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东西湖田园综合体为例,通过单元构建、单元分解、弹性管控三大策略,探讨在田园功能单元内实现以城带乡、以镇带村、以村带园的“辐射带动-腹地支撑”良性循环。
一、范围及特征
(1)东西湖区田园综合体范围。
武汉市于2018年开展市级都市田园综合体创建工作,东西湖区田园综合体(以下简称“综合体”)申报成功,并成为市级四大田园综合体试点之一。综合体位于东西湖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核心区域,总面积69.29km2.
(2)东西湖区田园综合体优势及问题。
综合体主要以东山街道为主,同时包含柏泉、辛安渡街道的部分行政村。东山以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为主,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好,规划范围内规模化农业企业、大型农业专业合作社52家,是东西湖规模化农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区域,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核心区。柏泉距离城区较近,区内一、三产融合发展基础较好,已初步形成都市农业+休闲旅游的都市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辛安渡以小规模家庭承包为主,以虾稻套养、莲藕和鲜食大豆为主要农产品,本地农业生产方式较为粗放。
综合体目前存在产业要素分散、集群效应尚未形成、农业科技转化不足、与二三产联系度较弱的问题。范围内农业园区经营主体大多规模较小,约1~20hm2左右,产业辐射力有限,产业空间拓展无序。综合体已流转农用地23km2.占总农用地的37%;流转方共计89家,其中农业企业56家、农业合作社15家、经营个体16家、其他公司两家(图3)。流转单价从6000元/hm2到31.5万元/hm2(400~21000元/亩)不等,多为1.5万元/hm2(1000元/亩)。

图3 综合体现状土地流转情况及企业分布
二、城乡产业协同策略:单元构建
为了应对产业跨界协同难、空间落地难的问题,北京、上海、武汉三个城市提出了乡村单元的概念,通过空间单元的构建,统一协同产业空间、资金管理、实施建设。北京提出了乡村规划实施单元,单元内部统筹用地、投资收益、开发建设时序和实施政策,以项目实施为导向;上海提出在全市构建郊野单元,郊野单元一般以乡镇为单位,是土地整治、专项整合、功能提升的基本单元,以低效用地整治、减量化为目标;武汉市提出田园功能单元,以行政村为基础划定,规模在50km2以下,分为农业生产、郊野公园、田园综合体三种类型。

图2 “镇-村-园”乡村产业空间结构范式
产业振兴下的乡村产业空间在武汉市田园功能单元体系的基础上,综合体通过对乡村产业趋势的分析,划定三大田园功能单元,通过单元构建引导产业进行跨界协同、资源进行整合集中。三个单元分别为科创田园功能单元、乐悠田园功能单元、农博田园功能单元,实现农业循环链闭合和农业全产业链完善。柏泉科创田园功能单元依托既有农科所、农业嘉年华(农业会展)、郁金香公园等项目,突出高科技农业科研及展示、商务交流与休闲服务、示范生产三大主导功能;东山乐悠田园功能单元依托府河湿地、巨龙湖、东山葡萄等资源,突出郊野游憩、品牌农业两大主题功能。辛安渡农博田园功能单元依托既有风正顺、天下先等农业生产+配送果蔬农业园区,突出农创孵化、农业生产服务、规模化农业展示三大功能。由此,在整个田园综合体内实现农业生产-休闲-创新的三村融合产业体系(图4)。

图4 田园功能单元划分
田园功能单元是“城乡统筹、区域-体”空间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乡村地区规划编制、管理、建设和实现乡村居住、产业、服务旅游、生态保护等多功能一体化的基本单元"间。 田园功能单元的构建不仅是一个 规划维度的空间单元还是乡村振兴的管理、实施平台。政府、企业、外出精英、村集体等多元主体的乡村振兴诉求可以协同对话各部门之间的资金支持可以根据单元进行整合产业导入和产业选择也可以根据单元定位在空间上实现集聚从而实现片区联动、跨界发展的乡村一体化振兴发展格局。
三、产业空间耦合策略:单元分解
在每个田园功能单元内部,根据“镇-村-园”的空间结构范式,形成“镇为引擎-村为核心-园区为支撑”的结构,同时按照辐射半径、建设用地配比等要求,进行产业用地的空间耦合和匹配,分解成三镇、七村、多园的空间格局(图5.表2)。以柏泉科创田园功能单元为例,该单元总面积16.26km2.主题为科技乐享,规划形成“一镇两村一园区”的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图6)。

图5 三镇、七村、多园的产业空间结构
“一镇”,即柏泉嫘祖庙科创小镇,小镇范围2.47km2.以嫘祖庙为核心,依托周边农科所、农业嘉年华等科创展示龙头企业,强化本区科技农业辐射引擎作用,完善电商、企业孵化等生产配套服务,以及田园度假等乡村休闲旅游配套服务。小镇遵循“满足产业规模化的要求、建设有相对集中空间、可发挥产业集聚效益”三大原则,依托嫘祖庙现状村庄,规划形成集中连片的农业产业建设用地48.95hm2.占功能小镇范围的20%。

图6 柏泉科创田园功能单元土地利用规划
“两村”,即五七、彭家庄现状美丽乡村,范围共计1.79km2.结合本单元科创功能,发展以五七田蔬体验加工和彭家庄园艺展示为主的特色农业专业服务村,为周边农业园区提供生产、生活服务配套。村庄建设用地共计26.77hm2.占特色乡村区的15%。
“一园区”,即由已建或在建休闲农业项目形成的柏泉花卉园艺农业协作园区,范围约12km2.主要完善服务配套,整体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围绕村、镇主导功能,提供相应生产供给、休闲服务和农业示范功能。园区内倡导农业“特色化、差异化、集群化”发展,基于“尊重现有耕地质量情况、与综合体整体产业功能匹配、充分考虑农业产业发展专业要求”三大原则,将农用地分为规模农业农用地、休闲体验农用地、科研示范农用地、生态观光农用地四类,为后续农业项目准入和点状供地提供依据。
四、产业用地管控策略:弹性管控
根据《自然资源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农业农村部关于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通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是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拓展农业农村功能,延伸产业链条,涵盖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就地消费等环节,用于农产品加工流通、农村休闲观光旅游、电子商务等混合融合的用地,土地用途可确定为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等。
为应对多元产业主体的空间诉求和多类产业空间的不确定性,结合自然资源部对加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探索规划的“留白”机制的要求,参考浙江、上海等地乡村规划编制技术要点,综合体产业用地采取三种弹性管控方式:一是点位控制,对于暂时无法明确具体位置的项目,可以在用地规划图当中采取“点位”控制的方法,即预留用地不定位。二是留白用地,对于一时难以明确具体用途的建设用地,可以采取“留白”处理,暂不确定具体的规划用地性质,即预留用地不定性。三是机动指标控制,预留一定比例(原则上不超过5%)的建设用地机动指标,用于农民居住、农村公共公益设施,以及分散的乡村文旅设施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等项目,即预留指标不落地。
本文所研究的产业空间结构,不是一个静态的空间图景,而是乡村产业-空间耦合作用下的动态过程。乡村地区的规划也应具备更多弹性和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顺应乡村产业发展趋势,引导乡村要素合理流动,促进产业空间有效集聚。(作者:王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