路规划、电池技术等方面障碍(低空地貌相对复杂,需要三维的自动导航及不同应用场景的导航点和路线规划,且起降时对电池提出了更高能量密度和更高倍率的要求),要对低空飞行快速监测系统、智能系统、航路规划设计、电池系统进行进一步迭代,以助力eVTOL真正实现商业化落地。
2.2 产业发展视角
据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低空经济主要包括低空经济基础设施、低空飞行器制造、低空运营服务和低空飞行保障四个环节。通用航空是低空经济的主体产业,而无人机是低空经济的主导产业。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达5059.5亿元。研究机构对全国271座涉及低空经济的城市进行评价后,最终形成低空经济“链接力”指数(即不同城市在同一产业上链接资源的能力,指数越高则反映该区域在产业链上的聚集度越高、竞争力越强)30城及产业上、中、下游“链接力”指数30城的评价结果,较全面地反映出我国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水平及区域间差异。其中,TOP10的苏州低空经济“链接力”指数是27.10%,表现出低空经济领域较强的竞争力;排前三的分别是北京83.49%、深圳77.28%、上海46.66%。除北京和深圳外,像上海、广州、西安、南京、成都、珠海等城市,都凭借过去在产业链中的积累,在导航、飞行控制等领域形成了一定产业优势,以及一些特色场景。低空经济产业已经逐步形成雁阵式发展,从低空经济企业聚集度来看,截至2023年末,深圳、北京、上海、成都、西安、武汉、广州、南京、苏州和长沙的低空经济企业数量分别为325家、321家、180家、153家、145家、124家、120家、117家、75家和65家,排在全国前10位,这些都是低空经济领域的热点城市。
低空经济格局已逐渐成形,2023年10月,《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2023—2035年)》鼓励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成渝等优势地区设立低空经济示范区。人民日报文章指出,到“十四五”末,我国低空经济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值将达到3万亿元-5万亿元。据摩根士丹利的预期,中国低空经济将率先爆发式发展,在5年内将占据全球低空经济总量的50%,将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的新的经济增长极。
苏州要凭借制造业(包括无人机及航空部件等)的雄厚基础,打造以低空科创智造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在空天产业链上,苏州已集聚近350家企业,涵盖碳纤维等新材料、锂电池等新能源、航空发动机、零部件及精密加工、飞控系统、智能装备、无人机整机等领域,其中无人机整机制造类企业21家。太仓市已落户航空器及其零部件和机载设备研发制造、低空飞行产业、低空保障产业等低空经济产业领域企业85家,航空航天产业年产值达120亿元。昆山市落位峰飞航空、航天时代飞鹏、昊翔电能、鲲鹏易飞等整机制造企业6家,上游聚集了泽志流体、苏州游鹰、湍流数字等零部件研发设计企业近20家,国重圣尧、若宇检具、鼎镁新材料等材料及配套企业近30家,下游聚集了亿飞航空和智云无人机、裕兴发运输、蒲公英智能等运营服务企业,初步呈现出无人机产业的研发+制造+运营+服务的集聚态势,产业规模近30亿元。2024年以来,苏州已签约低空经济项目250多个,计划总投资超730亿元。其中,低空制造项目超150个,计划总投资超500亿元。
三、苏州发展低空经济实现路径
苏州作为经济最强的地级市发展低空经济产业基础雄厚,产业配套齐全,科技创新能力强劲。在发展低空经济过程中,要坚持创新驱动、开放融合、示范引领、安全发展,以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为导向,聚焦新低空装备、新低空设施和新低空场景三大领域,打造低空经济“苏州模式”。苏州发展低空经济能级提升需要科学构建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生态+场景应用生态双轮驱动模式,以及五个创新驱动路径即“二(生态)+五(加快)”推进有序落实。以下是具体的实现路径。
3.1 加快苏州低空经济关键技术(要素)创新研发
推进成立低空经济发展议事协调机构,如低空经济发展局或委员会。同时,推动成立低空经济发展研究院,可以由主管部门牵头发起,也可以由苏州低空经济产业链的链主(舵手)企业在资源共创逻辑下协同发起成立,开展无人机飞行试验、物流无人机、无人机适航等标准制定以及相关研究、产业化实践,为政府决策、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提供重要支撑。目前,eVTOL离大规模商业化运营还需要一定时间,可能是5-10年,未来几年国内eVTOL适航认证将有所加快。苏州在发展过程中,要引导企业学习市场上eVTOL飞行器制造目前主要企业(亿航智能、沃兰特、峰飞航空、磐拓航空、御风未来等)的发展经验,推进适航取证主要包括三类:型号合格证(TC)、生产许可证(PC)、适航证(AC)。eVTOL商业化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具体而言在航空器适航验证、城市空域和航线管理、市场的接受程度、航空器技术、城市空中交通管理等环节成熟后,eVTOL才有大面积商用的可能。
3.2 加快苏州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
苏州要开展低空路网、低空智能网联、低空飞行数字底座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低空物理设施层(无人机系统、数据存储系统、地面控制系统)、低空信息基础设施层(通信网、感知网、导航网、气象网、算力网)、低空数字空间层(空域数字化、设施数字化、运营管理平台)等低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光储充等新能源基础设施。低空空域作为尚未充分开发的自然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苏州要通过数字化手段,将低空空域资源转化为可量化、可评估、可利用的类似于土地使用权经济资源。这种新型生产要素的确立将推动低空空域的深度开发、流转和利用,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加强无人机、直升机、eVTOL等起降点或通用机场建设,保障无人机起降、备降、停放、充电、运输及个性化服务等需求。
3.3 加快苏州低空经济的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
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孵化转化一批创新成果、产品和技术,推动动力系统研发和规模化生产。加强航空设备材料产业发展,推进轻质高强性能金属材料、碳纤维材料、机体复合材料和模具的研发,推动高性能复合材料等项目落地,提高无人机、eVTOL等飞行器新型复合材料占比。推进机载、任务系统和配套设备发展。结合航空应急救援、物流配送等领域装备需求,瞄准模块化和标准化任务系统发展趋势,加快发展低成本小型机载航电系统,推进导航系统、制导设备、航电系统等尽快形成产业化及批量生产能力。
3.4 加快推进苏州低空经济产业强链补链延链
苏州要促进低空经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进行技术转移、产品配套和资源共享,紧密合作,提高全产业链的效率和效益。梳理苏州低空经济产业链图谱,完善低空装备产品谱系,开展精准招商、联合招商,持续推进招大引强。推动产业能级跃升,引投结合加速低空经济招商引资,整合低空经济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打造特色产业园等优质产业空间,集聚产业链领军企业,持续激发低空经济活力。推进产业链关键环节项目产业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健全低空飞行支撑体系[5]。苏州可以借鉴深圳低空经济发展的经验,因为深圳市无人机产业规模庞大,产业链条完备度及基础设施建设全球领先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先驱引领者。
3.5 加快推进苏州低空经济科学治理制度创新
低空关键核心技术、重点产品研发、拓展应用场景以及推广应用的激励制度(奖励或补贴)、保险制度以及容错制度。(作者:唐德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