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走进中机院 > 中机院观点 > 中机院观点

乡村振兴战略下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四大方向

来源:中机院  时间:2019-08-20  点击:1614
以乡村振兴为目标, 以满足现实需求为动力, 中机院提出了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四个方向:深化市场化改革、实现乡村发展范式与农村金融范式的匹配、设计激励相容的动力机制、运用金融科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农村金融是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经历了市场化起步、市场体系构建、现代金融制度探索和市场化改革深化四个阶段。整体的改革遵循了市场化改革的思路, 方式上经历了制度变迁到制度与技术创新协同演进的过程。尽管四十年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伴随着人口城镇化和资本工商业化的乡村衰退, 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难以再为乡村振兴融资发挥主渠道作用和满足财富管理与风险管理等新兴金融需求。因此, 以乡村振兴为目标, 以满足现实需求为动力, 中机院提出了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四个方向:深化市场化改革、实现乡村发展范式与农村金融范式的匹配、设计激励相容的动力机制、运用金融科技。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方向
 
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金融的良性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对新时代“三农”工作做出的重要决策部署。2018年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2018—2022年) 》中提出:“通过完善金融支农组织体系、强化金融服务产品和方式创新、完善金融支农激励政策,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强化乡村振兴投入的普惠金融保障,满足乡村振兴巨额资金需求与多样化金融需求”。
 
从建国初期,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对农村金融制度改革高度重视,政府为农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杜晓山、谢家智和冉光和、何广文、王芳、陆磊和丁俊峰等众多国内学者对农村金融制度变迁过程中的成就、经验和演进逻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1,一个共同性的结论是,作为一种强制性制度变迁[2],我国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滞后于农村经济改革,难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金融需求[3]。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的、系统的乡村振兴行动计划,目的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提供了巨大的资金需求和金融服务需求。如何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更好地提供农村金融服务,满足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通过对改革开放后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历程的梳理和评价,探寻改革的逻辑,识别乡村振兴的现实金融需求,最后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下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方向。
 
农村金融要服务乡村振兴,必须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把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
 
(一) 市场化是农村金融改革的总体方向
不管是西方经济学的农村金融市场理论还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都强调农村金融改革的市场化的总体方向和基本逻辑。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市场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市场分割,二是政府干预[23] (P.76-93) ,中国也不例外。乡村振兴需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农村金融承担着为乡村振兴投融资和提供金融服务的功能,市场化改革的重点有三个:一是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金融科技,构建更加一体化、整合的农村金融市场;二是减少行政干预,改革农村信用社省联社管理模式,建设现代农村金融治理机制;三是结合农村产权改革,创新农村信贷的担保抵押方式。

(二) 乡村发展范式与农村金融范式匹配是农村金融改革的基本原则
主要发达国家对于如何解决农业农村问题经历了从“农业增长范式”向“农村发展范式”的转变[24] (P.1-2) ,中国也经历了这两个范式。主要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发展也经历了从“旧农村金融范式” (补贴的直接信贷) 向“新农村金融范式” (农村金融市场) 的转变[25] (P.13-19) 。一个规律性结论是农村金融范式须与乡村发展范式相匹配。我们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下我国乡村发展将经历第二次范式转变,“农村发展-村镇发展”。由于农村发展对金融发展具有“需求引领”作用,乡村振兴战略必将会要求和诱导一个新型农村金融范式,我们认为这个新的农村金融范式就是整合的农村金融市场范式,农村金融市场必须实现从“分割的金融市场”向“整合的金融市场”转变,整合的农村金融市场范式就是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金融改革的目标。

(三) 激励相容的机制是农村金融改革的内生动力
近年来,国务院相关部委确定了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县300多个和地级市以上的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验区多个,还有包含农金改项目的农村改革试验区58个。既有中央政府的改革推力,也有乡村发展提出的金融需求的拉力,按理说农村金融改革应该顺利推进。尽管近期的改革试点取得了一些进展[31],但总体而言,试点区如丽水和成都的改革成效不够显著15,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还存在“被动改革、选择性改革”的现象,甚至有不愿改、不敢改的问题,原因是改革动力不足16。根据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一项新的制度安排只有在创新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时才会被做出。因此,农村金改的根本动力是农村金融机构的利益驱动力。当前实施地方农村金融改革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改革总成本大于改革总收益;二是虽然改革总收益大于总成本,但改革的成本分担不对称,改革者的成本分担过高。由于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金融改革是服务于国家的重大和优先战略,制度改革的收益具有外溢性,而金融产品创新具有研发成本高、风险高的特点,从而政府通过财税政策进行成本分担具有合理性。可由中央政府分担部分成本[26],从而使得地方政府和地方金融机构的改革收益大于改革成本,以提高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的金融改革内生动力。

(四) 金融科技是农村金融改革的持续推力
金融科技是指广泛应用于金融业信息技术领域的先进技术和成果。可以改变传统金融信息的来源、风险定价模型、投资决策过程和信用中介角色等。广大农村区域由于通讯基础设施差、人口密度低、金融信息收集成本高、金融市场分割严重,更需要金融科技从制度、产品和商业模式三个层面推进农村改革创新。一是利用金融科技重构农村金融制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搭建互联网金融平台整合农村金融市场,降低农村金融交易成本,改变农村金融市场分割的问题,如成都市的“农贷通”平台; (2) 建立农村信用信息系统,在涉农领域使用信用信息和信用产品,通过信用评级、培育农村征信市场、完善相关机制,增强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二是利用金融科技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主要有两个方面: (1) 基于信息数据开发的信贷产品创新,方便农民自助贷款,为农业生产者快速提供金融服务; (2) 以农村移动支付、助农取款终端和农村金融服务站为代表的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三是利用金融科技改造农村金融的商业模式。业务范围和模式转型:实行农村金融机构线上+线下交易,将机构主导型服务模式转化为平台主导型营销模式;以互联网交易平台和产业链服务为基础,打造生态圈、产业链金融,资金引流到以核心企业为基础的产业链上下游;业务拓展方式转型:农村金融机构业务进行拓展,实行合作与联合,与互联网金融企业 (线上+线下) 、金融科技企业等联合开展金融业务,促使金融业务转型。(作者:蒋远胜 徐光顺)

 
 
上一篇: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对农村金融的现实需求
下一篇:南宁市健康产业项目组合研究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