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研究当前国际领先海洋城市的特征,分析广州“海港产城”的时空演变脉络,以中国式现代化“五位一体”的理论为指引,提出五大策略:一是建设世界一流的现代化航运枢纽,实现能级跃升;二是构建融湾向洋的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带,推动海洋产业集聚创新;三是营造良好海洋科技创新生态,引领未来科技高质量发展;四是展现海洋文化基因的生猛鲜活力,传承海洋文化,实现永续发展;五是坚定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增强“向心”竞争力,持续加强对外开放。为广州在建设现代海洋创新城市中展现新作为、实现新跃升、探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海洋城市提供参考。
在新的时期,经济全球化、政策制度创新、数字科技改革、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革命性变化,正逐渐打破从地理空间到管理制度的“边界”限制,重塑着城市在全球资本和国际贸易网络的角色与定位。与此同时,我国周边海域特别是南海地区复杂的地缘政治形势,对我国在经略海洋过程中仍面临着巨大挑战。根据《世界城市名册2022》(GaWC2022)数据显示,广州位列全球城市排名第34位,在国内紧随香港、北京、上海、台北,位居中国城市第5位,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影响力仍有待提升。广州应在“两洋南拓、两江东进”战略引领下,以“港产城”整体布局为核心纽带,聚焦提升航运港口能级、优化海洋产业布局、打造国际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根植海洋生态文明、提升开放合作和全球海洋治理能力等拓展方向,以中国式现代化“五位一体”的理论思想为指引,打造现代海洋城市发展的新范式(图1),拓展蓝色经济新增长空间。

图1 中国式现代化海洋城市发展范式
一、能级跃升:建设世界一流的现代化航运枢纽
2023 年广州位列国际航运中心城市综合实力第13位,国内排名第4位。对标新加坡、鹿特丹、东京、伦敦、奥斯陆等世界著名港口城市,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国际航运枢纽,聚焦打造一批绿色低碳、高效智慧、功能多元的现代化港口,推动南沙港、黄埔新港临港经济区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充分挖掘港口经济辐射周边的潜力,牵引航运服务、新兴海洋产业在港口周边集聚,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高地,带动港口经济的纵深发展。超前布局现代港口基础设施,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网络、电网、油气储备等能源设施建设,提高港口信息互通共享、能源统筹调配的整体服务能力。加强陆海联运的临港集疏运交通网络建设,全面推进沿海港口、内河水运、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交通设施互联互通,构建完善的海陆通道网络,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优化营商环境和税收政策,吸引世界头部企业入驻,发挥头部企业的带动和集聚效应,依托毗邻香港国际航运金融中心的优势,联动珠江东、西岸沿海城市,促进海洋产业链向海洋金融、海事服务等高附加值高端海洋服务业发展,形成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海产品加工业和航运服务业等产业基地,推动形成临港产业发展带。提升国际航运中心的综合实力。
二、集聚创新:构建融湾向洋的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带
贯彻落实“两洋南拓、两江东进”发展战略,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打造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带,推动海洋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升战略科技力量。在珠江前后航道-狮子洋-伶仃洋沿岸地区,串珠成链,布局海洋科技产业平台、大项目、大集群,塑造“江、海、港、产、城”融合的空间发展模式,联动中新知识城、科学城、广州海丝城、天河智慧城、国际创新城、广州大学城、明珠科学城、南沙科学城等一批科研集聚区形成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带,强化科技引领和海洋要素融合发展。依托创新产业集聚发展优势,吸引海内外顶尖实验室、研究院所、高校、跨国企业。
推动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协同发展。先导培育发展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加速发展新一代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海洋生物制品和医药产业、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围绕创新链逐渐形成海洋产业链布局态势。
立足环珠江口“黄金内湾”,充分发挥广州科技创新中心的引领地位,联动珠江东岸指示密集型新兴产业集群和珠江西岸技术密集型高端制造业集群,推动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港产城整体布局和一体化发展,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注入海洋经济创新活力,打造湾区联动、协同高效的现代海洋城市群,提升海洋经济发展引擎能级。
三、引领未来:营造良好海洋科技创新生态
围绕打造海洋创新发展之都和推动南沙建设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 广州加快推动系列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如超深水科考船大洋钻探船建成下水、我国首座深水科考专用码头以及世界一流的大洋钻探岩心库投入使用、多功能新型科考船“海洋地质二号”入列南沙等,不断向深蓝进发。加大培育创新生态,全面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释放强劲发展动能。
聚焦深远海,加快集聚海洋科研资源要素,抢占海洋科技创新制高点。瞄准“深海、绿色、智能”等国际海洋前沿领域,坚定实施科技强海战略。依托深海科技创新中心基地等重点平台及广州造船业雄厚的技术实力,带动形成一批深海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深海海工装备制造基地,打造全球领先的海洋科学研究策源地,进一步集聚国家海洋科研力量。打造国家深海领域重大科研集群,围绕关键领域开展深海科研技术联合攻关,承接战略产业和国际海洋科学领域成果转移转化。
开展海洋科技产学研合作,推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依托广州高校、科研机构资集聚的优势,推动优化“海洋实验室+海洋科普基地+海洋协同创新中心+涉海企业”产业发展联盟创新合作机制,搭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鼓励和引导企业以产业化任务或科研课题的形式引进科技人才,开展联合攻关和技术创新。
四、传承永续:展现海洋文化基因的生猛鲜活力
两千年来,广州深厚的海洋基因造就了独特灿烂的海洋文明。随着文明的演进,海洋文化基因不断进行着文化吸附累积和更新迭代,历经两千多年的洗礼和淬炼,形成了稳定文化序列,凝聚为一种开放包容、开拓创新、和平的精神特质,成为广州地域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持海洋文明整体性协同保护。在当下全球要素加速流变的时代,应秉持更开放、包容和积极的态度,汲取古今内外海洋文化精华,不断叠加海洋文化内涵的厚度、扩充海洋文化内容的广度和提升对全球海洋文化种类的包容度,促进海洋文化基因与时代需求建立联系,实现互融共生(图2)。

图2 海洋文化基因传承永续模式图
促进海洋文化多功能迭代重构。当前文化正以一种符号的形式进入大众视野,因其载体形式多样、传播快、迅速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等特点,“文化空间生产”正逐渐成为资本循环新的流通方式。关注海洋文化与生态、历史、人文、社会、经济等要素融合发展,形成多功能的文化意象,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如通过大力推进“绿美海岸带”、“和美海岛”、“蓝色海湾”等创建工作,打造具有广州特色的海洋文化名片,全面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推动陆海文脉全方位协调发展。以陆海统筹为引领,推进陆海文脉兼容与延续。通过“文旅+”的融合发展模式,打造以海丝、海防、海岛、海城风貌等为主题的特色游径,构建陆海一体的文化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动珠江东、西两岸的陆海文脉,形成海洋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大格局。
五、向心开放:坚定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全球已进入大规模经略海洋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海洋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国强则海权强,经略海洋应坚定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于首位。两千多年来,广州作为国家南大门,在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维护南海地区和平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的时期,面对世界格局纷繁变动和我国周边海域特别是南海地区复杂的地缘政治形势,只有维护好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在国际上建立并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为此,广州应坚定不移地全面推进建设海洋强市,增强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的“向心”竞争力,积极谋划国家东南部重要海域空间,筑牢坚实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支点。
加强对外开放与合作交流,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一是积极参与全球合作治理,维护国际多边合作,积极拓展蓝色经济新空间和蓝色城市伙伴关系,打通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渠道,加快落实海洋强国、强省、强市的重大战略部署。二是开展具有品牌效应的国际交流活动,通过丰富和拓展外交流合作平台,积极对外展示海洋经济建设的发展成果。积极承办海博会、海事展,搭建海洋经济合作的高端经贸平台;借鉴厦门举办国际海洋周的成功经验,推动设立集国际海洋高端行业论坛、海洋展览、海洋文化嘉年华于一体的国际性年度盛会,积极发出广州声音。三是做好广州国际形象宣传,利用全国海洋宣传日等重大公益性活动,积极策划国际海洋城市之间的民间交流活动,加强互利合作,增进海洋福祉。(作者:梁肇宏,刘松龄,王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