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在“资源禀赋”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但在发展重工业过程中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不利于黑龙江省经济的长远发展。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国家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产业和能源结构转型。
一、黑龙江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020年,清洁能源项目被黑龙江省发改委纳入“百大项目”,加快风电、太阳能项目建设,提升清洁能源装机容量。截至2022年底,黑龙江省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1418.6万千瓦,发电量达299亿千瓦时,风电和光伏发电利用率达98.3%。黑龙江省清洁能源得到较快发展。
黑龙江省拥有丰富的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资源,风能总储量为6.3亿千瓦。据统计,2017—2021年,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风力发电量分别为90.4亿千瓦时、110亿千瓦时、117.4亿千瓦时、121.4亿千瓦时、140.3亿千瓦时,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平均水资源量810亿立方米,年可发电757.04亿千瓦时。2021年,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水力发电量同比增长3.9%,达28.3亿千瓦时。太阳能资源总储量2.3106亿千瓦时,相当于750亿吨标准煤。黑龙江省积极开展光伏扶贫,最大限度利用太阳能资源。2021年,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太阳能发电量为37.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0.0%,较2020年同期上升6%,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此外,作为“中华粮仓”,黑龙江省秸秆的产量随粮食的产量而逐年增加,平均每年可达5500万吨。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生物质能技术的提升、生产者理念的转变,秸秆的回收率逐年上升,生物质发电厂的数量逐步增加。
二、黑龙江省新能源产业现存问题分析
(一)资源分配不均
在20世纪末,为了解决传统能源不足的问题,我国出台了《1996—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黑龙江省在能源政策的指导下,探索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大型国有企业和新能源私营企业抢占先机,利用早期宽松的政策尤其是税费政策大规模发展新能源产业,获得大部分新能源项目开发权,而新进入市场的新能源企业,因缺乏和政府的沟通、市场调研,获得项目核准较为困难。与此同时,早期进入新能源市场的企业由于投资大、回收慢、技术改革、制度改变等问题负担过重,掌握着较多的资源却不能持续开发。后进入市场的实力雄厚且具有先进技术的企业因为没有相应的资源,不敢贸然投资,由此形成资源分配不均的局面,阻碍黑龙江省新能源产业良性竞争和良好有序的循环。
(二)技术水平较低
新能源作为清洁能源,节能环保,但在开发制造过程中仍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风能、太阳能利用设备中,风机的铸铁、玻璃钢等原料在开采、提纯、合成的过程中释放的物质将对空气和环境造成污染。风机面临物理和化学腐蚀,即风沙对叶片造成的磨损和腐蚀物对整机的影响。目前,我国风电涂料大多为进口,国内对其研究不够充分,大大降低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增加了成本。近年来,风机机型迭代速度明显加快,2021年投标机型的叶轮直径增长27米,相当于2017—2020年的增长幅度,风电机组大型化趋势对风机的相关新技术、新材料提出挑战。同时,一些厂商和企业为了追求低价中标,投入的研发费用不足,缺乏核心技术,造成质量和安全问题。
(三)消纳能力不足
黑龙江省用电负荷增长缓慢,能源消纳总量一致处于较低水平,且用电负荷波动较大。风能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齐齐哈尔、大庆等地。太阳能日间发电,夜间停发,受天气变化影响加大。生物质电厂规模较小,地处我国最北方,受气候影响,平均供暖期为6个月,最长的达8个月,受供热的刚性需求,热电联产型火电机组较多,风电等新能源发电机组的电力消纳受到较大影响,导致电力结构发展不平衡。据统计,2022年1—3月,黑龙江省火力、风力、太阳能、水力发电量分别为248.8亿千瓦时、45.6亿千瓦时、10.3亿千瓦时、4.1亿千瓦时,占比为80.57%、14.77%、3.34%、1.33%,火力发电占比最高。
图3 2022年1—3月黑龙江省发电结构占比图
(四)企业融资困难
新能源虽然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仍然处于成本高、投资大、收益慢的阶段,产业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不足,受自然环境和发展环境的制约,未能带动黑龙江省新能源产业链的发展。这些因素加大了新能源项目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增加了项目融资风险。目前,仅有少数的商业银行机构愿意为新能源企业提供资金,多数投资机构仍持观望态度,且融资倾向于龙头企业,服务内容也比较单一,没有针对相应的新能源企业提供专业化的一对一服务和融资方案。(作者:符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