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走进中机院 > 中机院观点 > 中机院观点

我国锂及其下游动力电池产业链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对策建议

来源:原创  时间:2023-07-03  点击:6542
经研究发现,受自然、生态等约束,国内锂矿扩产受到限制;国际性的资源争夺导致我国海外进口风险剧增;正极材料、电解液等核心...

        经研究发现,受自然、生态等约束,国内锂矿扩产受到限制;国际性的资源争夺导致我国海外进口风险剧增;正极材料、电解液等核心专利处于被国外公司垄断局面;关键材料与电池技术相比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新兴技术方向的积累薄弱;废旧动力电池资源二次回收体系不完备,产业秩序有待规范。


 我国锂及其下游动力电池产业链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面临自然环境、生态保护约束,锂矿扩产受到限制

在短期内,四川省、西藏自治区等地的锂资源难以大规模开发利用。西藏扎布耶盐湖平均海拔4422 m,而智利阿塔卡玛盐湖,青海察尔汗、东西台吉乃尔等大部分盐湖的海拔均超过2000 m;海拔高导致温度低、卤水蒸发较慢,基础设施建设困难,较差的地理位置条件制约了潜在生产规模。因环境保护政策等影响,四川省锂资源扩产受到直接限制,虽然多家企业拥有采矿权,但进入正常开采阶段的企业数量很少。


(二)锂资源竞争态势趋于激烈,海外进口风险有所增加

全球碳排放约束日趋严格,各国重视本国锂及其下游供应保障。在美国,提出《能源资源治理倡议》以强化与资源丰富国家的矿业开发合作,实施《美国供应链行政令》以针对大容量电池等产品开展供应链调查,成立能源部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司以保障锂矿供应链安全,发布《2021—2030年美国锂电池国家蓝图》来促进锂电池产业链投资。欧盟以多元化方式扩大海外锂矿供应来源、降低供应链安全风险,建立本土电池产业技术优势并加强二次利用 。可以看出,锂矿的供不应求态势将进一步加剧各国对锂资源的争夺;随着国际形势紧张化,我国锂资源进口高度依赖单一国家,潜在的供应风险有所显现。


(三)正极材料、电解液等核心专利因布局较晚而成为产业发展短板

正极材料是锂动力电池生产的关键,而三元正极材料相关核心专利由美国3M公司等掌握,国内外主流企业都需要购买专利授权;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核心专利已被加拿大魁北克水电公司申请;电解液、隔膜基础的专利也被日本、韩国企业注册。我国企业开展关键材料的专利布局较晚,专利内容集中在功能、应用层面(如在配方比例上作调整和改良),在原始创新专利方面落后较多。国外企业依托其原始专利,逐步在锂电关键材料方面构筑起专利“屏障”,不可避免地导致我国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时处于劣势地位;国外企业构建的专利布局不仅主导了利润率最高的技术环节,相应技术体系也愈发难以规避 。


(四)关键材料及电池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新兴方向积累不足

虽然我国电池生产材料的产能规模居于世界前列,但高端产品与国外企业仍有差距。在高镍三元正极材料方面,日本、韩国企业研发起步早,技术成熟度高,国内企业的产品性能、生产工艺相比之下存在差距;部分高性能正极材料前驱体、电池电解液功能添加剂等,仍部分依赖进口。国内电池企业在单体电池的能量密度、制造精度、温度适应范围等方面较国际市场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此外,受基础研发不足因素制约,我国关键材料与电池技术体系的发展后劲不足,突出表现在新一代全固态电池方向的研发布局明显滞后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等优势企业,可能导致新兴方向的技术与产品差距继续拉大 。


(五)废旧动力电池资源二次回收体系不完备,产业秩序有待规范

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迅速,未来动力电池退役量将快速增长。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研究数据表明,2025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退役总量将比2020年增长近4倍。充分利用二次资源是缓解资源供应紧张的重要手段,但目前锂动力电池回收规模较小,回收产业链体系尚未建立;回收产业集中度低,仍处产业秩序混乱阶段。发布的动力电池回收管理办法覆盖度不足,因小企业分布分散而加大了监管难度。二次利用生产过程中分解出的氢氟酸和其他含氟化合物,相应的运输、处置可能对环境产生腐蚀性和毒性,潜在的生态环保问题不容忽视。退役电池检测沿用车用动力电池标准、检测时间与资金成本高、电池残值评估技术及人才储备不足等,也是回收产业优质发展的阻碍。


我国锂及其下游动力电池产业链发展对策建议


        经研究提出我国锂及其下游动力电池产业链发展建议,要注重顶层设计的完备性,形成全产业链一体化管理模式;合理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水平互促提升;鼓励上、下游环节的企业开展合作,增强产业链协同效应;强化“产学研”合作,培育产业链复合型科技人才。具体如下:


(一)注重顶层设计的完备性,形成全产业链一体化管理模式

建议相关部委牵头,组建国家锂电产业链管理协调小组,锂及其下游动力电池产业链各环节的重点企业密切配合。该小组负责掌握我国产业链各环节发展态势,参与相关政策的制定、实施及评估,明确已建成重点平台的实施情况、各环节发展制约因素等;密切关注国际产业链相关的技术发展动态、发布的政策措施、推出的重大平台等,适时开展研讨,剖析国内产业链短板及管理缺陷;有效整合资源并集中力量实施产业链薄弱环节突破,及时“补链”“强链”,形成全产业链一体化的高效管理模式。


(二)合理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水平互促提升

建议成立国家锂及其下游动力电池产业链发展基金,针对产业链薄弱环节的基础研究需求,持续性地给予投入支持;针对扶持项目,科学制定符合基础研究特点的评价与考核机制,实行半弹性化、长周期的评估制度,适当降低评估频率并精准实施分类评价,兼顾资金使用效率与激发创新活力。同步支持针对重点先进材料和锂电技术应用的创新研究资源需求,鼓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项目申报,逐步积累研发与生产经验,实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协调、连贯、互促。


(三)鼓励上、下游环节的企业开展合作,增强产业链协同效应

建议国家锂电产业链管理协调小组牵头,搭建锂及其下游动力电池产业链企业交流平台,鼓励国内锂电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加入;配套鼓励政策,定期开展线下交流,促进锂电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与产业合作。注重上、下游企业的技术衔接与配套,促进上、下游企业开展生产技术合作,形成密切合作、协同创新、共生发展的产业链生态。


(四)强化“产学研”合作,培育产业链复合型科技人才

依托高校教育资源优势,强化锂及其下游动力电池产业链的学科体系建设,对照产业需求开展专业交叉融合,精准培养产业链复合型的技术与管理人才。依托国内不同区域的锂资源禀赋,围绕地质与环境、开发工程技术、资源综合利用等方向,重组和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保障产业链上游基础研究需求,匹配应用研究发展创新需要。鼓励科研院所、高校积极实施技术成果转化,支持企业研发中心与相关机构开展深度合作,促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及成果产出。(作者:邢佳韵,陈其慎,张艳飞,于汶加,龙涛,郑国栋,王琨)



上一篇:新能源产业:我国锂及其下游动力电池产业链现状
下一篇:我国锂及其下游动力电池产业链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