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需要发展高质量文化类特色小镇, 促进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当前文化类特色小镇建设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特色文化脱离民俗活动, 难以传承。文化类特色小镇缺乏文化产业, 产业再造的资源要素缺失。对特色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够, 文化面临失传风险。此外, 为刻意仿古, 大拆大建, 造成资源浪费, 规划不够协调。对此, 文化类特色小镇要以活着且融入民俗活动的文化为基础, 发展文化博物馆、文化旅游等相关文化产业, 再造文化产业资源要素。为促进特色传承, 特色小镇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筑、石刻等在内的文化保护, 建立健全文化传承人制度。特色小镇的规划要突破仿古思维的局限, 避免大拆大建, 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 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 展现特色小镇的美感和历史厚重感。
一、引言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在新时代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文化类特色小镇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值得推广。在国家政策支持下, 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规划和建设文化类特色小镇。应当说, 文化类特色小镇有利的保持历史街区风貌, 保护传统文化, 推动地方旅游经济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但是文化类特色小镇的建设不仅考虑特色资源, 还应当考虑这些特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要与一定的民俗有机结合, 否则特色小镇就成为摆设, 浪费投资, 违背特色小镇建设的初衷。当前, 特色小镇建设具有一定的冲动, 具有盲目性, 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 应当予以改进。
二、新时代需要建设高质量的文化类特色小镇
近些年随着国家小城镇建设政策的放宽, 尤其是特色小镇政策的实施, 小城镇建设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及关注对象。文化类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一个突破口, 受到越来越多的地方青睐。文化类特色小镇是指以文化为核心发展起来的特色小镇。这里所说的文化是指小镇在漫长历史长河当中形成的人文精神极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文化类特色小镇区别于养老、休闲、产业集聚、高端制造、金融创新等小镇。文化类特色小镇以保护、传承和创新文化为己任。文化类特色小镇以文化产业为主导, 协调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与经济发展。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活动的行业总称[1]。在社会主义新时代, 发展文化类特色小镇具有重要的价值, 具体表现在:
(一) 文化类特色小镇有助于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
文化类特色小镇以文化为载体进行建设, 需要围绕特色文化做文章, 相关部门会对特色文化资源进行调查, 进而为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供了先导条件。特色小镇的建设资金为特色文化保护、建立健全保护制度提供资金支持。这将有利的推动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更重要的是在传承中推陈出新, 实现创新, 展现特色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二) 文化类特色小镇促进亚文化多元发展, 繁荣文化
我国不同的地区, 不同的小镇存在着不同的亚文化。有些是古镇文化, 凝聚着古镇的地域文化、特色建筑文化等, 还有些小镇具有舞蹈、戏剧等艺术文化, 另外一些小镇具有特色茶文化、美食文化等。这些文化是历史长河中逐年积累和沉淀的, 具有较高的思想哲学认识。加强文化类特色小镇建设能够促进这些亚文化多元发展。文化多元是文化繁荣的基础。中华文化之所以经久不息, 历代相传, 就在于文化百家争鸣、兼包并蓄, 形成不同的流派, 相互影响和促进, 促进文化融合和创新。可见, 文化类特色小镇建设, 在加强文化保护的同时, 能够对濒危文化进行抢救性保护, 将为文化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文化类特色小镇将有力的推动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 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2]。我国的文化自信, 就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的信心[3]。由于社会变迁, 不少文化生存的土壤不复存在, 导致文化消逝。尤其是多元文化的冲击, 洋文化充斥着互联网与新媒体, 对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以及优秀传统文化造成冲击, 部分人对中国文化表示怀疑, 认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革命文化和传统文化不能够推动社会发展, 与现代文明有冲突, 不利于推进现代化。究其原因, 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革命文化、传统文化不熟悉, 理解不够透彻。对此, 需要加强中国文化的保护、传承、传播和教育。而文化类特色小镇的建设, 将能让更多的人熟悉特色文化、理解特色文化, 感受特色文化的精髓, 认清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对解决当代和平与发展问题的重要价值, 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可见, 在新时代发展文化类特色小镇能够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但是我们需要高质量的文化类特色小镇。高质量是指特色小镇建设能够真正促进文化建设, 推动文化创新和传承。文化类特色小镇不是简单的城镇化, 而是要“文化+城镇”的结合, 要高度重视文化内核。高质量发展也就意味着文化类特色小镇建设具有可持续性。在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下, 文化类特色小镇能通过文化产业增强内生造血能力, 满足文化类特色小镇运营的资金需求, 能够提供文化保护和发展基金供人才培养, 文化品牌宣传, 文化博物馆以及建筑、古迹的维护等。增强文化类特色小镇内生造血能力, 特色小镇就要围绕特色文化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 塑造完整的文化产业链, 解决文化产业发展的短板问题, 促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高质量发展要避免特色小镇过热现象, 不能为申请特色小镇建设硬生生的将历史上存在而现实没有土壤的文化拼凑申报以实现立项申请, 这会导致特色小镇建设资金的浪费、降低特色小镇资金资助建设的利用效率。
三、当前文化类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困境
(一) 文化类特色小镇脱离民俗, 特色文化难以传承
当前不少地区纷纷进行文化类特色小镇建设研讨, 力图赶上政策春风, 建设特色小镇。不少地区确实具有一些特色文化, 但是有些文化只是在历史上存在过。比如有些小镇的舞蹈文化, 有些小镇的戏剧文化等, 这些文化在历史上可能久负盛名。但随着时代发展, 城镇化、大众传媒的影响、交通区位优势的改变, 当时历史文化产生的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发生变化, 特色文化生存的土壤已不复存在。最显著的特征是历史文化与当地的民俗已经脱离。比如有些小镇历史上出现过著名的戏剧大师, 戏剧表演很红火。但现在当地人已经很少唱戏, 很少表演戏剧, 年轻人多出去打工, 逢年过节等重大活动也不流行戏剧表演。特色文化与民俗脱离, 即使文化类特色小镇建设成功, 也仅仅是摆设, 无法促进文化的真正传承, 更不用说创新。还有些特色小镇具有些别具特色的舞蹈, 但这些舞蹈可能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危机, 人才断层、演出机会不多, 逐年消逝。以这类特色舞蹈为核心发展特色小镇, 并不能真正促进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可见, 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要高度重视民俗, 文化要能够融入民俗。
(二) 文化类特色小镇缺乏相应文化产业, 投资回报不高
不少地区建设文化类特色小镇, 渴望通过特色小镇吸引游客, 提高旅游收入。但实际上, 部分文化类特色小镇缺乏相应的文化产业。如有些小镇自诩戏剧、舞蹈类特色小镇, 但本地区基本没有任何有关舞蹈戏剧的社团、舞蹈戏剧表演剧院, 也缺乏相应的戏剧舞蹈服装、化妆产业, 当地亦缺乏相应的舞蹈戏剧培训场所和教学设施。缺乏这些文化产业, 文化类特色小镇若想促进文化传承, 提高投资回报, 发挥市场运作的优势, 只能再造文化产业, 显然这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更多的财力、人力和物力。由于缺乏文化产业基础, 文化产业再造往往会以失败告终, 文化类特色小镇会由于缺乏运营资金而难以为继, 会造成建设烂尾。
(三) 文化类特色小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够
文化类特色小镇离不开特色文化, 而部分特色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这些非物质文化由于时代变迁, 保护力度不当, 非遗文化逐渐消逝。如有些小镇以往舞蹈和戏剧文化繁荣, 好多年纪大的人都会舞蹈表演、戏剧表演。但由于文化传承人制度落实不到位, 这些人积累的文化知识和表演技巧没有传承给后代, 造成文化艺术失传。又如小镇当地对非物质文化的整体保护不够, 造成文化断层、断片。以舞蹈为例, 舞蹈表演种类、技巧、服装设计等没有系统整理, 没有用视频录制, 没有用纸张记录, 导致部分舞蹈表演失传。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够, 文化类特色小镇的特色文化建设就无从谈起, 犹如无本之木, 谈不上传承和创新。
(四) 文化类特色小镇建设具有盲目性, 刻意仿古
部分历史文化类特色小镇建设具有盲目性, 刻意仿古, 表现在建造与历史文化相同的街区、建筑、庙宇以及阁楼等。虽然仿古能够再现历史文化产生的原貌, 但是这类仿古也有很大的弊端。首先, 刻意仿古导致的大拆大建, 容易劳民伤财, 浪费资金。其次, 仿古街区与建筑需要在建筑设计、颜色、材料的选用上与古代相似。但是部分特色类小镇以及周边地区由于时代变迁在建筑造型、材料选用以及颜色上与古代已经大有不同, 刻意仿古会格格不入, 破坏特色小镇以及周边整体的建筑风格。比如部分特色小镇以及周边开始流行红色大瓦, 而特色小镇仿古需要用青色的瓦, 而且本地可能还没有这类瓦, 需要从外地购入, 导致建设资金大幅上升, 规划效果不好, 视觉美感错乱。对此, 文化类特色小镇规划要因地制宜, 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
四、新时代文化类特色小镇建设完善路径
文化类特色小镇应当具有特色文化。这种特色文化是鲜活的和具体的, 应当融入小镇的日常生活, 时时刻刻能展现出文化氛围[4]。文化类特色小镇要以文化为核心, 促进文化“内核”建设。
(一) 文化类特色小镇应当将特色文化融入民俗, 促进传承
文化类特色小镇应当建立在民俗活动的基础上。对于还没有实际建设的特色小镇, 如果缺乏民俗活动作为载体, 应当停止建设, 以避免资金的浪费。对于已经建设的文化类特色小镇, 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应当将特色文化深深融入民俗活动, 以民俗活动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与创新。以戏剧特色文化为例, 当地特色小镇要根据历史上民俗活动记载, 充分研判当代民俗类似的踪迹, 将特色文化融入现有民俗活动或者创造性开发新的民俗。可在逢年过节等重要节日开展戏剧汇演、举办大型活动。如农历新年, 讨好兆头的民俗, 戏剧表演活动可以搞些好兆头的活动, 如抽取红包, 吸引居民参与。要将这类民俗活动搞成重要的节日, 形成全名狂欢氛围, 可以开展些戏剧表演竞赛, 设置奖项。对于本地高寿的居民, 比如百岁、九十岁、八十岁等整数高龄, 免费提供戏剧表演服务, 也就是唱大戏。表演要让大家都开心、其乐融融。通过这类民俗活动, 特色文化才具有生存的土壤, 经久不息。特色文化融入民俗, 形成民俗习惯, 也就为市场化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文化保护、传承和开发。
(二) 以旅游和博物馆为核心开发文化产业, 提升投资回报
文化类特色小镇建设需要建设资金和运营资金, 否则特色小镇将难以为继。文化类特色小镇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发文化产业。首先, 要重点开发文化博物馆, 对于特色文化以博物馆吸引游客、专家学者考察, 收取门票收入。如戏剧文化、舞蹈文化博物馆。其次, 要重点发展旅游产业, 以文化为依托, 结合当地的建筑、博物馆等器物, 以及文化表演等软性文化开展旅游。如古村落文化旅游[5]。为推进文化旅游, 要完善旅游产业链, 主要包括美食、住宿、交通等配套设施。文化类特色小镇要积极加强旅游营销, 尤其要重视旅行社的合作, 吸引团体游客。要积极加强互联网和新媒体营销, 利用携程网、去哪儿网、大众点评、美团等旅游和美食平台, 加强旅游宣传。为吸引游客, 应当精心撰写旅游攻略, 提供交通路线, 特色美食推介等。为突出影响, 可以开展些文化旅游节, 通过年年开展做大做强旅游节品牌。对于文化产业开发, 应当成立专门的公司, 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进行开发。市场开发应当充分吸引小镇居民参与, 形成全名开发、全名融入的文化开发氛围, 以让小镇居民共享特色小镇建设成果, 参与小镇宣传, 促进文化保护。
(三) 加强特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建立健全传承人制度
特色文化是文化类特色小镇的生命, 需要加强特色文化的保护, 促进传承。对于特色文化, 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要系统整理, 对于那些失传或濒危的文化, 进行抢救性保护。要组织专家和学者用田野调查法、文献分析法以及研讨会的方式, 恢复文化内容, 整理成视频, 以及用书籍进行保存。而特色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人来传承, 要建立健全传承人制度。首先, 对于那些精通特色文化的老年人, 尤其是专家学者级别的, 应当确定为文化传承人, 给予一定的福利, 并给予一定的资金助其招收学徒, 开展文化传承教育。其次, 要鼓励本地年轻人学习文化, 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年轻人参与特色文化有关的活动, 尤其是民俗有关的文化活动。为激发年轻人的学习动力和参与热情, 学习期间可给予一定的工资, 减轻年轻人赚钱养家糊口的负担。长远看, 应当将年轻人传承、创新文化和文化产业有机结合, 让年轻人在传承和创新中实现名利双收, 解决生活就业问题。
(四) 文化类特色小镇规划要突破仿古思维局限, 因地制宜的规划
文化类特色小镇规划要避免劳民伤财, 避免大拆大建, 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浪费, 因此在规划上要突破仿古思维, 因地制宜的进行规划, 要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的结合。文化类特色小镇要能够重现文化记忆, 尤其是植根于乡村地区、民族地区的文化特色小镇, 要能重现乡村记忆和民族记忆。对于反应特色小镇文化的历史足迹、自然景观、老街、庙宇、建筑等需要拆的拆、需要建的建, 以重现标志性文化载体, 重拾居民记忆, 增强居民归属感[6]。但是对文化类特色小镇整体的规划, 要能够“把握天时、顺应地利”, 尊重小镇“生命体”发展规律, 将标志性文化载体融入小镇整体的建筑规划里, 避免大拆大建[7]。这就需要规划者具有创造性和艺术感, 能够将传统建筑融入现代社会, 充分发挥传统建筑的点缀效果。
五、结语
新时代要高度重视文化类特色小镇在保护、传承和创新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促进文化类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要积极培养文化人才和文化产业, 以人才推动文化产业, 以人才解决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的障碍, 最终促进文化多元发展,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增强文化自信。(作者:骆琼 张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