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科技产业园区将产业聚集作为主要功能,存在着封闭孤立、空间功能单一等问题。在产业转型升级、产城融合等政策的大背景下,传统科技产业园开始转型,向着复合化的方向发展。该文通过梳理产业园发展历程、解析优秀案例,构建出在园区规划、建筑空间、建筑技术等方面的设计策略,用以指导蚌埠微电子科技园的规划设计,致力于构建一个现代化、人性化的科技产业园区,为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产业园规划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方法,为推动新时代产业园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我国正处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试图摆脱对于传统劳动业以及依赖能源资源的经济结构,开始重视科学技术对于产业的主导作用。科技产业园作为科研产业的重要载体之一,对于激发科研创新活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由于科技产业园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还很短暂,其早期规划建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园区功能单一、配套设施较少、设计风格混杂、与城市规划相脱节、后期管理维护不善等,这些问题相对地制约了科技的进步和城市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产品的迭代更新、人们生产消费观念的变化,科技产业园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开始走向集科研、生产、办公、生活、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功能复合的转型发展之路。现代的科技产业园在用地布局上趋于集约高效,在功能结构上趋于产城融合,在环境建设上趋于功能友好,致力于让园区规划与产业发展相匹配。因此前期的规划设计对于科技产业园来说十分重要,也是产业转型升级、产城融合等政策得以实现的基础。鉴于此,通过蚌埠微电子科技园的规划设计项目实践,尝试探索科技产业园的设计方式,为同类同时期的产业园提供参考。
1 科技产业园的发展历程
1985年,我国第一个科技产业园——深圳科技工业园确立,吸引了众多科技企业的入驻,形成了大量科技成果。自此之后国内开始兴起建造科技产业园的浪潮。科技产业园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从最初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园到如今的复合型园区(表1)。
表1 产业园区发展历程

早期的科技产业园缺少与大学以及科研机构的结合,以简单重复的产业为主,园区内环境单调、品质低下,大多建造在远离城市中心的地方,与城市的发展脱节。到了21世纪,产业园开始注重将产学研相结合,并开始探索产业园与城市之间的联系。1998年,我国第一个大学科技园——东北大学科技园正式成立;1999年,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开始规划。2010年以来,科技产业园的发展开始向产城融合,复合化的方向发展。园区内的配套功能齐全,空间丰富多变,注重对服务业的建设,加强产业与服务业的结合。同时,园区内的空间与功能面向城市开放,模糊与城市的边界,使产业园和城市的发展相互促进。
2 科技产业园区的设计理念
2.1 园区的功能定位与规划
传统的工业产业园的规划选址通常会远离城市中心,与城市的经济发展相脱节。由于规划建设单一,对于园区的未来设计缺失,园区很容易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孤岛”。在国家提出产业转型升级、产城融合发展等一系列新政策的背景下,如今的科技产业园的建设要避免走传统园区的老路,须依托于城市发展,统筹城市空间布局,基于产城融合走功能复合的产业转型升级之路。如何做到真正的产城融合?首先要从功能定位和规划方面着手。
产业园的发展定位特别是产业的选择以及布局要和城市的发展定位相吻合,符合城市的总体规划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城市的优势产业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定位之后要确定园区的功能,功能单一是传统园区最为突出的问题。现如今的科技产业园除了一些基础设施外,园区的功能配套要趋于多元化和复合化。不仅要满足园区内基本的办公科研需求,还要进一步满足居住生活娱乐的需求乃至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这样才能使园区从片段式单一化发展转变为多功能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在规划上,科技产业园的规划设计应与城市的总体规划相统筹协调,而不应将园区视作一个 封闭的单元。在园区的规 划设 计时,首先要考虑到整个城市的道路规划以及交通系统,综合现有规划形成功能明确、路网结构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的道路系统;其次在景观规划上,园区内应采取景观节点和线性景观相结合的方式,使园区内大部分空间可以被景观所覆盖,这也与中国古代园林有收有放的布局方式相契合;最后在能源规划上要注重给水排水管道以及供电线路的布置,避免因为规划不合理而造成能源的浪费。
2.2 园区的空间形态设计
功能是空间的内涵,空间则是功能在物质形态上的表现。科技产业园的空间类型主要分为功能空间和开放空间两种,功能空间包括研发试验、生产、办公以及一些服务配套等,开放空间包括园区内的广场、绿地、庭院等(图3)。科技产业园的空间形态设计主要分为园区空间设计和建筑内部空间设计两个部分,园区空间设计在于不同建筑单体的形态以及组合方式,建筑内部空间在于人性化的设计,不同的空间形态会使园区内的氛围产生差异。
如今的科技产业园大多属于复合型园区,所涉及到的建筑功能以及类型都较为复杂,因此要求园内空间拥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做到灵活多变,同时营造出舒适的空间氛围。例如在上海自贸壹号生命科技产业园项目中,设计上重点关注了建筑后期的灵活可变,项目团队通过研究不同业主的不同需求,设计了一套灵活可变的空间体系来应对。在基地高密度的条件下,打造丰富的空间形态变得困难,但项目团队依然设计了极其丰富的室外空间:约6400m2的中心广场,封闭以及半封闭的庭院,南方特有的“檐口”空间,无法一眼看到尽头的曲折街道等(图4)。

园区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需要重视人性化的需求,从功能、材质、色彩等角度出发来创造出人性化的空间,从而营造出一个宜人的办公科研环境[8]。例如在CCD大中华上海总部新办公室项目中,设计团队打造了一个静谧而舒适的人性化工作与社交场景。设计考虑到艺术、人本、效能、温暖四大理念,回归对员工情绪需求的关注。设计团队以现代化的设计理念,打破了千篇一律的“格子间”布局,重塑了传统的功能空间,为实用性设计增添了趣味和美感。涵盖了办公区、咖啡吧、开放式厨房、书吧、单人隔音舱、多功能会议室、沙龙区等,这是一个颠覆传统办公的空间形态(图5)。
2.3 园区的综合能源利用
科技产业园的体量庞大、功能复杂,为了响应国家节约能源、能源利用转型的号召,在设计时对于能源利用的总体规划极为重要,通过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以及高性能的建筑设备的使用,有助于打造一个现代、能源节约的科技产业园。

例如加拿大魁北克的Wilder舞蹈大楼,保留了原有建筑的结构和外壳,维持其历史意义,同时还有助于降低新材料的损耗,白色屋顶用以抵消建筑的热岛效应,妥善处理超过4150t受污染的土壤,以及通过回收利用的方法,从垃圾处理厂转移了超过78%的建筑垃圾等(图6)。
对于高性能建筑设备的使用,胡志明市的德国中心是个很好的例子。德国中心单元式的双层幕墙系统,代表了办公楼设计中的里程碑,这在东南亚地区尚属首例。外层防护玻璃与内层窗扇玻璃之间加入了可移动穿孔遮阳百叶。这一幕墙系统可避免室内空间过热,配合空调可以减少当地标准能源下35%的能耗。(作者:方必根 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