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徐州丰县大宗固废综合利用为案例,结合徐州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现状,采用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开发(EOD)模式,为实现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大宗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设计了循环经济项目集群,形成当地大宗工业固废建材资源化利用循环产业链新模式。
一、大宗固废循环利用项目设计背景
徐州市拥有煤炭资源,过去十多年发展煤矸石烧结砖是破解徐州及周边存在煤矸石历史堆存和资源化利用难等问题、实现固废资源化的重要措施,但是当地普遍存在煤矸石制砖企业规模小、设备落后、污染处置设施不到位的情况。
在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当地开始对区域内煤矸石企业进行了产业调整,进行了“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淘汰了落后产能企业、进行了“拆小建大”产业整合,通过推广新技术、新设备提升企业节能减排及清洁生产水平,鼓励煤矸石烧结砖协同处置污泥等新技术,实现了整个行业的产业转型升级。
本研究团队以丰县开展徐州“无废城市”建设试点重点项目为基础,设计了符合当地生态环境保护需求且符合地方产业发展水平的EOD模式:将煤矸石资源化利用、河道清淤综合整治等公益性项目与产业发展项目结合,以集聚化、产业化、生态化、市场化为导向,通过产业链延伸,实现无政府财政投入、社会资本和市场主体运营的生态环境治理与产业发展一体化实施项目,促进生态环境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

二、项目实施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剖析
2.1 环境问题
首先,徐州有大量煤矸石历史堆存,影响周边生态环境安全。据统计,徐州市煤炭年产量2500多万吨,其中丰县自有煤矸石产量约为70万吨,每万吨占用土地0.45亩,不仅大量占用土地,还会影响和危害周边地区生态安全。其次,水准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顺利实施,徐州污水处理能力逐渐提升、污水排放标准不断提供,污泥处置需求不断提高。当地及周边还存在水体清淤工作产生的河道底泥处置压力增大、污染土壤面积广且类型复杂、废纸产生量大等问题。同时,随着徐州市整体的产业转型升级,市区大量的钢铁、焦化、化工等工业企业关停并转、退城入园,由此产生了大量的污染场地需要进行生态修复,徐州市也面临着较大的污染土壤处置压力。这些固体废物产量大、含水率高、资源属性低,需要在当地以较小的成本进行资源化利用。
2.2 经济问题
(1)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面对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巨大,地方财政承受着较大的压力,急需寻求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污染土壤及固体废物处理技术。(2)传统的固废处理设施投资强度大、回报周期长,融资难度大,需要通过固废资源化利用,实现“变废为宝”,通过固废综合利用弥补固废预处理及无害化的成本。
(3)单一的固废综合利用项目,投融资机制有待提高。传统的投资模式,主要以债务资金的模式进行开发或者治理,很难跟相关资产方形成良性互动;而投资回报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了生态治理和经济收益的割裂关系。需要将固废综合利用项目与高收益的产业化项目有机结合,实现高利润工业项目反哺固废处置项目的良性互动。
2.3 技术问题
(1)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处理处置难题。目前我国每年焚烧生活垃圾产生的飞灰量相对较大,随着垃圾焚烧发电的推广,飞灰数量还在逐年上升。同时,飞灰具有正金属危害特性和持久有机污染物危害特征,有害成分比较复杂。在处理价格上,由于受填埋场地限制,通常需要远距离跨区转移,处理价格相对高昂。处理成本较高导致垃圾发电厂大量堆存,带来潜在的环境隐患,同时减少填埋场使用寿命,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2)高温烧结技术难题。在危险废物焚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汞、二噁英等有毒有害物质,且不易测量。
(3)上下游产业链融合难题。由于环境问题的多样性,需要产业链协同发展,围绕地方产业情况,形成综合解决方案。在循环经济的趋势下,为促进可持续发展形成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的创新与融合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目前全国单一处理污泥及污染土的项目经济成本较高,煤矸石只赚项目投资大,经济效益差、废纸再生项目由于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在大多数地区属于限制类项目,但是利用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模式,是有可能实现“能源高效率有”、“资源循环使用”、“废水梯级利用”的耦合发展新模式。(作者:陈一宁,刘俐媛,崔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