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节我们对中国海洋经济发展中凸显的生态环境问题及中国海洋经济发展中生态治理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本章节将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海洋经济发展中加强生态治理的实践进行深入探讨。
一、以制度夯筑海洋强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古人说:‘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中国要牢牢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善海洋制度的顶层设计,不断深化海洋生态治理的制度体系,加强海洋环境的监管力度,扎实推进海洋制度设计、制度建设、制度监管、制度执行等全过程的平稳落地,让海洋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用制度管好关键海洋、管到关键海域、管住关键污染,聚焦海洋强国建设的痛点、难点、焦点问题,坚持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质量为执行根基,明确政府主管部门核心智能,严格落实政府相关部门的生态治理的政治责任,监督海洋经济产业的主体责任履行情况,守好海洋治理的生态红线。坚持用法律的权威,用制度的约束治理海洋污染,保护海洋环境。应不断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治理体系,健全对污染物管控标准的法律体系,构建整体化、系统化、精细化的法律保障体系,提高海洋治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结合不同海域的现实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法规制定与处置,建立健全海洋治理的长效法律机制,使海洋的发展与治理达到平衡。坚持充分发挥制度的深厚支撑作用,提升海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海洋制度建设融入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并将各项具体制度优势转化为海洋治理效能。更好地展望时代与信息接轨,从海洋信息共享和服务的实际出发,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元宇宙、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科技手段输入到海洋制度建设中,切实提升海洋制度建设的科学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海洋权益维护和海洋经济发展,提升经略海洋能力。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科研的脚步从未停歇,今后更要提高政府以及法律部门的责任站位,坚决履行各自的职权,深刻洞察经济发展与生态治理的发展态势,推动海洋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海洋强国建设的福祉增进。

二、以科技赋能海洋强国建设
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意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崭新成就,逐步实现“海洋大国”到“海洋强国”的整体转变,意味着中国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海洋工作的统筹谋划,制定好以科技赋能海洋强国建设的施工图、路线谱,打破中国海洋受科技创新技术发展不足的制约困局。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现有许多传统海洋产业仍以资源依赖型为主,衍生出的海洋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要把这项工作做精、做细、做好,应坚持以创新发展理念为实践路向,推动海洋产业转化升级,加大自主创新技术的投资力度,实现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和利用,实现海洋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的转型升级。科技是谋求海洋强国话语权的核心竞争力,海洋科技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才是发展之道,把握好前沿科技创新动态,努力用中国自己的创新技术攻破高墙壁垒,淘汰高消耗、低产能的落后产业;以人才为基,助推涉海学科的现代化、普及化,包括海洋科学、海洋工程学科等,搭建全面科学的科研人才培养集群,重点依托先进的创新科学技术园区、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创建高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为人才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政策条件、设施条件、资源条件,让海洋人才无眼前之患,无未来之忧,无发展之虑。开发有度,利用有律才是激活海洋,筑牢海洋的必行之举。海洋经济发展一旦突破海洋自然规律的界限,经济发展需求一旦超出海洋资源的承受底线,将酿成海洋难以弥补之伤。探赜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治理之间的内在机理,在海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长远发展看,推动海洋资源的科学开发,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抓住海洋的战略机遇期,合理规划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优化海洋生态合理布局。不断拓展海洋经济空间,加大对海洋污染产业的防治和管理,支持相关产业的更新迭代。培育海洋新兴产业,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建立,明确海洋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坚持“绿色发展、源头护海”“顺应发展、生态管海”的开发原则,形成陆海联动的现代化、一体化的发展格局,转变传统的海洋发展方式,提高海洋经济产业的综合实力,这必将为服务海洋强国建设凝聚共识,实现人海和谐、合作共赢。
三、以理念践行海洋强国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中国海洋保护奠定了立论基石,严格划定了海洋生态保护的监管红线,再次彰显出中国对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高度重视,以及对海洋生态的实践体认。深学笃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要以服务海洋、爱护海洋的理念践行海洋强国建设,科学认识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树立蓝色海洋理念,在不断普及海洋生态保护知识、行为和技能中生发出对海洋的敬畏与尊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渗透于海洋经济发展、海洋资源管理等全过程中,必须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秉承“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海洋生态环境”的海洋保护理念,保护好海洋的生态环境。自古以来,“与天地共存、与万物共生”“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以时禁发”“取予有节”等都蕴含丰富的生态资源保护意识,古人既有保护和谐之念应赓续传承,在全社会倡导保护海洋理念,牢固树立海洋生态文明知识,深入挖掘海洋文明宣传教育的多种途径,增强全社会的危机意识,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共同治理的良好风尚。同时,强化全社会的海洋保护责任,将海洋生态意识转化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开展多样化的海洋文明活动,充分激发全社会广泛参与生态治理的积极性。全社会海洋生态意识的坚定与否是检验海洋生态治理的风向标,时刻要将海洋生态文明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要不断弘扬理念建立责任意识,从中汲取海洋强国建设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作者:金子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