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温州空港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上节提到的
基于人口特征的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困境,给出对应优化策略。一直以来,常规的公共配套设施服务人口测算以居住用地内人口为主,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区。考虑到位于远离中心区的城市产业新区往往常住了大量产业人口,因此,本次研究在测算城市新区内公共配套设施的服务人口时,将居住人口与产业人口相加,才能得到准确的产业园区人口数据,即,产业园区总人口 = 常住居住人口 + 常住产业人口。
由于居住楼盘均未开发及暂时无人居住,预计空港新区内常住居住人口为 3.05 万人,而通过大数据平台获取的人口数据实际就是指常住产业人口。因此,产业园区总人口应为常住居住人口 + 常住产业人口 =3.05+4.12=7.17 万人。由于产业园区内人口密度普遍低于市中心,建议将园区内公共设施的服务范围适当放大,以提高设施的利用率。根据公配第十稿内容,将街道级设施服务半径由 1 公里调整为 5 公里,社区级设施服务半径由 0.5 公里调整为 1.5 公里。结合外来务工人员对文体、医疗设施的强烈需求,重点对设施的数量和规模提出如下规划优化策略。
一、补充“产业人口”的测算数据以校正需求规模
1. 文体设施——增加多层级文体类设施供给
考虑到产业园区外来务工人员除了工作之外,普遍缺少文体娱乐生活。本次规划重点依托街道级文体设施(综合体育活动中心、综合文化站)、社区级文体设施(室外活动场地、基层社区文化活动室)等,充分融入文化宣传、图书阅览、室外健身、露天演出等服务功能,提高务工人员文化素质,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根据《温州市城市社区暨规划管理单元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规定(试行)》(第 10 稿)要求,每 3-8 万人需设置一处街道级设施,每 1-1.5 万人需设置一处社区级设施。因此,本次研究在原有规划基础上,建议新增 1 处街道级综合文化站(建筑面积 3000-6000 平方米)、1 处综合体育活动中心(场地面积≥ 3000 平方米)、4 处基层社区文化活动室(建筑面积 400-1000 平方米)、7 处室外活动场地(用地面积≥ 1000 平方米)。其中,新增配套设施主要结合未建地块相应落实,室外活动场地可结合沿河公共绿化带设置,此举将进一步提高园区公共绿地系统的使用效率。
2. 医疗设施——增加小型医疗卫生设施供给
空港新区范围内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对大型医疗设施的需求不高,生病时通常选择自己买药或去个体诊所就诊等方式。同时,受疫情影响,人们对口罩、体温计等医疗用品的需求暴增。设立小型药店,可提供医疗用品的日常购买渠道,将极大弥补防疫方面的缺口。因此,建议多设置小型社区卫生服务站,功能上以购买药物、日常门诊为主,符合打工人群自我医疗的就诊倾向。
根据《温州市城市社区暨规划管理单元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规定(试行)》(第 10 稿)要求,本次研究在原有规划基础上,建议新增 5 处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筑面积 120-220 平方米,可结合小型药店一并设置),以满足人们对日常小型医疗设施使用需求。
社区商业中心功能细分标准表

二、提供“针对性”的设施类型以满足个性化诉求
1. 商业设施——补充多种商业设施及业态
结合产业园区人口中低端的消费特征,对大型商业设施的需求不高。同时,受每年招工热潮的影响,春季外来务工人口暴增,如何提供临时住宿成为一个大问题。因此,笔者建议增加小型商业设施、快捷酒店等住宿设施的数量,为外来务工人员在求职的生活中提供便利。同时,考虑到目前空港新区内商业配套以日常生活基础性功能为主,缺乏如棋牌室、酒吧、面包店等特色功能。因此,参考天津产业园区配套设施规划,笔者建议在社区商业中心、社区商业网点网点里增设如下功能,补充多种商业业态类型。
根据《温州市城市社区暨规划管理单元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规定(试行)》(第 10 稿)要求,在本次研究中补充多样的商业业态类型,笔者建议新增配置 1 个社区商业中心(建筑面积 10000-30000 平方米)、1 处宾馆(建筑面积≥ 10000 平方米)、2 个快捷酒店(建筑面积≥ 2000 平方米)、3 个菜市场(建筑面积≥ 2000 平方米)、3 个社区商业网点(建筑面积≥ 800 平方米)。其中,社区商业中心、社区商业网点的具体业态类型可结合本次研究结论,建议在下一步招商中进行明确。
2. 教育设施——补充培训学校和子女幼托
空港新区内人口以青壮年外来务工人员为主,对基础的中小学教育需求较少。因此,针对打工人群对职业技能培训的特殊需求,建议增加设置街道社区学校,结合企业用工,为务工人员就业、转岗提供帮助。同时,考虑到打工人群居住分散、工作时间长、家有小学生的特点,其子女在父母工作时缺乏照看。因此,笔者建议设置社区幸福学堂、养育托管点,提供上下学接送、作业辅导、特色课程等服务,营造子女无忧的产业园区就业环境。
通过计算,空港新区范围内现行幼儿园、小学、中学规模已满足片区人口需求,笔者建议结合社区文化活动室增设2 处街道社区学校、1 处社区幸福学堂、2 个养育托管点。
三、打造“便捷、可达”的交通、市政体系以优化空间布局
1. 交通设施——完善公交站点选址布局
空港新区现行规划公交站点分布较为零散,与务工人员的日常通勤习惯不匹配。因此,笔者建议在园区人口密集区增设公交站点,以形成较为整体的公交网络。考虑到务工人群每日考勤需求,对站点进行信息智能化设计,为人们提供发车时间、天气状况等实用性功能。从安全角度出发,建议设计站点照明设施,为上夜班的工人提供照明服务。笔者建议以 300-500 米服务半径为标准,在产业园区内两条主干道上新增 8 个公交站点,提高各公共配套设施间的可达性。在规划公交站点落地后,调整园区公交环线的运行时间、线路等,提升园区整体活力。
2. 市政设施——完善公共厕所选址布局根据产业园区内人口分布情况,部分人口集聚区没有被公共厕所服务半径覆盖,笔者建议在服务范围空白区新增公共厕所。同时,提高园区内公共厕所卫生环境,完善公厕导向系统,打造人性化的如厕环境,提升农业园区公用设施精细化管理水平。
笔者建议以 300-500 米服务半径为标准,主要在几处大企业附近公共绿地内新增 4 处公共厕所,且能与体育设施相邻布置。(作者:吴港 冯奔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