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产业园区的空间设计策略——以舟山普陀区城西产业园概念设计方案为例
产业园区从第一阶段至第四阶段发展进程中,其产业类型由机械、重工等传统制造业向微电子、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及高端制造业过渡;产业模式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过渡;园区驱动力由政府政策等“外力”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产业园区区位由城市远郊向靠近城市中心过渡;园区功能由单一型向集办公、商务、休闲、生活等多元功能型过渡;配套服务由生产性服务向生活性服务过渡,呈现“产城人融合”发展的趋向。
一、“产城人融合”发展模式下产业园区空间设计策略
产城人融合发展是指在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过程中,以人的多元需求为基础,在城市和园区中合理配置生活要素,建立生产生活要素的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5] 。随着产业园区的空间位置不断地向城市内部推进,“产城人融合”发展的特征愈发凸显,产业园区在空间规划、布局、建筑形态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需要与周边区域进行呼应和协调,向内促进产业园区内部功能的完善,协调与人的发展,向外促进产业园区与周边区域的共同发展,相应地,产业园区需求适应发展的空间设计策略。
1、产业园区空间现存问题
1.1 功能分区机械
受传统功能分区规划理念的影响,我国城市用地一直存在功能分区现象,而这一现象在产业园区用地规划中尤为明显。产业园区以生产性功能为主导,园区内缺乏规划居住性功能及服务性功能,或将其布置在距离产业园区较远的区域,导致园区从业人员工作和生活之间平衡失调。
1.2 空间布局单一
机械的功能分区导致园区空间布局单一,空间布局多为行列式厂房、办公楼等,建筑尺度巨大单调 。产业园区内除了布置生产性质的厂房外,极少规划生活性空间,且由于开发机制的不同,园区空间与周边区域空间未能统筹协调,使得园区空间品质较差。
1.3 生态建设滞后
我国传统的产业园区一味追求规模以及数量,重视生产性空间的建设,忽略生活性空间的营造,致使大部分产业园区内景观绿化不足,生态环境质量不高,产业园区内部缺少生活型、游憩型公园。部分产业园区虽然具有较高的绿化指标,但园区内绿地规划不合理,规模不一、布局松散不成体系,同样无法形成较好的园区景观。
二、产业园区空间设计策略
2.1功能复合
目前,我国部分产业园区经过40余年的快速发展,园区内产业类型也由传统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及高端制造业转变,随之产生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产业也因此对人群提出了多层次要求,使得产业园区内部人口结构呈现多样化特征,相应地,为不同类型人群服务的商业、文体、医疗、教育等配套设施也陆续置入园区内。产业园区呈现集居住、商务、服务等多元复合功能的特征。功能多元复合不只是简单的功能叠加,需要以产业功能为主,再根据各个功能的性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布置好功能分区,协调好与场地的关系,进行整个园区的混合布局。
2.2空间多元
产业园区内部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产业功能的提升,使得对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的重工业产业,能源产业等被新能源企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代替,产业园区用地不再遵循严格的用地性质分区原则,产业园区可以和居住用地、商业用地、服务设施用地、文化设施用地等按照不同需求进行不同比例的混合。产业园区不再是单一的产业空间布局,出现产业空间为主,公共服务空间小范围集中布置(工业用地 + 公共设施用地)、产业空间为主,周边配置居住空间,居住空间内部配置小型公共服务设施(工业用地 + 居住用地)、人才公寓、员工宿舍等居住空间布置于产业空间内部或者周边,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围绕产业空间和居住空间配置(工业用地 +居住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等的空间布局形式,产业园区呈现出空间布局多样的发展趋势。相应地,在建筑空间设计方面,需根据功能平面布置,协调产业空间与生活、休闲等服务空间的关系,合理的空间尺度、比例等设计,多采用模块化设计与弹性空间设计策略,灵活使用跃层、夹层、连廊、退台等设计手法,提升建筑空间对不同类型产业生产、办公的适应性。
2.3环境生态
随着产业园区建设和发展能力的提高、园区经济实力的提升、功能的多元和与周边区域协调性的加强,园区内部的生态环境建设也愈发受到重视。
产业园区通过增加园区生态绿地数量、提升绿地环境质量、完善生态景观的合理布局等方式建设园区生态环境,此外还基于结合园区和周边区域协调发展,从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环境,产业园区呈现打造优质园区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高质量的景观配置、绿色友好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一个城市是否宜居的重要评判标准,且景观体系是激发社交主动性和产业园活力的关键 。通过生态绿地、开放广场、地景公园、屋顶花园、生态走廊等设计,搭建生态化、近人尺度的园区公共空间。同时园区整体生态环境可以作为城市生态修复手段融入至城市中,注重地方特色的生态环境打造,注重城市环境的协调和平衡。
三、舟山普陀区城西产业园区概念方案设计
项目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城西地块,地块北侧紧邻海天大道,南侧贴合岭陀山。目前场地主要以农业使用为主。场地用以产业园区建设约274亩,其中一期约70亩,二期约50亩,三期约154亩。园区以服务中小企业为目的,引入先进装备制造业、芯片、新材料、仓储和物流等新型无污染产业,兼容公寓、公共服务等功能,园区规划呈现“产、城、人”融通发展的理念,以此提出一些设计思路。
3.1功能平面设计
园区主要以产业、商业及办公功能为主。在进行产业园区一期建设时,园区四层以下布置商业、研发创意、企业形象展示等功能平面,方便服务运营商入驻,营造出园区活力氛围;酒店和办公沿规划一路布置;产业功能集中布置于场地南侧,居住功能布置于商业和产业之间,满足服务和工作的需求。产业功能平面通过核心筒的临边布置,使得处于核心筒之间的平面可以灵活划分,因此园区可以实行小微企业-划分单间、中微企业-半层出租、中型企业 - 整层出租等平面使用策略,满足不同企业对的平面使用要求。
3.2产业空间布局
整体空间布局依据平面功能分区,将建筑贴合场地边界布置,又由于一期建设场地呈现北宽南窄的“喇叭形”特点,因此在场地北侧形成建筑围合出来的开敞空间,并将此空间作为承载园区生态功能的空间。另外,通过置入标志企业展示共享平台及研发创意空间等园区共享空间节点配合园区共享走廊,一方面实现引入商业、休闲等功能的同时也能展示园区企业形象;另一方面也使之成为产业空间与商业空间、休闲空间、生态空间等的过渡空间,让园区内大部分建筑实现满足自身独立使用需求的同时又可以通过共享空间节点及走廊到达另一栋建筑,从而使企业的共享共通,进而提高园区创新能力(图1)。
3.3生态环境营造
主体建筑设计方案完成之后,依据建筑所围合出来的空间,打造园区生态湿地空间,大面积围合空间也给生态湿地的设计提供了可能。生态湿地空间的置入一方面提升整个园区的环境品质;另一方面配合首层的开放商业、休闲等空间,给人们提供了极好的园区空间体验(图2)。基于生态湿地空间的置入的基础,配合生态湿地,建设慢行步道系统,促进人们与生态湿地空间的动态交流。慢行步道系统主要以步行为主,与生态湿地形成多种互动关系——并行、跨越、交错、置入等,同时慢行步道系统与企业展示平台、共享走廊结合,与园区中形成完整的串联空间,进一步打通生态空间与商业、产业及居住空间的联系。
图 1 产业空间布局(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 2 生态湿地空间(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产业园区发展除自身产业类型、产业模式、驱动力等转变外,从宏观角度来看,更多的是向城市化背景下的“产城人融合”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舟山普陀区城西产业园区概念方案设计,顺应这一发展思路,以期为“产城人融合”发展模式下产业园区的建设提供有益的探索。(作者:陈翔 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