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天津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在发展低空经济产业上具有先发优势。本文建议通过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引入低空经济链主企业、培育大型产业运营集团、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路径,培育产业生态,加速产业聚集,促进区域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天津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现状
天津具有强大的航空航天产业基础、丰富的高校创新资源以及空域资源, 在发展低空经济产业上具有先发优势。总体上看,天津拥有数百家低空产业相关企业,包括十余家大型制造企业以及各类配套企业,2023年全市通用航空和无人驾驶航空制造业产值约20亿元。从区域分布来看,天津低空经济产业呈现一定集聚效应,主要集中在天津港保税区,初步发展形成以直升机、无人机为主导的低空产业集群,在东丽区、宁河区也有所布局。从产业链布局来看, 低空经济产业链相对完备, 在上游原材料、核心部件等环节,代表性企业有天津力神、天航智远、腾云智航等,在中游生产制造环节,代表性企业有一飞智控、云圣智能、神舟飞行器、飞马机器人等,在下游应用服务环节,代表性企业有滨海通航、航天中为、汉海科技等。在科技支撑方面, 天津拥有中国民航大学这样的国家级重点高校,其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与低空经济直接相关,还拥有适航审定中心、城市空中交通系统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低空体系场景验证重点实验室、低空经济产业联盟等创新资源。从技术创新来看,一飞智控开发的飞行控制系统、无人机多机编队、无人空中物流运输平台等产品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神舟飞行器“彩虹”系列无人机多项技术实现国产替代, 云圣智能的无人机智慧巡检业务市场占有率连续四年位居国内榜首。从空域资源来看,天津空域资源相对丰富,截至2024年7月底,保税区空港、临港区域无人机空域使用范围分别扩大至39平方公里、165.3平方公里。从应用场景拓展情况来看,围绕“低空+”领域,天津拓展了农林植保、航拍测绘、高端商务、旅游观光、高效物流、海事巡查、巡护巡检、港口管理、智慧城市等多元化应用场景。以中新生态城为例,无人机巡检工作已成为常态,开通固定航线283条,飞行无人机5000多架次,拍摄收集图片近2万张,对城市管理的高效运营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天津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法规不完善,应急管理能力不足
滨海新区作为天津低空经济产业主战场, 是全国首批13 个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之一, 在产业发展体系建设以及无人机管理上积极探索有益经验, 但是在法律规范以及应急管理方面尚存在诸多缺陷。一是现有法律法规对无人机的适航标准、航线规划、起降场地等缺乏明确规定,无法全面覆盖低空经济多样化、复杂性的场景应用。二是无人机管理工作涉及民航、空管、公安、工信、工商、海关、安监、质监等职能部门。由于各方主体的法律责任缺乏明确界定, 不同部门之间难以开展有效的工作衔接与合作。三是各监管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导致监管信息无法及时共享,实践中无人机“黑飞”“乱飞”扰航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威胁航空安全。
(二)缺乏链主企业,产业集聚能力不强
产业聚集是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天津虽然具有强大的航空航天制造产业基础,但在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等核心领域缺乏链主企业,无法有效发挥产业集聚效应。以深圳为例,大疆创新是全球最大的无人机制造商,作为产业链、创新链的“链主”,在深圳南山区无人机制造业高地建设中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从产业链看, 该区域聚集了电池动力伺服提供商比克电池等,影像技术提供商奥比中光、维森、安法等,通信模块提供商中兴、华为鲲鹏生态等以及众多控制系统方案提供商,呈现出“链主”企业“头雁领飞”、中小企业“众雁伴飞” 的良好生态。据深圳市无人机行业协会统计, 截至2023 年底,深圳无人机产业链企业超1730 家,年产值为960 亿元,全国占比超六成。
(三)创新能力不够,商业化探索不足
天津具有良好的航空航天产业集聚优势, 但是在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培育以及商业化探索方面明显落后于深圳、广州等地区。深圳从无人机之都跃升至低空经济创新的前沿阵地,不仅在空中联程接驳、市内通勤屡屡突破,更在城际飞行、跨境飞行乃至eVTOL 跨城跨湾飞行先行先试。截至2024 年6 月底, 深圳已建成低空起降点249个、开通无人机航线207 条,完成无人机载货飞行25.5 万架次,同比增长38%;开通“深圳—中山”“深圳—珠海”“深圳—东莞”跨城运输航线,覆盖居民生活即时消费等应用场景。
(四)基础设施供给不足,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落后天津低空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基础设施普遍供给不足。随着低空空域资源的逐步开放、飞行高度的降低、飞行密度的增加,异构飞行器的耦合问题以及从集中式向分布式转变所带来的频谱、网络和空域资源管理等问题日益突出, 低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低空空管系统建设成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天津在低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待提速发展。
三、政策建议
(一)健全治理体系,加强监督管理
健全政策法规。开展前瞻性研究,联合北京、河北等地共同出台低空经济产业发展规划, 编制京津冀无人机产业链图谱。以滨海新区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为基础,联合市交通运输委、中国民航大学、民航华北空管局等有关部门,完善低空飞行相关法律法规。鼓励中国民航大学、中航直升机研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 一飞智控等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参与编制发布无人驾驶航空团体标准。
加强监督管理。探索建立军方、民航协调管理机制,在《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基础上,出台低空飞行管理办法,建立低空飞行安全监管体系。对低空飞行活动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 制定低空飞行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处理预案,加大对“黑飞”“乱飞”的处罚力度。建设无人机运行管理服务中心和无人机职业技能培训考试中心,完善低空飞行监督管理保障体系。
(二)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加速产业培育集聚京津冀三地错位发展。北京凭借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优势,聚焦研发设计等上游环节。天津依托临都、近海的区位优势以及先进制造研发优势, 聚焦产业链制造测试应用环节。河北利用全面的地理地貌环境以及相对丰富的空域资源,开展多元化场景应用。
积极引进eVTOL 龙头企业。依托滨海新区飞机租赁集聚优势,积极引入亿航智能等eVTOL 头部企业落户,推进城市空中交通(UAM) 重点实验室和适航检测中心建设,开展试飞空域划设和机场跑道初步设计,完善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培育产业创新生态。深化与中国民航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探索共建无人机检测中心、无人机适航认定中心等创新平台,实现产学研全链条发展。聚焦无人机总装、动力系统、控制系统、载荷等方向,发挥无人机和新材料人才创新创业联盟等平台作用, 重点引进无人机研发制造头部企业及配套企业,加速产业聚集。
(三)培育大型低空经济产业运营集团,聚焦细分应用场景加速商业化落地进程
组建大型低空经济产业运营集团。建议以天津滨海建投集团所属通航公司为基础, 组建大型低空经济产业运营集团,引入专业技术团队,通过“产业+运营”的模式打造商业闭环。鼓励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在履行政府职能和提供公共服务时, 根据业务开展需要加大无人机、直升机在各领域的应用,推动应用场景落地与典型场景建设。
主攻低空物流配送、低空载人飞行领域。在低空物流配送方面,依托滨海国际机场、塘沽机场、滨海东方通用直升机场等,开通西北物流支线等航线,探索快递配送、应急救援、医药运输、生鲜冷链等低空物流应用场景。在低空载人飞行方面,探索“空中出租车”模式,建立天津机场与大兴机场、首都机场、雄安新区等地区通勤航路航线,或者开通天津至延庆、平谷、密云以及河北各地的城市空中交通(UAM)、旅游观光体验等交通文旅消费应用场景。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积极研究设立低空经济产业专项母基金和若干子基金, 以市场化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对科技研发、平台创建、基础设施建设、低空场景应用等加大支持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金融支撑。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 对低空经济相关企业给予税收减免、资金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四)依托信创产业基础优势,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硬基建”建设。加强包括直升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无人机飞行起降点(含跨境起降点)及起降平台建设,配套建设无人机试飞验证中心、无人机维修基地、飞行服务站、无人机反制系统、无人系统5G、通信导航等基础设施,支持制定低空飞行航线。
加速“软基建”建设。在全国已建成的省级飞行服务站、国家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综合管理平台的基础上,统一技术规范和标准, 支持本地研发和天津低空智联网建设,搭建全域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实现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全覆盖。积极构建智能融合低空系统(SILAS),强化低空空域与飞行器的信息感知与数字孪生功能,实现融合飞行管理需求,提升低空运行的数字化水平。(作者:周红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