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走进中机院 > 中机院观点 > 中机院观点

国土空间改革背景下哈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策略与方法

来源:原创  时间:2024-11-25  点击:197
​文章根据高新区发展实际,结合国土空间改革要求,探讨并提出了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9大规划策略与方法,旨在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建设和管理方方面面提供参考。

文章根据高新区发展实际,结合国土空间改革要求,探讨并提出了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9大规划策略与方法,旨在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建设和管理方方面面提供参考。


一、明确高新区规划在“五级三类”规划体系中的层级,确定规划名称、主要内容及规划期限

当前,哈密高新区依然沿用着“2010版”和“2012版”规划,不符合当前的政策要求,亟需编制新的符合国土空间改革要求的空间规划。

按照国家建立“五级三类”的空间规划体系和自治区相关实施意见的要求,不得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之外另行编制审批新的土地利用和城镇总体规划等空间规划。另外,哈密高新区本轮规划旨在将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并通过积极探索转型升级,挖掘存量更新资源潜力,提升园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质量和效率。因此,本次高新区规划属于“五级三类”规划体系中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层面,规划期限同哈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保持一致,并做好规划衔接,最终明确规划名称为《哈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规划期限为2019—2035年。


二、开展高新区规划“双评估”,对园区发展问题进行全面体检,为规划提供参考;并完成“双评价”,科学划定园区规划范围

开展高新区规划“双评估”和“双评价”工作是对园区发展问题进行全面体检和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为确定高新区发展方向、发展规模、用地范围、产业选择、三线划定等提供科学依据。


“双评估”:第一对高新区现行规划进行评估,主要通过对园区发展定位与目标、产业选择、用地布局与发展方向、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防灾减灾以及重大项目实施进行全面体检评估,最终得出以下结论:一是高新区发展定位已不再适应当前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导致园区发展与实施存在较大困难;二是在空间用地上,北部和南部产业园大部分属于未实施区,而且存在大量的调整区,规划需要根据当前发展重新安排用地布局;三是产业发展方向和类型与当前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不符,需依据最新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定位;四是土地使用规模低于规划预期,需要进一步落实土地集约化利用效率,并根据发展需要对用地地予以调整;五是道路交通实施情况较好,但园区景观环境营造严重滞后,需要结合发展实际重新布局绿地景观系统;六是给水、排水、电力、供热等设施实施较好,但环境卫生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需结合当前的环保政策要求,重新规划布局并确定设施类型和规模。


“双评价”重点依据哈密市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结论,并结合高新区实际进行细化研究,确定高新区规划范围与用地规模,结论如下:一是将北部新兴产业园区原规划范围内南部2.17km2的一级水源保护区和水井保护区划出高新区范围进行科学保护。二是将南部循环产业园区范围外西侧主要发展轴上现状已建成的重大项目划入城镇开发边界,纳入园区规划范围,实现园区统一管理;并将规划范围内的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哈罗铁路、多条220kv高压线路)划出园区范围,保证园区工业用地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推动园区向好发展。

高新区规划范围划定图

图1 高新区规划范围划定图


三、以国家、自治区和地方最新产业政策导向为依据,并以自身资源禀赋特征为依托,明确高新区产业发展定位

哈密高新区重点从“把握政策机遇、强化高新技术、区域发展战略、承接产业转移及挖掘资源市场”等五大维度切入,以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协同性、根植性为原则,多视角研判园区适合发展的产业领域。

哈密高新区产业遴选图

图2  哈密高新区产业遴选图


最终紧跟国家及区域产业布局导向,立足本地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围绕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以“延链、增链、补链、强链”为核心,构建哈密高新区“3+3+3+1”产业发展体系,即做优做强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化工三大主导产业,打造核心增长极;加快培育现代能源产业、医疗器械及卫材、节能环保产业三大新兴产业,打造经济新引擎;提升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建材及金属结构件管材、能源资源精深加工三大传统产业,打造新型绿色园区;积极配套现代服务业,打造创新新高地。


四、研究国家级高新区特质,结合哈密高新区发展实际,明确园区发展方向、定位和目标

国家级高新区通过“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模式,主要形成“创新型特色园区、创新型科技园区、高科技园区”3类园区。规划深入研究3类高新区特质,梳理相关考核指标。最终本次规划根据哈密高新区产业发展特色,并结合区域基础条件,建议哈密高新区近期重点以高新技术应用、转化为主,走技术应用型创新园区,远期不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并向国家级创新型特色园区发展。


最终定位哈密高新区为:高新技术应用、转化为主的产业主导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以就业及产业承接为特色,着力将哈密高新区打造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一区、两基地”。成为哈密实现“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标杆”的核心力量和重要的产业支撑平台,同时也将成为国家级综合能源基地和全疆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标方面:重点推进园区全面升级,以打造“疆内一流高新技术应用主导型园区”为总体目标。以招商引资、自主创新、沿边开放为动力,全面加快开发建设,最终打造千亿元产值规模的工业园区。


五、突出重点,规划高新区整体形成“一区三园”的空间布局,各产业园差异化发展;并做好空间规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高新区现行规划由“2010版园区总规”和“2012版光伏总规”构成,分别是不同时期编制的总体规划。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自治区园区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切实加强哈密高新区整合发展,本次园区规划包含两个部分内容:一是分别对北部新兴产业园和南部循环经济产业园的规划进行全方位的优化调整;二是将石城子光伏产业园规划纳入哈密高新区规划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最终形成“一区三园”的发展格局。


同时,结合园区产业规划,对“三园”进行差异化发展。其中,石城子光伏产业园,主导发展新型综合能源产业,未来重点加强光伏发电运营维护、智能电网输送与配电能力。北部新兴产业园,重点承载高新技术产业和核心竞争力产业,主导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培育提升轻工业、建材及金属结构件管材产业和医疗器械及卫生器材产业,提升物流仓储业规模;积极配套商务、教育科研、企业孵化、创新创业平台、综合能源信息平台等现代服务业。南部循环经济产业园,主要承载园区的特色“龙头”产业、传统产业和循环经济产业。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化工产业、能源资源精深加工产业、节能环保材料加工产业。


做好空间规划,提高用地效率。第一要树立产城理念、加强规划引领。第二要对用地进行混合使用、满足用地需求:一是强化用地性质的兼容性,如:公共服务与居住用地的兼容、工业用地兼容科研用地等;二是配置适当的土地性质兼容类目录及其比例,做到土地利用中既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又有强制限定性。结合哈密高新区实际需求,重点对“工业生产+科研办公+教育科研+文化设施”等各类用地进行混合搭配兼容进行探索。第三要盘活低效用地,整治闲置用地。一是对前景较好的产业类型,重点以企业自身改造为主,提高企业建设用地利用率,通过土地价款减免、用地性质兼容等方法提高土地利用率;二是现状经营困难,无法采取整治的企业,由政府有偿收回土地使用权进行再利用;三是对一些缺少规划及用地手续或未按照规划要求划定用地范围的企业,进行综合整治、采取强制措施等。


六、打造并逐步形成“产(哈密高新区)+城(哈密中心城区)”的产城融合的发展格局

规划加强城区与高新区的融合布局联系,构建“城区+高新区”的产城融合布局思路,使高新区与哈密中心城区实现“以产带城、以城促产、产城互动、产城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态势,重点突出以哈密中心城区为主,高新区为辅,大型生活性公共服务需求主要依托哈密市城区,高新区不设置过多的生活性配套设施,高新区更加凸显科研培训、企业孵化等生产性配套设施。在基础设施上,如固体废弃物处理中心、生活垃圾填埋场等需考虑与城区统筹安排,推进设施共享,产城融合发展。

哈密高新区与哈密中心城区产城融合发展示意图

图3 哈密高新区与哈密中心城区产城融合发展示意图


七、打造完善的城市功能,营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一是完善城市基础功能,推动产城融合发展。主要完善道路交通,全面打通并建立快捷的交通网络,加快高新区与哈密城区间的流动速度和效率。重点建设便捷的公共交通网络,推进各产业园与城区的集散速度;配套满足高新区自身需求的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将高新区打造成为以生产功能为主,相关服务为辅的城市产业新区,满足高新区内部基本需求,构建“职住平衡、宜居宜业”的城市产业新区。


二是营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哈密高新区的环境营造,一是要利用好周边水渠、山体等自然环境优势;二是要结合园区主要节点,特别是商业、科研集聚度高的重要节点,有针对性地营造公园绿地、休闲广场等景观宜人并便于交流的互动性空间。


三是运用新技术,打造智慧产业新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新区应加强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运用,建设智慧园区为行业、部门及个人提供便捷服务,推动产城融合发展。一是做好智慧园区,推动产城发展;二是建设云计算平台,强化提升高新区信息化水平。


八、构建哈密高新区的生态空间模式

一是构建蓝绿网络,促进生产可持续发展,逐步形成园区与城区一体化的生态空间结构。规划保证园区周边设置一定宽度的生态防护带,减少园区对周边用地环境的干扰,利用水渠、高压管廊、道路防护绿带等进行生态廊道控制,并通过生态廊道将园区公共绿地串联起来,构建蓝绿网络生态基底,并与城区形成一体化的生态空间结构。


二是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土地利用空间优化。规划重点保护好园区自然生态空间,要满足土地生态多样性的空间基本需求,增加园区生态用地,尽量减少土地类型更换频率;同时对园区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


三是生态安全格局下的交通网络优化设计。对外交通,重点打造园区与G30连霍高速、G312、S303 和S235 的便捷联系,实现快速到达城区、高铁站、货运站、机场等公铁空交通枢纽,构建通达、快捷、高效、安全的对外交通网络体系。园区内部交通,主要分为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主干道路宽32m,车速60km/h;次干道路宽21m,设计车速40km/h;支路宽为12m,主要用于地块的划分和人的出行。园区公共交通,为推动园区与城区之间产城融合,也为了给园区职工上下班提供便利,在园区内设置公共停车场和公交首末站,建设城区与园区的公共交通网络。


九、构建“高新区管委会+公司”的政企架构管理模式

哈密高新区实行“管委会+公司”的政企合作管理模式,管委会采用去行政化管理,运营公司进行市场化管理。重点是将原管委会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和开发建设运营职能,改革转变为管委会和运营公司一起承担,实现“政府+市场”共同治理;具体来讲,管委会主要承担开发区发展规划、年度计划、科技创新、政策制定和社会事务管理等;而运营公司主要承担融资开发、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等职能。


哈密高新区实行管委会主导1+1模式,即:“管委会+1家运营集团公司”,主要由哈密高新区管委会组建园区投资集团公司,并根据园区实际业务功能需求在集团公司下设立多个子公司,重点承接园区开发建设、运营和投融资等具体工作业务。(作者:史磊,林凌,徐戈,丁楠)



上一篇:山区城市生态农业产业园规划发展研究——以龙雁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农业产业园为例
下一篇:哈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问题、环境机遇与挑战分析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