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我们研究了甘肃省新能源产业链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章节将重点从打造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新高地、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现代能源体系、提升新能源消费利用水平、培育回收利用产业链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推动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期间,甘肃省应瞄准能源清洁化发展方向,紧抓国家重点建设河西走廊新能源基地的战略机遇,深度挖掘新能源产业链中带动性强、发展后劲足的潜力赛道,推动全产业链高质量协同发展。
一、打造国内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新高地
1. 推进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引链
实施标志性产业链突破工程,进一步推动“链长制”工作走深走实,促进产业链上下游配套更加紧密。重点扶持现有风电产业龙头企业,围绕延链补链引进风电主机(控制器、风能变流器)、风电铸件(齿轮箱、轴承)等产业,补齐风电装备短板,提升风电装备本地化制造能力,推动产能与市场匹配发展、均衡发展。加大太阳能产业招商引资力度,贯通产业链关键环节,重点引进光热玻璃、硅片、电池片、组件(银浆材料、背板材料)等缺失产业,实现全产业链本地化自主生产。以锂电池负极材料、铜箔等为抓手,加快引进隔膜、控制系统、电池组生产线,着力打造固体电池、磷酸铁锂电池等电池全产业链。
2. 提升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层级和核心竞争力
聚焦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挥链主企业典型示范和上下游产业带动作用,加强招商引资对接,注重区域间产业链、产业集群整合,放大集群的正外部效应,促进形成各企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配套,引导鼓励不同产业、企业之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签订长期合约锁定长期产能,获取稳定回报,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打造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生态圈。强化双循环战略,以国内国际需求为动力加速推动高技术的创新,着力打造“链主”和“专精特新”企业强链补链共同体,促进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

二、构建以新能源为主的现代能源体系
1. 巩固风光大省基础地位以新能源全产业链建设为主线,紧抓国家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布局建设大型风光电基地的机遇,加快推进第一批、第二批大基地项目建设进度。积极推动“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 同步发展,突出储能核心地位,构建多能互补、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协调发展的能源发展新格局,将甘肃省打造成为国家重要的西北能源战略大基地。推广“新能源 +”等新模式新业态,把新能源和设施农业、生态治理等相结合,大力发展生态光伏治沙、戈壁农业,形成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与生态环境改善的多赢局面。充分利用产业园区、公共建筑屋顶资源发展分布式新能源,打造一批零碳、低碳产业聚集区。
2. 发展多元化新型储能积极发展新型储能。合理确定储能发展布局及规模,综合考虑资源条件及发展实际,制定出台差异化配置储能比例政策。鼓励支持新能源发电企业通过合建、购买、租赁等方式建设共享储能,在大规模新能源汇集、调峰调频困难和电压支撑能力不足的关键电网节点,合理布局电网侧独立储能。积极推进玉门油田光伏制氢及周边化工企业用氢示范项目,在酒泉、张掖等地打造规模化绿氢生产基地,贯通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用氢的氢能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抽水蓄能。按照推进前期工作一批、纳规一批、开工一批的工作节奏,持续加大抽水蓄能项目工作力度,加快已开工的抽水蓄能项目建设进度,推动全省抽水蓄能持续健康发展。
三、提升新能源消费利用水平
1. 畅通能源运输大通道
在发展多种互补能源的同时,拓展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消纳体系,以河西地区为主构建多类型互补综合能源基地和新型电力系统。加快陇电入鲁 ±800 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建设进度,确保工程及其配套项目如期完成。围绕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大型风光电基地,全力推进陇电入浙工程,加快项目前期工作进度,争取今年年底前核准并开工建设。加强与四川等用电大省沟通衔接,在已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合作,争取国家尽早同意将陇电入川纳入国家“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并开展前期工作,以满足河西地区整装、大型新能源基地项目并网和送出需要。
2. 拓展就地消纳新模式
抢抓中东部产业转移机遇,借鉴宝丰多晶硅上下游协同项目成功经验,以专项新能源开发指标为引导,加强土地等要素保障,优先引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冶金、制氢等现代高载能产业,创造就地消纳空间。围绕“强工业”行动,实施传统高碳行业低碳化、智能化改造,加快推进化工、冶炼等重点行业的绿电替代行动,增加全省优质用电负荷,提升高耗能企业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拓展民用领域绿电使用范围,完善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站等配套设施,加快公共服务领域以及个人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依托气候、算力资源,用足用好国家“东数西算”政策,建设新能源直接供电的大数据中心,打造零碳数据中心。推动“零碳产业园区”发展,推动直购电交易措施降低工业企业用电成本,将风光资源富集的资源优势转化形成电价优势,借助成本优势促进产业与“零碳”有效结合,提高园区绿色电力水平,实现新能源就地、就近、就负荷消纳。
四、培育新能源产业回收利用产业链
聚焦退役风电叶片、光伏组件、动力电池等关键部件的批量化处置问题,探索规范回收、绿色循环、高值利用的新兴产业废物利用途径。完善区域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制度,出台风电机组、光伏组件等固废回收处置办法,制定地方标准、技术规范等。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示范,对开展回收和使用再回收产品的项目给予政策倾斜,催生合理的商业模式。鼓励科研院所、回收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高效环保的回收处置技术与工艺,拓展新的应用场景。布局建设光伏、动力电池供应链溯源体系和管理回收利用网络,压实制造商供应商主体责任,努力实现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作者:王芳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