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丽中国的建设中, 美丽乡村建设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根据生态文明建设全新理念对农村进行综合性的变革, 在小康社会的建设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措施。美丽乡村建设包含很多方面, 如建设、规划等。以解析美丽乡村建设内涵为基础, 并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背景, 讲述乡村景观规划的方法和原则, 支持美丽乡村建设。
1 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
美丽乡村概念源于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美丽乡村建设指在规划乡村景观期间, 将规划区域内的特色景观、自然风貌、蕴藏文化氛围和乡村气息的风貌景观结合在一起, 并提炼出以原有景观为基础的文化元素, 设计出既保护原有景观, 也能充分体现自然人文景观的乡村特色[1]。总而言之,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具有以下特点, 如特色模式鲜明、文化传承良好、村落风貌优美、人口聚集适度、环境优美、公共设施服务及基础设施完善等[3]。
2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的规划原则
2.1 保护乡村原有生态环镜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基础, 可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所需的能源、食物等资源。因为人类过去对陡坡地过度、粗放的开荒、填湖造田、乱砍乱伐等行为, 不但使乡村资源和环境被破坏, 也降低生物的多样性, 很多植被都被灭绝, 恶化了乡村生态环境, 也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所以, 保护、尊重生态环境是乡村景观规划必须遵循的原则, 通过应用科学、先进的设计及施工技术, 融合人类社会和生态景观, 保持乡村的自然资源进入开采、经营、开发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为人们建设一个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
2.2 保留地域文化特色
民俗风情、历史传统不但是乡村的地域文化, 也是农民的精神财富。乡村地区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 也保留着特色的农耕文化, 而且每个农村吸引外地游客的重要原因就是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历史传统。所以, 在对规划乡村景观前, 应以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尽量保留特色文化、坚持保护地区文化、充分发挥地域特色为原则。
2.3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乡村经济发展因技术、文化、经济、人口等原因落后。乡村居民通过陡坡开地、围湖造田、乱砍滥发树木等措施获得短期效益来改变贫困状态。虽然人们通过短期效益临时改变了现状, 但当地的环境、资源被破坏、浪费, 已经影响长远的发展。因此, 在乡村景观规划中应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不可为一时利益而破坏生态环境, 有原则地规范人们的行为, 从而可持续开发并利用乡村的自然资源。
3 针对于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面临问题的分析
3.1 存在城乡地域分布不均匀的问题
首先, 城乡地域分布不均匀是乡村规划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加之乡村和城市地域在经济、文化上都存在很大距离, 阻碍着地区统筹区域发展。地域空间结构不规范是很多省市存在的问题, 其中城乡地域分布不平衡是最明显问题, 在相同地区中, 有的地区经济发展很好, 但也有的地区经济发展非常不好。此外, 高速公路、基础设施等产业在各个省市之间的发展也存在不同, 因乡镇结构松散, 缺少关联, 制约着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背景的乡村景观规划。
3.2 存在城乡二次结构日益明显的问题
有关数据指出[3], 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目前已超过40%, 随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使得城镇人居环境不断提高, 同时综合承载力也在持续完善, 继而导致每个省市地区的生产总值同样增加。对GDP生产率分析可知, 我国城乡二次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受逐渐明显的城乡二次结构的不利影响, 其正常进程已被阻碍。
3.3 存在景观规划平均规模受到限制的问题
从我国某些省市空间结构的分析来看, 已经出现2种城乡体系, 一是, 通过以城市为中心, 来带动整个区域性的发展, 二是以小城镇为依托来构建大中小城市一起向前发展。尽管此发展走向是良性的, 但城镇平均规模受到限制, 而且只从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2个角度分析, 整体经济文化交流的辐射力还是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 以上各种负面因素都影响着美丽乡村的景观规划计划。
4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建议
4.1 一定要传承和尊重当地传统乡村肌理
乡村是农民生活的重要地方,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背景的乡村景观规划, 影响着我国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 所以, 一定要保护乡村肌理, 为人们的建造美好的生活环境。首先, 有关规划人员要从原始的村落形态入手, 不断深入了解空间肌理、节点元素、景观素材等对景观塑造具有关键作用的因素, 可促进构建美好乡村。其次, 在景观规划的期间, 重视传统文化的发掘、保护和传承, 挖掘乡村传统文化资源, 再现乡村传统艺术[2]。最后, 在规划道路时, 要结合现代风格及乡村风格, 体现其优势。
4.2 合理设计和构造良好的乡村生活空间
在对乡村建设规划时, 可将居住区紧密结合在一起, 为居民生活协作提供方便, 同时维持原有街道优势及特点。因此, 需要规划和设计人员通过亲自实践来进行规划和设计道路, 为居民建设通达性好且尺度合适的乡村空间。通常, 有关专业人员建议在半径为600m内建设锻炼身体、医务室、公共服务设施等, 保障居民通过10min的步行就可到达想去位置;合理布局乡村劳作场地, 优化交通路线, 加强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另外, 基于绿色乡村背景特点, 村民多喜四季变化, 有花果, 因此, 在植物选择上多采用季相变化树种, 值得注意的是充分了解地方习俗, 避免忌讳树种, 从而形成温馨的乡村生活空间。
4.3 采取措施充分的体现出乡村地域特色
地域风情、历史传统、民俗文化是乡村地域的主要特色, 所以, 在实际的景观规划中, 既要重视规划先进性, 也要体现乡村地域特色, 让居民感受美好和家的温暖。在景观设计上, 可将风俗故事、木材、植物花草相结合, 设计出体现乡土气息的景观。此外, 也应加强人民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二者的融合度, 提高居住人民的舒适度,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加强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特殊性, 深层次挖掘乡村景观的独特魅力, 乡村建设可以将传统农业与经济林作为经济来源, 尝试在开阔平地基础之上, 将各类农作物交叉种植, 形成五彩斑斓的斑块, 设置田间小路有规律性的穿插于斑块之间[3], 形成斑块———基质———廊道格局, 既方便施肥, 维护生态环境, 又美化整体景观。
4.4 乡村建设应当有针对性的将商民分离
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在社会快速发展下不断加速, 当地的经济随着乡镇企业发展而不断进步, 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力量。虽然乡镇企业推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但是也造成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部分企业因为不合理的布局和景观规划, 导致空气污染和夏季热岛效应日益频发, 所以, 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中, 应将商民有针对性地分离, 而在规划设计工业区时, 要有害气体、热量等排放进行重点细致的规划, 同时厂区附近的绿化植被尽量稀少。
5 结语
通过上述问题分析可知, 乡村景观规划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所以, 遵循生态环境保护、体现当地文化特色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必须要坚持的原则, 然后通过合理构造和建设乡村生活空间、对当地传统的乡村肌理进行传承、展现乡村地域特色, 将商民进行针对性地分离等方法来推动我国美丽的乡村建设。(作者:崔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