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健康产业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支撑, 也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健康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成长性高。四川农村可借实施国家战略契机, 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发展不同类型健康产业。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全域联动、品质为先”原则, 采取单品类全产业链、多品类综合体、多产融合一体化三种模式, 通过系统规划、政策牵引、融合创新、完善支撑等措施科学发展健康产业, 助力乡村产业兴旺, 推进健康四川建设。
1 原则
1.1 政府主导
利用政府机构改革契机, 在各级农业农村工作主管部门中明确农村健康工作职能。强化顶层设计, 强化制度供给, 强化公共服务, 强化监督管理, 系统谋划、整体推进, 综合运用市场准入、财政支持、土地供给、税收优惠、投融资等多种政策扶持乡村健康产业发展, 形成整体联动、资源整合、社会共同参与的乡村健康产业发展格局。
1.2 农民主体
农村健康产业发展要坚持农民主体、农民立场, 要依靠农民、为了农民。完善以农民为主体的政策实施机制, 发挥好农民合作社、供销合作社等组织的作用, 让农民成为相关政策制定、实施、监管各环节的参与者和受益人。建立“以农民为主体, 多方参与”的市场合作机制, 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农民成为乡村健康产业发展最广泛的参与者。
1.3 全域联动
统筹全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因素, 形成全要素、全行业、全社会、全过程、全方位系统推进乡村健康产业发展的局面。从城乡互动理念出发, 支持城市资源向周边乡村流动, 带动乡村健康产业发展。从产业整合角度, 推动乡村健康产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加工制造业等融合发展。从区域联动角度切实加大区域合作力度, 带动区域乡村健康产业连片发展。从整体营销推广角度, 打造四川健康品牌, 助力乡村健康产业发展。
1.4 品质为先
生命至上、健康为本。惟有坚守品质, 才能确保健康产业良性发展。贯彻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 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制, 建立健康产业行业标准、品质认证制度与信用机制, 通过优胜劣汰的市场倒逼, 促进企业诚信经营, 打造让公众放心的良心产业[8], 提升四川健康产业品质与品牌。
2 发展健康产业的路径
2.1 因地制宜, 系统规划
一是规划引领做好顶层设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与城乡发展、产业发展规划充分衔接, 遵行原生态原则、适度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结合乡村资源、区位条件、文化特色等, 科学布局乡村产业, 打造完整的区域健康产业链。
二是分类指导一村一策。针对川西林盘、藏区新居、彝家新寨、巴山新居、乌蒙新村等不同区域地形地貌、自然环境、经济水平、文化背景, 做好分类指导, 能发展健康产业的乡村就发展健康产业, 适合发展哪种类型健康产业的乡村就选择相应健康产业类型, 不搞整齐划一、千村一面。
三是科学整合乡村特色健康资源。将乡村的文化价值、休闲价值和生态价值系统整合, 能连片开发的区域, 可适当打破行政区划限制, 以联合建设田园综合体、产业集聚区、产业融合发展区等形式, 促进乡村之间的合作与共赢。
2.2 因势利导, 政策牵引
一是完善农村健康产业发展政策法规体系。贯彻实施国家战略和国家相关政策, 结合四川实际, 研究制定综合性的政策, 推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在市场准入、土地资源、金融信贷、税收优惠、人才科技等方面形成配套政策体系, 保障农村健康产业健康发展。
二是构建农村健康产业多元投入机制。统筹各级各类政府专项资金, 采用专项补助、融资贴息、以奖代补、保险补偿、股权投资、定向财力转移支付等方式, 支持乡村健康产业项目建设。创新适合健康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增加涉农金融产品供给种类, 对涉农金融产品实行优惠定价。设立乡村健康产业创投引导基金, 吸引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乡村健康产业项目建设。设立四川乡村健康消费综合保险, 引导和保障健康消费可持续增长。
三是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力度。全面推进农村资产资源“三权分置”, 特别是盘活农村空闲农房与土地资源, 探索推动农村空闲农房资本化, 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创新城乡人口流动居住机制, 鼓励支持能人回乡, 鼓励城镇居民下乡创业、休闲养老。
四是成立四川农村健康产业发展促进组织。在行业标准制定、监督评估、信息咨询、项目指导、资金募集、市场宣传、培训辅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9]。
2.3 因“+”制胜, 融合创新
一是“+智库”。建立“四川乡村振兴与健康产业发展”四川专家咨询系统。组建由健康产业策划专家、研究机构和相关企业组成的智库, 尝试建立一人一村或多人一村的联系机制, 为乡村发展健康产业提供智力支撑。
二是“+平台”。搭建四川农村健康产业发展综合服务平台。汇聚乡村健康产业经营方、政府相关管理机构、媒体传播方、社会力量等各方资源, 促进全方位市场推广与交流合作[9]。
三是“+科技”。支持和鼓励各类科技人员到乡村创业, 支持龙头企业或健康产业园区建立完善科研平台, 支持成立区域农村健康产业技术研发机构, 促进特色健康产品的创意与研发、新模式新业态的研究与推广, 以科技带动乡村健康产业发展。
四是“+元素”。实施“健康+”行动, 推动与食品、旅游、文化、体育等融合发展。实施“农户+”行动, 通过“农户+企业”“农户+协会”“农户+企业+协会+政府”等形式推动形成与各类主体共同开发健康资源发展健康产业的格局。
2.4 因需配套, 完善支撑
一是系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实施园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家园变花园、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五变”行动, 提升四川农村发展乡村旅游、养生养老、森林康养、运动健康等健康产业的基础条件。
二是完善乡村医疗、养老、教育、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乡村体育馆、图书馆、文化活动室、医疗卫生站等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医疗养老体系, 加强信息网络建设, 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 提升乡村健康产业发展配套能力。
三是多措并举解决发展人才问题。建立农业职业教育体系, 开办各类农民培训班, 提高农民科技水平, 培养农民市场意识。健全农村“双创”促进机制, 营造乡村“双创”氛围, 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鼓励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退休专业技术人员、退休公务员、退休企业家、涉农职业经理人经纪人、能工巧匠到农村发展健康产业。(作者:刘方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