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振兴一直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对解决“三农”问题至关重要。本文使用30个省份(不含港澳台地区及西藏自治区)2013—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如下:(1)乡村数字经济对乡村产业振兴具有显著提升作用,该结果稳健成立。进一步分项回归发现,数字经济主要通过提升产业生产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乡村产业振兴水平。(2)交通通达度对乡村产业振兴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财政支出的影响作用为负,且地势越高、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地区乡村产业振兴难度更大。因此,建议深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实现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的深度融合;进一步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一、数字经济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机理
数字经济的发展为乡村经济带来新的发展动能,其依托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平台等,利用数字技术,将数字要素纳入产业生产过程,实现乡村生产方式变革、产业结构转型与产业链延伸,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就生产方式变革,数字经济有利于优化生产要素供给。一是技术与数据要素供给,数字经济的核心为数据要素,依托数字技术应用,改善传统生产方式,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进而提升乡村产业经济效率。二是金融资本供给,数字普惠金融精确地量化了小规模金融需求者的信用水平,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一定程度上能解决农业主体购买力不足的问题。三是劳动力供给,数字经济有利于拓展农民数字素养与文化素质提升渠道,提升乡村人力资本水平,为乡村产业生产奠定基础。四是土地要素供给,数字基础设施能够实现专业化的土地监测,保证土地质量。
就产业结构优化,数字经济有利于促进乡村产业融合与产业结构升级。数字经济具有融合性特征,有利于拓展生产可能性边界,使得农业与乡村工业、商贸、旅游、文化、康养等实现融合发展,形成“农产品—医药原料—生物制药”“休闲农业—旅游—住宿、餐饮”“农业观光—直播网红—产品销售”“现代农业—生物育种—科普教育”等复杂的产业链条和网络型产业发展路径,实一、二、三产业业融合发展,带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
就产业链条延伸,数字经济有利于突破传统产业链间的信息壁垒。其借助数字平台,推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在乡村地区发展,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8],一是打通生产资料获取渠道,二是加快供应商与消费者的供需匹配,提供产品销售渠道,推动乡村产业“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发展。
二、研究设计
(一)模型构建
经F检验与Hausman检验,本文构建如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检验数字经济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作用:
Rireit=β0+β1Digitalit+β2Xit+vt+uit
其中,Rireit表示i省在t时期的乡村产业振兴水平,Digitalit表示i省在t时期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Xit为控制变量,vt表示时间效应,uit为误差项。
(二)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乡村产业振兴水平,从产业主体发展水平、产业生产能力、产业结构升级、产业融合发展4个层面测度,如表1所示。
2.解释变量。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从乡村数字化环境、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和乡村数字应用发展能力3个维度测度,如表1所示。
3.控制变量。①城镇化水平(urban);②政府财政支出(gov):一般公共预算支出/GDP;③交通通达度(transport):公路里程数的对数;④地形起伏度(relif),各省海拔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的对数。
(三)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eps数据库、中国农业农村部及商务部官方网站,缺失值采取线性插值法补充。
三、实证分析
(一)回归结果
如表2所示,第(1)列为不加控制变量时的回归结果,该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为正,且在1%水平上显著,对乡村产业振兴水平的提升作用为47%,加入控制变量后,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降低,但仍显著。同时,交通通达度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财政支出、地形起伏程度与城镇化水平的影响作用为负,仅有财政支出的影响显著。(3)-(10)列是对乡村产业振兴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分项进行回归。(3)-(4)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主体发展呈负向影响,这可能是由于数字经济发展初级阶段,对产业主体就业、技能提升等促进作用还不明显。(5)-(10)列发现,数字经济有利于提升乡村产业生产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产业融合发展,进而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而产业生产能力提升、结构升级对促进农户就业、提升其发展潜能又具有带动作用。

(二)稳健性检验
针对上述结论,本文进行如下稳健性检验:(1)替换解释变量。一是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重新测算;二是将乡村数字经济水平滞后一期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2)剔除四大直辖市的样本数据进行回归。稳健性检验结果与上文结论一致。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文使用30个省份2013—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基本面板回归,得出结论如下:
第一,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乡村产业振兴水平呈现同步变化趋势,乡村数字经济对乡村产业振兴具有显著提升作用,该结果稳健成立。进一步分项回归发现,数字经济主要通过提升产业生产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乡村产业振兴水平。
第二,交通通达度对乡村产业振兴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财政支出对乡村产业振兴整体水平的影响显著为负,这可能是由于财政分权不完善、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偏向等原因,造成的地方财政失衡和“土地财政”等问题,进而可能导致乡村产业振兴低效乃至无效。此外,地形起伏程度与城镇化水平对乡村产业振兴水平的影响作用为负,说明地势越高、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地区乡村产业振兴难度更大。
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深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乡村数字环境。一方面,在促进新基建建设的同时,提供相应的能源供给以及配套的基础设施,以支撑新基建的使用;另一方面,发挥淘宝村的示范带动效应,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发挥数字经济对乡村产业振兴的正向影响作用。
第二,充分发挥优势区域的带头作用,缩小数字经济发展区域差异。东部地区要发挥带头作用,引领中西部地区乡村发展,西部地区要持续保持现有水平,逐步缩小中西部地区间的差异。尤其是中西部数字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少数民族居多,所处地势海拔较高,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难度较大,不仅要逐步实现新基建全覆盖,还要实现精准评估与规划,更要提升新基建的利用效率,防止部分地区投入多但利用率低带来的资源浪费。
第三,促进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的深度融合,逐步搭建可行的覆盖全域的供销信息平台。由前述检验结果可知,数字经济对乡村产业结构升级的提升作用高达127.8%,加入控制变量后,该结果仍稳健在101.0%,同时,其对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也高达81.2%。因此,充分发挥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的融合作用,继续发挥电商发展的机遇,打通城乡两端供需相结合的数字网络渠道,破除城乡间的信息壁垒,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及其持续发展。
第四,进一步深化财政分权改革,促进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助力乡村产业振兴。虽然财政支出对乡村产业生产主体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其对乡村产业生产能力及其结构优化升级水平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乡村生产主要依赖于土地,只有解决“土地财政”问题、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才能进一步促进乡村生产,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作者:敖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