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应坚持“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实现产业振兴,赋能乡村振兴。
一、促进产业整体协调,统筹产业规划发展
1.重视产业整体规划。乡村产业的整体性是将乡村中各个产业要素和部门看作一个整体,从综合的角度来规划和促进乡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整体发展。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满足高质量需求。结合当地气候、土壤、地形等条件,采取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发展生态农业;注重农产品质量,建立分级销售制度,满足市场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发展高效物流体系,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在协同发展背景下,高效物流体系的发展对乡村产业振兴至关重要。通过构建稳定农产品供应链和交通网络,推动农产品加工、仓储和物流产业升级,提升整体经济效益;建设高质量物流体系,保障农产品新鲜度与运输时效,增强市场竞争力。
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打响地方特色旅游品牌。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在清溪河路段开建赏鸟园、钓鱼台、游船区等多元娱乐平台;加强生态保护,强化村民环保意识,明确环保责任主体;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加强排污监管,采取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措施,提高水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2.统筹产业协调发展。乡村产业的协调性指不同产业间的合作与协调关系,强调不同产业之间相互依赖、互补和互动的关系,对农业、工业、服务业进行综合规划、协同发展。
以农业为基,促进乡村旅游和制造业协同发展。乡村旅游挖掘的农业资源由乡村制造业转化为旅游产品,以此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业旅游产业链的完善,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
以知识体系为中介,搭建资源流动平台。资源流动平台能实现三个产业的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将先进的科技、管理经验和市场需求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促进产业之间协作和创新,推动乡村产业的协调发展。
重视公共交通内循环建设,构建“乡村振兴共同体”。充分利用城乡交通外循环便捷性,优化交通内循环体系,促进交通内外双循环,整合城市资源,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龙头企业,鼓励多元化经营与市场化运作。
二、深度挖掘本土文化,着力凸显地域特色
1.深入挖掘本土文化。挖掘乡村文化,加强文化交流。本土文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对当地历史、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进行调研,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将其与当地文创产业结合,发挥当地乡土文化的经济价值;设立清溪河文化保护区,加强对清溪河文化、版画文化的孵化;建立文化资源管理机构,对S村文化资源进行研究,举办清溪河和农民版画文化等展览活动和民俗活动,邀请其他地区的艺术学者参与,促进文化交流和合作。
2.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强乡村文化教育,提升文旅品质与知名度。扎根“农民版画”文化土壤,开设文化课程传播本村历史文化,增强村民对乡村文化的归属感及学习兴趣,促使其积极投入乡村共同建设;创造品质高、文化底蕴厚的文化产品,将农民版画、清溪河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创造出有差异性的文旅产品;利用自然景观和独特文化打造城市“后花园”,加快发展农村电商产业,加深城乡地区社会化联系,促进地方政府和当地龙头企业的产业合作,进行线上平台搭建及营销工作,使村民能够了解新型经营方法和管理观念的同时,提高文旅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培育高素质新农人
1.产业振兴要加大对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人才在推动农业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定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培训,建立科学公正的考核评价体系并制定激励政策,对工作表现进行评估;增强乡村干部沟通协调能力,邀请沟通协调专家,对乡村干部进行倾听和表达能力等系统培训,鼓励干部主动与上级及群众沟通;建立人才数据库和流动渠道,消除“人才孤岛”,提供培训机会、给予资金支持及良好工作环境。
2.产业振兴要培育高素质新农人。农民积极性与乡村人才是乡村发展的宝贵资源,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调动农民建设乡村的积极性,将乡村产业发展与村民实际需求相结合,让农民从支配性观念的“局外人”转变为主动观念的“建设者”,改善城乡人口单向流动的现状;着力提升村民职业能力,针对乡村当地产业,对村民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培养拥有知识的新兴职业农民,提高产业经营能力,使其成为乡村人才振兴的根本力量。(作者:曾咏辉 吴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