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对福建提出“四个更大”重要要求,明确要求“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取得更大进步”,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宁德要加快三都澳开发建设,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建成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的目标。近年来,宁德市抢抓国家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坚持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锂电新能源产业迅速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

一、新能源锂电产业研究方向
(一)抢抓发展风口
1. 抓住清洁能源革新机遇。2008 年,针对新能源将替代石化能源这一趋势,扶持培育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壮大,推动锂离子动力电池和消费类电池两翼驱动、齐头并进。推动石墨烯、钛酸锂、碳纳米管、富锂锰基正极材料、陶瓷氧化铝、水性粘结剂、高电压电解液等锂电池新材料研发和试验,前瞻布局镍钴锰铝(NCMA)电池材料。
2. 抓住动力电池国产化机遇。用好国家扶持动力电池国产化和提高电池能量密度政策,支持企业以三元锂电池为发展方向,迅速推进技术研发和产能扩张。强化锂电稀缺材料和关键装备的供应保障,建立锂电供应商产业园,提升锂电全产业链管控和安全保障能力。
3. 抓住全球全国推动“双碳”转型机遇。针对国家取消“白名单”政策、全球推进“双碳”转型对锂电新能源产业的影响,支持企业通过融资等扩大生产规模,加快开拓全国全球市场。开展电池银行和换电业务、共享储能业务等探索示范,抢先占领新业态领域。推动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生产制造中的应用,以数字化装备、智能化装置、信息化控制,推动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大规模智能制造。
(二)优化产业生态
紧紧抓住原材料、产业链、关联产业等重要环节,全力打造锂电新能源产业生态圈。
1. 加强要素服务。用好“锂电七条”“扶持龙头骨干企业发展若干意见”“重点产业人才引进培养八条”等一系列惠企政策。支持锂电龙头企业扩大先进产能,加快动力电池、消费类电池和储能电池产业扩容升级,巩固增强锂电池产业竞争优势。
2. 支持企业抢占“卡脖子”原料资源。支持龙头企业抢购锂、钴、镍等重要矿产资源,在钴、镍矿等领域与世界知名企业开展广泛合作。加快实施对全球镍、钴、锂等战略矿产资源的投资布局,与国内外资源龙头建立战略合作,着力维护锂电新能源产业链的安全与稳定,直接或间接提升对全球镍、钴、锂等上游矿资源的主动权。
3. 坚持“以龙头吸引龙头”铸链强链。上游方面,重点围绕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等四大主材,以及智能制造、包装材料、电池回收利用等环节,引进业内知名企业,做到龙头企业的配套可以就近实现;下游方面,成功引进上汽宁德基地项目,支持锂电企业与国内外知名车企合作,占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高端市场。
4. 推动区域产业间配套循环。注重产业的协同性,引导锂电新能源产业与其他主导产业形成产品相互对接使用的配合通道,打造出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等全闭环循环发展的四大主导产业。布局发展一批国际合作产业园和海外创新中心,构建全球多双边创业合作平台,为本地区中小企业“走出去”拓展创新创业合作提供支撑。
(三)支持创新创造
1. 抓技术积累。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攻关,形成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推进锂电产业全领域、全场景、全链条布局,以动力电池、消费类电池、储能电池三大支撑体系为引擎,构建以锂电池模组及系统为核心,覆盖锂电材料装备、锂电池梯次回收循环利用等全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世界级锂电产业集群。
2. 抓前沿突破。支持企业加强前瞻性、颠覆性技术研究,加快推进锂离子电池扩建项目,持续保持锂电池技术领先,研究开发高能量密度、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长寿命的电池产品和解决方案,重点发展高镍三元锂离子电池、磷酸铁锂电池,着力突破钴锰铝(NCMA)电池、无钴三元锂电池。全力打造全市锂电、储能等产业集聚高地,强化锂电新能源产业基地、公共服务、商贸商务服务、生活配套等功能,着力打造锂电产业集聚区。
3. 开拓储能应用市场。在风光储充测一体化智能电站、集装箱式储能系统、站房式储能系统、家庭智能后备电源系统、基站智能后备电源系统、智能移动储能车等多场景储能应用走在市场前列。支持运用大数据能源管理等互联网技术加快储能产业创新发展,通过将储能单元与新能源发电单元、电动汽车、智能终端等用电单元、输配电网智能化结合,发展大规模智能供需互动、“风光储柴燃充车”多能混合智能交互的新型能源业务模式。
4. 商业模式创新。依托研发、创新机构力量,加快在材料和化学体系、系统结构、智能制造、商业模式四个方面展开创新。重点支持时代、新能源等龙头企业开展锂电新能源商业模式试点创新,积极推进电池租赁、车电分离、即时换电等消费模式创新加快推动车电分离新商业模式应用,推广换电、充电、储能三合一模式,进一步完善充电换站和充电换站运营服务平台建设,布局电池后市场维修保养,推广电池租赁服务、电池银行新模式。加快电动化和智能化场景应用推广,扩大锂电新能源在公共出行、能源存储、“互联网 +”智慧能源等领域的应用。推进工程机械和换电重卡电动化示范项目,加快推动锂电池在船舶智能化上的应用。
(四)区域协同发展
坚持组团集聚、功能互补、区域一体,全力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加快推进高端商务集聚、商圈商贸建设,推动城市功能品质跨越提升,努力打造功能完善、交通便捷、生态宜居的现代化魅力城区。坚持“产城人”融合发展导向,加快建成锂电新能源小镇,促进锂电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推动向城市产业功能区转型,努力打造世界锂电新能源产业之都核心区。
二、产业人才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总量短缺
在对宁德市锂电新能源产业人才现状调查问卷中了解到,目前宁德市各家新能源企业普遍存在人才总量短缺、人才结构失衡问题。除新能源、时代新能源两家企业以外,其他新能源企业严重缺乏硕士以上高学历人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以及高技能人才结构性短缺。多家企业将研发基地设置在外地,宁德当地公司作为配套生产基地,科研创新能力薄弱。
(二)人才供给不足
锂电新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对人才科研能力要求较高,人才引进主渠道主要为高校毕业生招聘,专业以工科类为主。目前宁德市高校数量偏少,办学层次偏低,人才有效供给不足,人才培养上存在质量缺位和结构错位,难以满足锂电新能源产业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全市范围内,仅宁德师院一所本科院校,设置材料化学等 9 个工学专业,提供本科教育,暂无硕士、博士点,工科类本科毕业生难以适应新能源企业发展的要求,校企合作不够理想。全省范围内,仅厦门大学、福州大学 2 所“985”“211”大学,与其他沿海省份相比,工科类高学历人才数量不足。目前宁德市锂电新能源产业中约 90% 高学历人才来自省外“985”“211”院校或境外知名大学。
三、解决产业人才困境的对策
结合宁德市目前新能源产业人才发展现状与困难问题,建议整合产业资源,完善配套设施,以开放视野集聚人才、创新机制培育人才、优质环境留住人才,打造集生产、生活于一体的宜业宜居新能源人才小镇。坚持“引进来和内部培养”相结合机制,围绕重要领域、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需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创新人才引培机制。
(一)构建人才基地,推进产业升级
精准定位新能源产业企业发展,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用人单位和个人投入为主体,以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开发机制,共同推进企业吸纳和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一是搭建人才孵化基地。以新能源有限公司、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两家龙头企业为主,与其签订人才孵化基地战略合作协议,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加强科技创新载体、科研设施和平台建设,依托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科研项目,聚集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二是强化政策支持。针对新能源产业制定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建立新能源人才引进培养基金,着重强化新能源产业人才创新团队的引进和培养,多措并举,合力推进新能源产业项目攻关,打造新能源产业人才基地。三是建立人才共享机制。构筑开放式交流平台,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开拓人力资源引进载体。充分与知名人力资源机构、猎头公司、高校等开展人才引进合作,着力引进新能源产业重点学科带头人等高端人才,将政府政策资源、企业科研资源与高端人才资源相结合,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打造新能源产业科技创业、区域创新的沃土,推进产业“智造”升级。
(二)集聚优势资源,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加大优质资源供给。针对新能源产业人才对优质教育、医疗等资源的需求,进一步构建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在人才落户、子女入学、住房保障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内强外引,集聚优势资源。一方面,立足内培,在人才小镇上建设配套的医院、学校等设施,切实解决入学难、看病难等问题;建设人才公寓,在市级人才住房保障上向新能源企业倾斜。另一方面,注重外引,完善公共服务,利用好周边城市优势资源。由政府出面协调,教育方面,与福州一中、厦门双十中学等省内知名中小学签署合作协议,将新能源产业人才子女送往这些学校就读;医疗卫生方面,与省立医院等省内外知名医疗机构达成合作,对新能源产业人才本人及配偶、父母、子女开通就医绿色通道,提供就医、转诊便捷服务。二是打造宜居环境。借助宁德市打造绿色宜居海湾城市契机,加强城市生态景观设计,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优化提升生活服务配套设施。依托新型社区,引入商场、酒店、餐厅、公园等设施。与交通部门协调,增设新能源人才小镇通往市中心公交班次。依靠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带动周边服务业、房地产业发展,促进产城互动融合发展,组团构建产城一体示范区,以宁德市海滨生态休闲旅游胜地与绿色宜居海湾城市名片引人留人。
(三)提供人才支撑
一是引进人才。实施高层次人才培育、团队引进、高技能人才培训计划,积极引进关键核心技术开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通过引进集人力资源外包、培训、招聘、企业管理咨询、创业孵化等于一体的优秀人力资源企业,加大劳务输入的力度,突破区域用工难问题。二是培育人才。支持龙头骨干企业与知名高校院所合作,共建建设集人才培养、在职培训、职业鉴定、技能竞赛、技术推广于一体的高技能人才综合基地。健全人才保障和激励体系,加大对人才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转让、信息咨询等活动中的收益保护。建立“企业 + 学校”平台,加强院企、企企合作,采取“订单式”“订购式”等方式,培育本土人才。三是完善人才配套服务。完善以创新成果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建立以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为重要指标的科技企业和科技项目评价体系,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计划。加强高端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建立面向领军人才的跟踪服务和沟通反馈机制,强化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和人才安居、生活保障等措施。配置专业人才管家,跟踪解决人才诉求,减少人才二次流失;加大上下游产业链的人才、住房、就学等政策支持,增加锂电城市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作者:李安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