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的过程。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面临一系列的结构性问题,包括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和增长动力结构、供给结构和消费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等问题,其中供给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日益凸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常态下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宏观思路上,供给侧改革结构调整思路包括所谓“加减乘除”4种基本做法:其中,“减法”是指用壮士断腕的毅力,下决心砍掉技术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的过剩产能(包括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以及完善破产制度),如钢铁、水泥、纺织、小化工等:“加法”是指大力发展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和其他新兴产业和业态,努力培育接替性新的产业增长点:“乘法”是指依靠先进技术,如IT、互联网技术和生物技术等,确保产业技术不断得到有效的进步和提高,以全面提升各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除法”是指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加大清洁生产和“三废”排放治理投入力度,实现绿色、循环、低碳生产。
在操作层面上,针对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三去一降一补”5大任务,有针对性地提出可以操作的解决措施。其中去产能、去库存,指淘汰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方法是减产和破产,同时需要制度创新;去杠杆指防止金融风险,经济借贷率太高,在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时,需适当降低借贷水平,平衡点在于企业利润率高于贷款利息率,以及还款总量大于利息总量,否则就会出现违约行为,最终导致坏账以致金融危机;降成本指供给学派的减税政策和减少审批,为有效供给提供适宜的发展环境;补短板指培育新的有效供给,新的增长点,创新新的需求。
供给侧改革的另一重要方面是要加快发展新经济,二者存在高度的一致性,供给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的制度性矛盾而推进的改革。供给侧改革也包括培育创新型主体、形成新动力、发展新产业、培育新要素四个方面的内容。发展新经济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目的,推进供给侧改革可直接促进新经济的发展。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分享经济发展,建设共享平台,做大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动力强劲的新引擎。作为与传统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态,新经济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新主体,具体表现为创新型企业、创客、电商、微商等;二是新动力,包括适应新经济需要的新规则(法律、法规、标准等)、新理念(共享、普惠等)和新治理等;三是新产业,包括信息产业、智能制造业、文化创意产业、创意农业等新兴产业和新产品,以及众创、众包、众筹等新业态;四是新要素,包括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以及C2B、O2O等新模式。
为了更好更快发展新经济,必须重点推进如下几个方面的供给侧改革。
首先,加快推进企业改革,培育创新型主体。一方面,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有骨干企业。另一方面,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按照权利、机会、规则平等原则,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其次,建立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培育新动力。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解决创新的后顾之忧。推进产权保护法制化,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权益。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有利于激励创新的知识产权归属制度。另一方面,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建立健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划定政府与市场、社会的权责边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企业经营的干预;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提供便捷便利服务;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减轻企业负担。
最后,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培育新要素,发展新产业。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清除市场壁垒,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有序流动、平等交换。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统筹人力资源市场,实行平等就业制度;加强各类技术交易平台建设,健全技术市场交易规则;完善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进一步放宽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的市场准入限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运营;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