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新能源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因其经济发展水平和气候因素,导致火力发电仍占据主体地位,风力、光伏发电等新能源消纳不足。要根据不同的能源储量和应用场景,加强规划布局,因地制宜,分区发展,拓宽销售渠道,避免资源浪费和能源过剩。黑龙江省要协调关系,推动政策有效落地,在产业间形成合力。企业要充分了解国家及政府政策,结合大数据等新技术制定战略发展方向,充分利用政府专项基金,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实现黑龙江新能源产业战略发展规划。
黑龙江省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一)生产多元化产品
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新能源产品是行业发展的重点,利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资源禀赋制造不同的产品。黑龙江省风力资源丰富,与其他能源相比,获取难度较小,适合制造风力发电机组,结合大、小型风力发电机组特点,应用于不同场景,解决生产生活需要。同时,黑龙江省生物质能原料获取较为便捷。据统计,2017—2021年,黑龙江粮食产量分别为7410.3万吨、7506.8万吨、7503.0万吨、7540.8万吨、7867.7万吨。2021年,水稻产量为2913.7万吨,玉米产量为4149.2万吨,大豆产量为718.8万吨。农作物秸秆可提供能量,可通过不断改进生物质燃料,使燃烧效率逐步提高,要重视产品质量,避免事故的发生,只有提高质量才能在新能源行业长远发展。
图4 2017—2021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
(二)开拓国内外市场
黑龙江省地处中国最北端,因地理位置、气候以及风力等新能源不易储存因素,不在一定时间内使用完就会造成浪费,导致电力市场消纳新能源电力的能力较弱。在新能源装机容量不断增长的同时,黑龙江省要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本省用户使用清洁能源,重点对高耗能企业进行宣传推广,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吸引用户,依托省内丰富的风力资源,完善产业链,形成区域内配套的企业集群,推动产业升级,吸引国内外企业投资建厂,增加电力消耗量,带动新能源电力企业的发展。解决电网消纳不仅要扩大内需,也要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俄罗斯与黑龙江省具有完备的交通运输路线,且与我国一直保持友好邻邦关系,是很好的贸易合作伙伴。长期以来,俄罗斯的传统能源占据主导地位,黑龙江省可以在新能源行业与俄罗斯进行合作,将富余电力输送到能源需求较大的国家和地区。
(三)提高智能化技术
传统的新能源产业运营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产业日益发展的需求,结合人工智能、5G技术、大数据平台、“互联网+”等技术,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的新能源系统,将图像识别等人工智能系统与能源领域深度融合,增强后台运维能力,研究综合型能源系统、智能诊断技术,实现电、热、水、气、储多能优化运行,全面提升能源综合利用率。黑龙江省制定电力应急措施方案、保障体系和信息共享交流机制,合理配置储能,使产业协同发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智慧生态,加大对能源研发创新平台支持力度,依托中船重工703所、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现有平台,对人才加大培养力度,对再生能源、新型电力系统技术领域进行重点研究,对接企业,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系统,为新能源产业输送人才。
黑龙江新能源产业发展辅助措施
(一)政策支持
当地要完善相应的法规制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放宽准入限制,优化可再生能源项目核准及备案流程,创新政务服务方式,构建多部门沟通协调、联动审批机制,实现一站式服务,深入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和效能,营造优质的发展环境,不断完善新能源项目开发、建设管理办法,逐步形成有效的市场化开发机制。当地要加强各类能源综合开发,破除市场和行政壁垒,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完善新能源补偿机制,稳定投资预期,降低企业成本。
(二)金融支持
新能源发展之际,银行和投资机构以观望为主,政府的导向和支持对新能源企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当地要依托自身优势,结合发展状况,制定相适宜的投资、融资制度,设立新能源专项基金用于新能源技术研发,完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同时搭建合作、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新能源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信息交流,加强沟通,积极发展债券市场,不断拓展融资渠道,制定相应的产业倾斜政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利用债券市场加大金融市场的支持力度,缓解融资难、资金短缺的问题。(作者:符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