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时代背景下,我国城市发展从快速增量发展转型为生态保护优先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为实践两山理论、提高生态环境品质,实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我国逐步开展EOD模式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文章以马鞍山向山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EOD项目为例,研究EOD模式实施路径、城市发展理念、运作融资模式及生态网络建设,为EOD项目实现生态价值提供参考及依据。
一、研究项目概况
马鞍山是全国七大铁矿区之一,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城市。向山地区位于马鞍山市东部,是马鞍山市重要的矿区,目前面临资源濒临枯竭、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配套落后等因素制约,地质破坏严重,生态环境亟待恢复,在矿区居民避险安置、替代产业培育等方面面临多重困难。作为长江两大支流——采石河和慈湖河,水环境的保护承载着巨大的压力。
向山地区矿山采选作业导致山林破坏严重,采选固废随意堆置,矿山淋溶水、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不断进入慈湖河和采石河上游,河流污染、湿地退化严重,缺乏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综合治理。

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导向下EOD模式研究
为着力解决马鞍山城市门户两河源头向山地区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环境污染、基础设施配套落后、人居环境差等问题,全面推进向山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创新发展模式。通过市场化方式,推进生态环境与产业开发有效融合,加快实现生态价值转换,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转型。围绕打造全国矿区生态修复示范区,长江支流源头水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区、全国EOD绿色转型示范区和践行“两山”理论样板区为目标,开展向山地区重点污染源头治理、生态短板补修工程、城镇更新改造工程、路网提升改造工程及产业体系再造工程等工作,将向山地区大生态带打造成“山青、水绿、林郁、田沃、湖美”的生命共同体。
2.1实施路径
采用“政府主导、合作经营、一体化运作”EOD模式,实施向山地区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水务环保治理工程、土地整治工程、产业升级提升工程、EOD+项目五大工程。
①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对涉及罗卜山及霍里铁矿区、小南山矿区、孙村金矿、罗卜山选矿厂等8个在册的小尾矿库进行系统生态修复,完善已复垦的尾矿库及排土场的污染防治措施,通过土地平整、截排水工程、复垦绿化工程、污染防治措施、监测管护工程等,恢复矿区受损生态环境,控制酸性淋溶水产生,从源头控制采石和河慈湖河源头污染源。
②水务环保治理工程。慈湖河和采石河是流经马鞍山中心城区的两条直通长江的河流,采石河上游区域附近存在多个废弃矿坑,其留存酸水会通过地下水渗透、雨水溢流等方式污染下游采石河水质,本次综合治理进行慈湖河和采石河源头水环境治理工程、镇区环境整治工程和交通干线周边防护林带建设工程改造。
③土地整治工程。土地整治工程以人民需求为核心,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对向山地区的土地实施有效整理。一方面为解决百姓诉求,分期分批实施征迁安置;另一方面,对受环境影响较大的区域土地进行综合治理,引导两高和低效企业逐步退出,导入绿色环保高端产业,实现动能转换。
④产业升级提升工程。通过招大引强、联大融强,积极推动节能环保、智能制造、新型材料研发、技术服务、生态农业、矿冶文旅开发、运动休闲等新型产业发展,达到加快推动向山地区传统产业提档升级的目标。主要包括生态农业园建设、矿冶文旅开发、废弃矿山资源利用等,通过产业提升工程建设,构建向山地区特色产业体系。
⑤EOD+项目。全面推进向山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本次在矿山生态修复、水务环保治理、土地整治、产业升级提升四大工程的基础上实施EOD+项目,对小王村生态修复+工程(一二三产融合)、寨山整治工程、孙村金矿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项目、马山排土场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大黄山周边生态修复+项目(地质公园)、向山垃圾填埋场封场及渗滤液处理项目、向山地区路网贯通项目、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提升项目、殡仪馆搬迁项目、慈湖河路北延项目(天然河桥北-205国道)、基础设施配套项目、片区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和向山地区历史展示馆项目12项工程进行改造,全面实现向山地区生态修复与绿色转型发展。
2.2 城市发展理念
落实“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生态环境治理、土地整治、产业导入,构筑向山地区“村庄集聚美丽、环境宜居宜业、矿区生态修复、产业融合发展”的生态文明新格局。通过矿山生态修复、土地整理、两河源头水环境整治、城市生态屏障修复等工程,解决向山地区的山林破坏严重、固废随意堆置、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乱排放等生态问题,形成长江支流上游生态屏障。
通过土地整理开发、城乡人居环境改善、产业提升、城乡基础设施改善等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不断扩大城市规模,有效提高马鞍山市的城市化水平,改善居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通过城乡基础设施改善工程,在给居民生活交通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对改善马鞍山东南部地区的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发挥助推作用。
促进传统优势产业绿色化转型,完成经济发展动力变革。促进产业转型,在生态价值转化上求突破做示范,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积极推动节能环保、新型材料研发、技术服务、生态农业、文化旅游等新型产业发展,加速实现产业升级优化。通过对传统优势产业全面升级,孵育衍生产业,创建智能制造产业创新、消费及体验的标杆区域。
2.3 运作融资模式
由区级人民政府为本项目实施机构,引入具备产业开发能力、投资融资能力和运营管理能力的社会资本方成立项目公司,具体负责项目实施。区级人民政府和项目公司签署特许经营合同,将特许经营权授予项目公司,由项目公司负责本项目的整体投资、建设、运营、产业发展、移交等各项工作,并享有相应的收益权,通过项目经营性收入方式,获得投资回报。并采用资本金和专项债、长江经济带绿色示范工程补助、申报中央投资等多方式融资。
2.4 生态网络建设
落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马鞍山国土生态空间格局,创建以蓝绿空间为底、以绿环及生态间隔带为锚固、以生态廊道为连接抓手的生态网络空间。
①以蓝绿空间为底。矿山修复,采用地表生态环境整治、井下采空区治理、地表水系整治,对土地平整整治(地形重塑)覆土绿化,提高绿化标准。对矿山开采受损的水系进行整治,重点实施坑塘清淤渠系整治。水务环保治理,通过河道治理、湿地升级改造、大甸塘水系整治等工程,全面改善向山地区水环境,形成山清水秀的蓝绿底图。
②以绿环及生态间隔带为锚固。围绕实施乡村振兴,突出系统治理,实现水陆统筹,构建以重点区域为单元、以河流水系和景观绿化带为脉络、以村庄为节点的生态间隔带网格。
③以生态廊道为连接抓手。采用带状、线状、河流生态廊道三种形式,作为景观连接通道和线性开放空间,保持水土涵养,增强生态系统的连通性,构建山水林田湖草共同体的完整生态系统。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可将向山地区大生态带打造成“山青、水绿、林郁、田沃、湖美”的生命共同体,构筑向山地区“村庄集聚美丽、环境宜居宜业、矿区生态修复、产业融合发展”的生态文明新格局。(作者:叶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