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提出优化碳中和背景下的光伏新能源产业开发结构、实现光伏新能源新资产战略转型、开拓光伏代运维增值业务等高质量发展策略,以期为促进清洁能源企业持续稳定发展,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一伟大目标提供参考。
一、优化碳中和背景下的光伏新能源产业开发结构
在我国碳中和背景以及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脱碳”的大环境下,我国的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技术革新等都将出现飞跃,并将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1)装机规模迅速增加,加之风光大基地建设,整县发展等政策推动,市场预期良好。
2)今后,太阳能光伏电站的建设将会集中在庞大的基础设施和分散的太阳能上,“太阳能+蓄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3)特高压工程加快推进,能源互补将是今后新能源建设的主要途径。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为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对产业的整体结构进行优化。从我国光伏产业结构来看,集中式和分散式并进的发展态势正在逐步显现,目前分布式发电规模已突破100GW。其中,太阳能发电的总装机容量约为1/3,预计在2021年将会有29GW的新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50%,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

二、实现光伏新能源新资产战略转型
在碳中和背景下,“双碳”政策被提上了国家战略,大型国有企业纷纷将可再生能源发电站列为了政治任务,央国企也在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国进民退的趋势非常明显。面对庞大的光伏发电市场,光伏新能源产业中,各个企业为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及时将其部分太阳能发电设备卖出或转让,既能优化企业的经营结构,又能为新的市场开拓项目注入新鲜血液,同时也能使企业的资产得到盘活,从而降低公司的负债,实现轻资产的战略转型。
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现有轻资产商业模式,以阿特斯业务模式为例。不管是国内和国际市场,还是组件制造,或者是太阳能发电站,阿特斯的运营都比其他的主要供应商要稳定。在国外市场的选择方面,阿特斯公司目前的光伏发电业务主要是北美、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拥有完善的商业法律制度,并拥有大规模的太阳能发电业务,这些公司凭借其在本地经营所积累的信用和资源,获得了大量的项目。在经营方式上,阿特斯并没有在欧美和其他新兴国家进行长期投资,而是采取BT/BOT模式,即便是在北美,阿特斯公司的大部分电厂都是一年左右的时间,然后再卖掉。由于对目标市场和业务模式的审慎选择,阿特斯在短期内避免了运营上的风险,并获得了充裕的资金。
参考上述阿特斯的轻资产商业模式,可以实现对业务开发模式的创新。根据我国当前光伏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所需,在现有借鉴模式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再一次的创新。早期,大部分电厂都是以BOO方式运营电厂,也就是自力更生,利用自己的电厂来获取发电和电费。BOO模式需要具备一定的资本和融资能力,由于电厂的寿命较长,使得其周转率和风险都很高。光伏新能源企业可以通过创新业务模式,采取BT、BOT等方式,在项目建设之前,与业主方签订项目定向合作意向,完成后再进行技术转让和运营,以增强企业的资金抗风险能力,进而使整个产业的抗风险能力提升。
三、开拓光伏代运维增值业务
根据国家能源局的统计,到2021年末,中国将有306GW的光伏并网装机,2021年将有53GW左右的装机,这两个数字都是世界第一。我国光伏发电量的持续增长,这就意味着其在未来的经营领域也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未来需要经营和管理的规模也会越来越大。从追求规模扩张向高质量、高效率发展,其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国内大多数的太阳能发电站在建设阶段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由于不注重后期的维护,造成了一些电厂的低集中度、低运营效率,这不仅会影响到项目的正常运营,而且从长期来看,还会影响到电站的等级评定和资产评价。通过引进专业化、智能化的运营管理,提高其运行管理水平,是促进我国光伏发电企业的资产保值、增值的一项重要措施。
在发展过程中,各个光伏新能源企业可以依托大规模的光伏电站,以此不断积累丰富的光伏电站运营与维护经验,并以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实现更完善的运维管理。通过设立省级监控中心,对区域内的各个运维中心进行实时监控,提供实时管控、智能互联的管理服务。通过对光伏电站运行过程中的实时监测与运行数据的智能化分析,可以有效地减少由于运行过程中的设备故障造成的电能损耗和运行费用的提高,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推动光伏电站运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提升光伏电站全生命周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四、结语
随着我国光伏产业进入了“平价上网”的时代,以及“十四五”“3060”“双碳”目标的推进,太阳能具有可再生、清洁、低碳等优势,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为促进其发展,开展了对这一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策略研究。我国目前处于能源结构转变的重要阶段,新能源光电行业将保持中长期的发展态势,并将成为促进我国能源结构转变和低碳发展的强大动力。旨在从行业发展战略的角度,深入分析新能源企业在光伏行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有助于光伏新能源企业及时把握光伏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积极面对新模式和新市场,加快战略转型与升级发展。(作者:陈帅,黄敏,缪全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