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城市群是我国三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包括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以及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九个珠三角城市(以下简称珠三角九市)。该区域历史底蕴深厚,是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广府文化、红色文化和西方文化等多种文化的汇聚地,发展文旅产业的资源优势明显。
近年来,粤港澳城市群文化产业持续稳步发展,已初步形成分梯队的产业格局,产业市场环境、基础设施和接待条件在全国属于领先水平,为区域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粤港澳城市群文旅产业不断向深度融合,文旅融合成效显著。
一、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基础:文化产业现状
粤港澳城市群历史上属于珠江三角洲文化圈,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曾是一个整体,后因香港和澳门分别被英国和葡萄牙殖民者占领,导致香港、澳门与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走上了不同的文化发展之路。正因如此,中西方文化的汇集与交融为粤港澳城市群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1.文化产业规模逐年扩大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将大湾区打造成国家一流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和世界级文化产业中心。2019 年,粤港澳城市群中 11 个城市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 6076.6 亿元,在该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为 5.27%,符合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5%的占比标准。数据显示,文化产业已成为粤港澳城市群的支柱型产业之一。纵向来看,2009 年至 2019 年,粤港澳城市群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稳步上升,其中 2019 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 2009 年的 2.75 倍,说明该地区文化产业规模显著扩大;从增速来看,除个别年份(2015 年、2016 年)有所波动之外,粤港澳城市群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增速总体上保持在高位水平(如图1 所示),文化产业发展稳中有进。

图1 2009-2019年粤港澳城市群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及增速
2.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粤港澳城市群中各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差异明显,香港文化及创意产业发展在粤港澳城市群中居于领先水平;珠三角九市文化产业产值在广东省占比超八成,多年来在内地居龙头地位;澳门文化服务业起步较晚,文化产业规模较小,虽尚未形成该地支柱性产业,但因其国际交流的重要窗口地位,产业发展潜力较大。就文化产业发展程度而言,粤港澳城市群11个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已形成三个梯队的产业格局。
广州、深圳和香港属于第一梯队,这3个城市文化资源丰富,业已形成成熟且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其文化产业产值大幅领先于区域内其他城市。广州素有“中国南大门”之称,具有2200多年的历史沉淀,是粤剧、古琴艺术等历史文化遗产的发源地,汇聚风云激荡的红色文化、源远流长的岭南文化、融通中外的海丝文化与敢为人先的创新文化,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其文化产业在全国范围内极具竞争力,近年来在数字音乐、新媒体和网游动漫等领域发展迅猛。深圳是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其文化创新能力居于全国领先水平,以该市为核心的文化智能产业群已具规模。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拥有“亚洲时尚和潮流之都”“东方好莱坞”“亚洲创意中心”等多项称谓,“港式风格”已成为吸引全球游客的重要文化名片,香港因文化产业法律法规健全,软件、计算机游戏、互动媒体等产业发展成熟,是粤港澳城市群文化产业发展的引领者。澳门、东莞、佛山和惠州属于区域内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二梯队。澳门服务业发达,与葡语系国家联系紧密,是粤港澳城市群对外交流的窗口,文化产业发展规模虽小但颇具潜力。东莞、佛山和惠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是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和广府文化的重要起源地,近年来大力发展文化制造业,成为印刷、音响与视听设备生产等领域的重要制造基地。
中山、江门、珠海和肇庆则处于奥港澳城市群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三梯队。这 4个城市虽然在文化资源上各具特色,但其文化产业产值的GDP占比与第一、第二梯队城市相比差距较大,文化产业竞争力较弱。概言之,粤港澳城市群文化资源丰富且各具特色,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文化产业链较为成熟完善,为该地区文旅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现状:文旅融合成效
1.文旅融合发展成效初显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的稳步推进,粤港澳城市群中各地政府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文件指导下,加快出台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强对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提升了粤港澳城市群文旅产业竞争力。自2016 年起,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每两年组织一次“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评选,目前分三批共评选出25 个示范区,其中 12 个示范区位于粤港澳城市群。2019 年至 2020 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分两批认定广州市番禺区、江门市台山市、深圳市盐田区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21 年至 2022 年,粤港澳城市群中 10个项目分两批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粤港澳城市群在以上项目建设过程中不断丰富文化和旅游业态,优化产品供给,加强品牌建设,完善公共服务,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2.文旅融合产品不断丰富
为推动文旅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城市群不断挖掘历史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进行文旅产品开发,以大湾区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文化情感为文旅融合产品注入吸引力。从 2020 年起,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自然资源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推出两批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文化遗产游径是指价值突出、保存较好、资源丰富、能有效串联历史文化遗产的游憩通道,包括沿袭历史线路的陆路和水路,以及沿线重要的文化和自然资源景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包含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游径、华侨华人文化遗产游径、古驿道文化遗产游径、海防史迹文化遗产游径、西学东渐文化遗产游径、近代商埠开放文化遗产游径和非物质(粤剧)文化遗产游径八大主题共 44 条实体游径,主要分布于珠三角九市。此外,澳门推出“澳门历史城区世遗游、海上游欣赏迷人景致”以及“感受路环之美 探秘九澳圣母村古建筑群”两条历史文旅路线;香港古物咨询委员会确定法定古迹 1586 项。此外,大湾区各城市通过展览、演艺等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例如,澳门、深圳和东莞等市互相推荐代表性非遗项目举办“国际博物馆日”活动;粤港澳三地共同申报“妈祖祭典”“土生葡人美食烹饪技艺”等 7 个项目,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通过深度挖掘文化资源内涵及关联性,不断丰富文旅产品,创新产品形态,加强区域合作,共同推动大湾区文化与旅游向深度融合。
3.文旅融合品牌逐渐形成
粤港澳城市群在推动文旅产业进一步融合的实践探索中,基于城市特色文化和特有资源带动旅游升级发展,形成了文化会展、美食文化、艺术文化等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文旅融合品牌。香港与深圳凭借高度集聚的高新技术人才和较强的城市创新能力举办文化会展活动,会同珠海打造了由深圳文博会、深圳设计周、深港设计双年展、香港书展、香港国际授权展、香港国际影视展、珠海北山世界音乐节等多元文化交流活动所组成的文化会展品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支持香港、澳门、广州、佛山弘扬特色饮食文化,共建世界美食之都。广州、中山、佛山、香港和澳门以粤菜为纽带,通过举办广州国际美食节、广州亚洲美食节等特色美食节和餐饮品牌节,加强粤菜文化交流,打造颇具影响力的粤港澳大湾区美食文化品牌。粤港澳三地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民俗相近,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持续推进,三地文艺界联动频繁,以艺术为桥梁加快艺术文化融合,粤港澳大湾区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艺术精品巡演、深港澳阿拉贝拉菁英交流艺术周、粤港澳粤剧戏曲界联合打造经典戏目、大湾区画家加盟合作主题创作等多元形态的艺术文化交流活动,共同打造出大湾区艺术文化品牌。
4.文旅公共服务逐步完善
近年来,粤港澳城市群公共文化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旅公共服务科技含量逐渐提升,有效推动了大湾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珠三角九市通过全面实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工程,实现县级以上博物馆全覆盖,广州、深圳、佛山的博物馆数量位列珠三角城市前三位;香港积极打造“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致力于建设世界级文化设施。除此之外,粤港澳大湾区数字技术与文旅的跨界融合成果显著,大幅提升了游客的文旅服务体验。一方面,VR、AR 等虚拟技术与城市地标、景区结合,有效提升了文旅融合的科技含量。例如,香港的“城市景昔”项目凭借数字手段,可以让游客沉浸式体验香港历史全景图像。另一方面,技术创新优化了大湾区文旅公共服务能力。例如,广州启动“广州城市旅游云卡”后,游客可以通过刷卡乘坐广州地铁、市区公交及 BRT、水巴轮渡,凭卡享受多达 100 余家景点景区、星级酒店、美食餐饮、民宿客栈、老字号及旅行社等旅游卡合作机构的折扣优惠服务之外,还能使用电子地图、智能语音导游、中英文双语服务、卡片状态管理等诸多配套服务应用。

表 1 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九市)文旅产业融合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