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走进中机院 > 中机院观点 > 中机院观点

锂电储能产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和锂电储能发展对策建议

来源:原创  时间:2023-07-13  点击:1550
从当前储能技术的发展来看,锂电储能是最接近大规模商业化的一种新型储能技术。本文分析了锂电储能产业发展现状,研究了锂电储能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规模,提出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储能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支撑新能源大规模应用从而推动碳中和的必要条件。从当前储能技术的发展来看,锂电储能是最接近大规模商业化的一种新型储能技术。本文分析了锂电储能产业发展现状,研究了锂电储能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规模,提出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锂电储能发展现状

1. 1 锂电储能具备技术和产业优势

目前,市场上约有十几种储能技术,每种技术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陷。抽水蓄能属于大规模、集中式储能,其技术非常成熟,储能运行成本较低,但受地形限制严重,建设周期长、建设成本高,因此无法满足户用储能等应用场景,未来发展空间可能受限。而电化学储能尤其是锂电储能不受自然条件影响,且充电速度快、放电功率高、系统效率高,发展潜力更大,是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我国锂电储能产业综合竞争优势明显。近年来我国锂电池行业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2020 年全球各类锂电池出货量为 294. 5 GW·h,同 比 增 长31% ,尤其是安全性更好的磷酸铁锂储能电池产量全球占比接近 100% ,这为锂电储能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骨干企业迅速成长,规模经济效应日益显现,锂电储能应用的经济性更加可行。此外,随着新能源革命、交通革命在全球范围内深入发展,锂电储能未来将有望与电动汽车产业高度融合,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储能技术,锂电池,新能源,电化学储能,绿色低碳 ,铅蓄电池

1. 2 锂电储能在新增市场中已占据主导地位

2015 年以来,随着锂电储能系统的制造成本和维护成本不断下降、储能设备容量及寿命不断提高,锂电储能开始得到大规模的应用,成为储能产业新的发展趋势和主要动力。2015—2020 年,全球锂电储能累计装机量从 483. 5 MW 提升至 13 100 MW,增长 27. 1 倍; 锂电储能累计装机量占总量比例从0. 3% 迅速提升到 6. 9% 。从中国的数据看,2015—2020 年我国锂电储能累计装机量从 69. 6 MW 提升至 2 902. 4 MW,增长 41. 7 倍; 锂电储能累计装机量占总量的比例从 0. 3% 迅速提升到 8. 2%。从新增装机情况看,2020 年全球新增储能规模中锂电储能占比达到 71. 5%,已成为市场的绝对主力。2020 年中国新增储能规模中锂电储能占比也接近一半,达到了47. 6% ; 在新增电化学储能规模中,锂电储能占比达到 97. 7%,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在资本市场上,储能技术公司的风险投资也大部分用于锂电储能。


随着锂电池产业链的日益成熟和发展壮大,锂电池成本迅速下降。彭博新能源财经( BNEF) 的调查报告表明,受益于锂电池的成本下降,电池储能系统的成本已从 2012 年近 800 美元/kW·h 降至2019年的 187 美元/kW·h,下降幅度为 76% 。据 WoodMackenzie 的分析报告,到 2025 年,锂电储能系统的成本将以每年 6% ~ 8% 的幅度持续下降。国内磷酸铁锂储能电池价格已降至 0. 5 ~ 0. 7 元/kW·h,锂电储能系统的生命周期成本已低于铅酸蓄电池。


二、锂电储能发展趋势

2. 1 锂电储能产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十三五”时期,我国锂电储能技术持续创新,厂商加紧布局,应用在不断深化,业务快速发展,锂电储能产业开始步入商业化初期,锂电储能对于能源体系转型的重要作用已经显现和得到初步验证。展望“十四五”,新基建、能源变革、电气化进程、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和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都将给储能产业和市场创造巨大的商机,锂电储能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锂电储能累计装机规模

图 1 锂电储能累计装机规模


“十四五”绿色低碳发展和双碳战略将加快拉动锂电储能产业扩张,随着寿命和安全性能的持续提升、成本的持续降低,锂电储能在电力系统和新基建相关领域的需求越来越大,预计到 2025 年,我国锂电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 50 GW( 包括储能电站、5G 基站和新基建其他领域等) ,市场空间约 2 000亿元; 预计到 2035 年,我国锂电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 600 GW( 图 1) ,市场空间约 2 万亿元。


2. 2 长寿命、高安全性的磷酸铁锂电池是未来储能市场主力军

目前,商用锂电池正极材料主要有锰酸锂、磷酸铁锂、三元体系。相比消费类电池和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对能量密度要求不高,但是对安全性和使用寿命的要求较高。相较于其他体系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具有高安全性、长循环寿命和低成本等优势,更符合储能电池需求。无论从目前的应用情况还是将来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储能市场的主力军是磷酸铁锂电池,特别是长寿命磷酸铁锂电池( 循 环 寿 命≥10 000 次) 。


磷酸铁锂电池成本大幅下降后,正在迅速占领传统铅酸蓄电池的市场。2021 年以来,中国移动、中国铁塔等公司基站用储能电池的招标大部分选用磷酸铁锂电池。与铅酸蓄电池相比,磷酸铁锂电池的循环寿命更长,而且更加环保,单次循环使用成本不到铅酸电池的 1 /3,因此替代铅酸电池是大势所趋。


2. 3 车网融合移动储能未来空间巨大

电动化已成为全球汽车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未来数量巨大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接入电网后会对电力系统产生极大的影响。当高峰期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进行集中充电时,可能会导致电网容量不足的情况发生,影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而通过车网融合移动储能方式,大量电动汽车可作为分布式移动储能单元,为电力系统提供可观的灵活性资源,既可以有效、合理地分散电动汽车的充电负荷,又能够平衡峰谷用电实现收益,还可以有效提升电力系统对波动性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2021—2035 年) 》提出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 V2G) 能量互动,促进新能源汽车与可再生能源高效协同。从发展规模看,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累计装机量超过200 GW·h,远超电化学储能容量。到 2035 年,全国电动汽车保有量有望达到 1 亿辆,动力电池保有容量达5 000 GW·h以上,退役动力电池 300 ~ 500 GW·h/a,若能够实现储能领域充分融合调度,完全有能力与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形成供需协同,对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和能源革命形成有力支撑。目前,车网融合移动储能尚处于起步阶段,技术突破和商业模式是决定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锂电储能发展对策建议

3. 1 强化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

结合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将储能充分纳入国家能源体系统筹规划,明确优先支持锂电储能产业发展。聚焦安全性、经济性等关键因素,研究制定国家层面的产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争取在相关规划中将储能纳入能源或电力的顶层设计,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3. 2 完善促进锂电储能产业发展的政策机制

在政策方面,可借鉴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补贴政策,研究设立包括但不限于增值税优惠、所得税抵免、投资补贴、电价补贴、贷款优惠、产业发展基金等扶持政策。探寻合理的价值实现方式和回报机制,逐步形成合理化的费用传导机制,推动储能充分参与电力市场。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尽快出台安全、环保等方面的监管政策,防范安全和环境隐患。


3. 3 推动关键技术研发和系统集成

重点研究高安全性电池材料体系、低成本化制备、能效提升和产业化技术,积极开发引领未来发展的下一代前沿技术。强化储能系统集成优化技术,针对新能源发电、智能电网、微电网、分布式能源和电动汽车等领域的需求,开发应用先进系统集成、能量管理与智能控制技术,实现储能系统与电力系统深度融合、协调优化运行,提升整体效率和增加综合效益。


3. 4 强化储能标准体系建设和项目管理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涵盖规划设计、设备及试验、施工及验收、并网及检测、运行与维护、梯次利用与回收等各应用环节的标准体系,重点推进安全、质量与环保等标准的制定。深入开展安全质量检测和认证,培育建设一批储能综合检测平台和认证机构。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保障锂电储能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4 结束语

储能是支撑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必要条件,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基础设施。近年来储能装机规模不断扩大,其中锂电储能凭借着充放电速度快、综合效率高、技术实用性强、受限因素少等优点,在近几年的装机中占比非常大,成为储能的主力军。本文梳理了我国锂电储能产业发展脉络及现状,分析了锂电储能发展趋势,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希望通过以上研究能够为引导锂电储能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作者:杨俊峰  余跃 于娟  王曦)



上一篇:我国铜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及发展建议
下一篇:新能源产业链上游分析:锂电池行业发展趋势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