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能源基地的内蒙古,煤炭产量、可利用风能、太阳能分别占全国1/4、1/2、1/5以上。2021年内蒙古提出要在全国率先建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体系、率先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事实上,内蒙古一直重视新能源的发展,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激励产业创新。以内蒙古新能源产业为研究对象,基于1987-2022年内蒙古新能源产业专利的基础数据,从专利结构分析的视角对内蒙古新能源产业创新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当前内蒙古新能源产业创新以实用新型专利为主,申请量占比为73.33%,发明专利仅为26.67%;专利申请集中于智能电网产业,占比达49.80%,其次依次为风能占比14.93%,太阳能、生物质能及其他以及核电产业分别占14.21%、13.84%和7.22%;在总体申请人类型中,国家电网申请数量位列首位,占前10位申请总数的20.71%,其次为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内蒙古新能源产业专利申请存在较高的集中度。此外,内蒙古新能源产业创新还存在地区差异显著、专利有效性不足、专利转让率较低等问题。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文章提出内蒙古应当立足自身能源禀赋,提升专利创新质量、强化专利运用效益、制定专利布局策略、强化新能源创新网络建设等建议。
一、主要结论
综上所述,内蒙古新能源产业专利申请量在1987-2022年期间总体保持增长趋势,2015年之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专利授权率较高,但专利类型未能充分体现产业原始创新能力,发明专利占比不足。
新能源产业科技创新集中于在智能电网方面,电网的智能化改造满足新能源大规模接入和消纳的需求是内蒙古新能源创新重点,其余新型清洁能源创新水平有待提高。基于IPC专利分类号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新能源产业专利以电力产业为主,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等小类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从空间分布来看,专利创新显现较强的地区差异性,呼包鄂同内蒙古其他盟市相比具备显著的发展优势。区内新能源专利申请人以企业为主,个人、大专院校其次,国家电网、内蒙古工业大学等申请人承担较多地区产业创新任务。新能源产业专利转让仅占专利申请总数的5.54%,企业间的技术转让是主体,而大专院校及科研机构未能将新能源专利创新成果落实到产业转化实施阶段。

二、对策建议
2.1 提升专利创新质量
虽然“十三五”以来,我区新能源专利申请数量显现出强增长趋势,但是针对高质量专利所占比重低的突出问题,应予以专利数量与质量关系的协调:明确对高质量专利的评价标准。可借用内蒙古自治区知识产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专业力量,从分布领域、维持年限、专利转化等维度拟定新能源高质量专利等级评价指标体系;落实对高质量专利的激励引导。可通过税收优惠政策、财政扶持政策的真正落地,或通过将激励措施上升到立法层面,如规定于正在立法进程中的《专利管理和促进条例》中,更有保障地提升专利创新质量。
2.2 强化专利运用效益
强调市场化与产业化的面向。我区相关新能源专利的申请应首要把握这一点,以确保专利数量应与技术转移活跃程度成正比。实现新能源专利生产与消费的连通。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研发型主体应以转出成果为导向,新能源企业等生产型主体应以吸纳并实施成果为主,并实现两类创新主体的联动。打造内蒙古新能源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整合自治区科技厅、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如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专利交易大厅等资源,合力打造新能源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实现新能源知识产权交易和信息服务、新能源知识产权智能保护服务的一体化功能,增强内蒙古新能源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
2.3 制定专利布局策略
新能源产业的爆发性增长是可预知的,新能源领域将要筑起的专利壁垒亦是可预见的,内蒙古新能源领域创新增长态势的持续必然要从与市场格局、产业增势存在高度正相关性的专利布局开始。
要重视关键技术领域的专利布局。我区创新主体在智能电网产业上的专利总量已形成一定优势,后续应聚焦细分技术领域进行积累,尤其要通过占有核心技术领域的专利形成技术竞争优势。要规划新能源产业的专利布局。我区风能、太阳能产业专利申请占比不足,且集中在实用新型类别上,但在风力发动机、太阳能热收集器等细分领域有较大潜能,应继续现有优势,充分利用内蒙古的地区资源,进行产业专利布局,发力推进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的专利产出。
要构建实现新能源产业链协同发展的专利布局。基于发展需要以及竞争态势进行技术储备,形成系统的技术发展体系,即专利的产业链生态。例如,智能电网产业中发电、输变配电与用电及调度系统专利的组成;智能电网产业与风能、太阳能、储能等产业专利的协同发展,推进能源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
2.4 强化新能源创新网络建设
已有研究表明,专利申请受政策影响较为显著,政府有关政策的出台不仅能够激励社会各主体创新热情,还能从管理体制上解决上述发明专利不足、有效率较低、区域差异显著等问题。政府应当加大对新能源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核心机构、核心人才、核心高校在基础研究投入、人才培养重点、关键领域创新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强多层级创新平台建设,强化平台各类要素的建设,构建创新生态网络,提升平台治理能力。(作者:郝晓燕,白鹭,任慧,吴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