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新能源产业取得长足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提出金融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建议,有助于推动山西新能源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近年来,山西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投入,新能源产业发展取得长足发展。这一方面源自山西风能、太阳能等自然资源丰富,发展新能源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有保障,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山西为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
基础雄厚的山西新能源产业
1.风电产业
从2009年到2021年,山西风电发电量一直远超光伏发电和水电,2020年全省社会新能源发电总量达3395.4亿千瓦时,其中火力发电约3019.1亿千瓦时,占全省社会能源总产量的88.9%;风能、光伏发电、水电498.06亿千瓦时,其中风力发电266千瓦时,约占全省社会能源生产总量的7.8%。与2009年的风力发电量相比,增长了约126倍。
自2008年山西风电并网发电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山西风电规模显著增加。截至2019年5月,山西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000万千瓦,风电、光伏装机容量达到2005.22万千瓦。到2020年底,山西省发电装机容量突破1亿千瓦,达到10383.1万千瓦,其中火电6877.6万千瓦,新能源发电3505.5万千瓦约33.8%。山西省风能装机容量已升至全国第四位。
2.水电产业
2022年,山西电力形势良好,火电发电量虽略有下降,但水电发展依然保持稳定,水电全年供电47万千瓦,较2021年下降4%。从装机容量上看,截至2022年底,山西全省电力总装机容量为12079.5万千瓦,较上年同期增长6.5%,较上年同期增加741.6万千瓦;其中水电达到244万千瓦,增长0.2%,从电力生产量来看,2022年,全省电力生产总量达到4184.4亿度,同比增长8.9%。其中,水电36.4亿千瓦时,下降5.6%,发电平均利用时间增加。2022年全省发电设施平均使用时长3541小时,比上年增加9小时。
3.光伏产业
2020年山西太阳能装机130.87亿千瓦,太阳能光伏装机跃居全国第七位,全省发电设备总利用小时数3205小时,而太阳能发电1238小时,每年增加25小时。全省电力生产完成3463.7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00%,其中新能源生产完成584.66亿千瓦时,占16.87%,同比增长58.76个百分点。新能源利用率保持在97%以上。
2021年,山西光伏发电量日前再创历史新高,风电和光伏发电负担了全省用电的四分之一,标志着山西新能源产业开始发力。2021年山西光伏发电量已达159千瓦时。2022年,山西省光伏发电量将达到1080.9万千瓦,创造历史新高,占全省电网用电负荷的36.1%。
金融支持新能源发展现状
1.银行业支持状况
受全省经济快速发展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提升,近年来,山西银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021年,山西银行业总资产规模超7200亿元,盈利能力明显提升,银行业实现净利润448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46813.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4214.9亿元。2022年,中行山西分行、建行山西分行发放首批4笔碳减排项目贷款3.54亿元,加权平均贷款利率4.05%,全年实现碳减排5.49万吨。4笔贷款全部投向清洁能源,其中抽水蓄能项目4000万元,风能项目8000万元,太阳能项目2.34亿元;兴业银行太原分行首笔碳减排项目贷款落地山西……
2022年6月,全省绿色贷款余额3351亿元,是2018年初绿色金融统计体系建立以来,能源行业净贷款余额1563亿元的1.8倍和3.9倍。截至2022年年中,山西绿色金融碳减排贷款达到132.8亿元,促进了省内各碳减排项目的清洁高效利用,同时,政府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新能源和清洁能源项目的再贷款。
2.证券业支持状况
截至2021年末,山西省法人证券公司有山西证券和大同证券2家,证券营业部178家。省内证券机构投资者账户数达到578万户,客户总资产达到90亿元,期货业务投资者账户数达到13万户,2021年成交额达到33318.2亿元。2019年末,阳泉市政府牵头阳煤集团、梧桐树资本一起发起成立双阳产业转型基金,该基金总规模30亿元,第一期募集资金10亿元,未来重点投资领域为新能源领域、新能源材料领域等,而且该基金增加了3-5倍的资金作为杠杆,未来可以带动更多的资金进入新能源领域。
2021年,晋能控股电力集团有限公司在中国人民银行山西分行的指导下成功发行山西省首只碳中和债券(绿色中期票据),规模5亿元,募集资金将投资风电、太阳能项目,预计可减少CO2排放量约139.6万吨,与同等数量的火电厂电网相比,每年可节约53万吨标准煤。
截至2022年6月末,山西累计发行绿色债券26亿元。同时,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加快引导金融机构将传统融资模式与绿色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将计划10亿元绿色票据落地山西;同时开展“绿票”再贴现业务,全省累计办理51亿元绿色票据业务。
3.保险业支持状况
2021年,山西保险业保障保费约60万亿元,是上年的1.5倍,赔付保费311亿元,同比增长11.7%,加快7.5%个百分点。2021年,山西保险业进一步加大对环境污染责任险的推进,并将保险资金与重大项目挂钩在一起,在新能源、生态环保领域等启动项目300多个,保险金额达到3700亿元,并且加快了创新与新能源项目相关的保险产品。
存在的问题
1.金融结构不合理,融资渠道较为单一
一是银行方面,目前山西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银行贷款,但这样的融资渠道并不能满足对新能源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庞大资金,这对新能源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二是证券方面,2021年,发行人发行债券募集资金103亿元,而发行股票融资仅3亿元。发行股票获得的直接融资金额不到债券获得金额的一半,这表明山西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的合理性有待进一步提升,过多的债券融资将导致企业存在财务杠杆过高的风险。此外,山西证券市场还不完善,新能源产业证券融资还存在诸多限制,直接融资渠道不畅,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
三是保险方面,山西保险业险种较老,对于支持新能源的险种目前涉及的只有财产险和重大工程责任险,仅有这两个险种对新能源的发展是远远不够,新能源所面临的风险不仅仅只有资产遭受损失的风险,还有市场风险、融资风险、信用风险等等,总体来看,近几年,保险机构对新能源支持力度不够,与新能源有关的保险产品种类太少。
2.金融效率低,各金融机构积极性不强
目前,山西新能源产业虽然获得了一些信贷支持,但是由于缺乏对其进行投资的信心,所能获得的融资规模也十分有限。根据山西电力行业协会的数据,在山西新能源发展的资金来源中,有24%的是政府投资等资金,15%的是企业自己的资金,而在这些资金中,银行贷款所占的比例最大,达到了71%,在这一比例中,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大商业银行是主要的贷款来源,而其他银行机构对此的参与程度都比较低。银行存在贷款手续繁琐、信贷产品创新不足、信贷管理创新不足等问题。由于新能源行业的高风险特性,银行又以盈利为主要目标,所以银行对新能源行业的贷款是非常小心谨慎的。
保险方面,保险业对新能源涉及较少,这可能是因为新能源属于高风险行业,一般的新能源项目保险机构如果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很难了解项目风险的高低,而且像风电的核心装备基本都是从国外进口的,价格也较为昂贵,企业一般投保金额都比较大,如果装备遭受损失或者出现意外,保险机构需要支付巨额保费,所以保险机构不会贸然接受企业的投保,导致保险业对新能源产业的积极性不强,支持度不够。
政策建议
1.丰富融资手段,优化金融结构
目前,山西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要想让新能源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相对比较单一的融资途径还远远不够,就必须要开辟出更多的融资渠道,不断地拓展资金来源,才能保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这就要求包括租赁、证券、信托、担保等在内的各种金融机构都要积极地参与进来,并且要开展相应的业务创新,不断地发展出新的融资工具。比如,融资租赁可以有效地缓解新能源企业的融资困境,因为租赁公司与银行机构不同,它更看重的是新能源企业的发展潜力和项目的盈利水平,因此一般对信用、担保状况的要求很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新能源产业的融资难度。
此外,要适当鼓励非金融机构的参与,比如,可以充分利用具有高流动性特征的闲散私人资本,积极引导其以独资、控股、参股等形式投资于新能源产业,拓宽山西新能源产业的融资渠道。
在证券市场上,要鼓励公司积极地进行上市,这样就能为公司节省大量的资金。同时,还应鼓励新能源企业发行公司债券和短期融资券,以扩大其直接融资渠道。
2.鼓励金融机构积极主动,提高金融效率
作为目前山西新能源产业的重要融资渠道,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该紧紧跟随国家及省政府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积极转变信贷理念,对信贷结构进行调整,主动强化对新能源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最终实现银行业与新能源产业二者间的互动共赢。
证券市场是新能源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渠道,但是山西新能源企业的证券融资还受到很大的制约,直接融资的渠道也不够通畅,因此,证券市场、债券市场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与优化。
保险业作为金融机构中的一大类,对新能源的支持作用不可忽视,新能源属于高风险行业,通过对新能源项目投保,可以有效地降低其风险,避免企业遭受损失,所以政府应鼓励保险机构对新能源产业的支持,鼓励保险机构对符合条件高质量的新能源项目优先投保,提高金融效率。(作者:廉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