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探究我国智能制造产业政策工具的现存问题以提出优化我国智能制造产业政策工具的路径。研究结论如下:优化政策工具结构,完善政策工具配合机制;促进政策工具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阶段中的合理使用。
一、我国智能制造产业政策工具的现存问题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我国政府在促进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有力举措,利用供给、需求、环境等政策工具推动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迈向新的台阶。然而,当前我国智能制造产业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同时,我国智能制造产业政策也存在许多有待优化和改善的地方,政府政策工具的使用不可避免会出现缺陷和漏洞之处。
1.1 供给型政策工具有待优化
供给型政策工具中技术支持工具所占份额最大,为41.67%,这与智能制造产业的高尖端技术性质相符合。然而,仅仅依靠技术支持是远远不足以推动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在信息支持、公共服务领域,我国政府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分别只占5.56%和11.10%的份额。当前是信息化的时代,产业的发展与信息紧密相关,交流与合作才能取得发展机会。因此政府应该做好信息支持工作,为企业的研发创新合作提供及时的服务,这也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主攻方向。
1.2 环境型工具泛化且内部分布不均
根据上文统计结果,环境型政策工具占据全部样本总量的52.03%,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政府渴望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则表明我国目前的政策环境不适于智能产业的发展,因此需要不断改善产业环境。然而,环境型政策工具的过度使用可能会适得其反。同时,在环境型子工具中,目标规划工具过度运用,占比57.81%,而金融支持、税收优惠、法制管制、知识产权保护四种子工具使用则远远不足,这必将影响环境型工具整体功能的发挥。
1.3 需求型政策工具运用比例过少
需求型工具是三种政策工具中占比最少的一项,仅占三类工具的 18.7%,这显然无法有效拉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动能。此外,政府采购、外包、海外机构管理明显缺失,这直接影响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市场空间的拓展。
1.4 政策工具在产业发展阶段中存在缺位
智能制造产业作为国家认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需要结合产业活动的自身规律和特点制定政策,才能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然而,从前文的统计结果来看,政府在产业的研发阶段、投资阶段、生产阶段、应用阶段都存在政策工具的缺位现象,这将造成政策工具无法跟产业过程较好的契合。政策与产业发展需求不相匹配会直接造成产业的畸形发展,不利于形成健康、完备的智能制造产业发展体系。
二、优化我国智能制造产业政策工具的路径
2.1 优化政策工具结构,完善政策工具配合机制
2.1.1优化供给型政策工具
加强政府信息共享,消除信息孤岛。一方面,政府应建立信息共享与合作平台,完善企业间交流机制,促进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应加强人才培养与储备,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资源。此外,应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政府应加快建立智能制造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根据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需要,建立各类公共服务平台,为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提供精准有效的公共服务。
2.1.2适当减少并优化环境型政策工具
大范围使用环境型工具势必减少供给型、需求型工具的使用,不利于智能制造产业的长远发展,应适量减少环境型工具的使用,增加其他工具的使用比例。应对智能制造产业实行多种税收优惠,完善税收制度,加强税收监督,保障税收政策落实到实处,创新融资方式,帮助企业解决融资过程中的阻碍。
2.1.3提高需求型政策工具的运用比例
需求型工具在三类政策工具中运用最少,这将不利于该工具功能的发挥,引起产业需求动力不足。我国智能制造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由于未形成较为成熟和完善的产业基础和市场,仍受到来自传统产业的冲击,产业的基础薄弱。因此,政府需要为该产业的发展制造市场和需求,从而带动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和创新。政府对智能制造产业的需求,一方面为该产业提供市场资源,积累产业发展基础;另一方面将对社会形成引导示范效应,从而推动产业的腾笼换鸟。
2.2 促进政策工具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阶段中的合理使用
一是加强研发阶段的法规管制。研发阶段法规管制的缺失是一项严重的政策职能缺位。尤其是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我国法制建设一直无法跟上现实的步伐,亟待出台健全的法律。二是强化投资阶段的政策扶持。政府在智能制造产业政策中应补全政策工具缺口。三是增强生产阶段的消费动力。政府需要在采购、外包方面为智能制造产业制造拉动力。四是建立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完善的政策体系可以纠正市场失灵、防范政府失灵、弥补系统失灵、修正伦理失范。四是政府应建立统一的工作机制或者机构,完善智能制造产业政策目标规划工具相对应的实施措施,加强市场调研,了解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发展现状。(作者:杜宝贵,陈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