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目标, 而其中又以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 只有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才能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实现产业振兴必须要解决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实现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 加强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培育和壮大新产业新业态, 推动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 一定是离不开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的, 长期以来国家一直把“三农问题”当作党和国家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 到2018年已经连续15年发布了跟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有关的中央一号文件,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2018—2022) 》中再次强调了产业的发展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下面本文主要围绕在产业振兴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展开讨论。
1 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回顾
改革开放初期, 国家主要以增加农产品的产量作为主要目标, 由于这一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滞后, 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供给不足的问题, 所以国家实行的是“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 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总量, 农业生产在1980—1984年获得超常规增长, 粮食产量年均增幅达6.2%, 是建国以来粮食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时期。[1]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首先在农村发展起来, 20世纪末的前十年是农村产业加速发展的一个时期, 农产品发展不再主要受总量不足的制约, 国家及消费者开始关注农产品的生产质量问题,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 我国实行了“贸工农”“产供销”的三产协调发展模式, 扩大了农产品的交易范围, 提升了其市场竞争力。 进入21世纪以来, 尤其是十八大以来, 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农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得到改善, 新兴产业得到了很大发展, 农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
2 制约农村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及原因
2.1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足
产业融合发展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素的制约, 产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土地要素、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的支持, 但是由于受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机制的影响, 要素总是会流向利益报酬率高的地方, 与城市相比, 农村的吸引力不足, 要素市场的建设比较缓慢。以土地为例, 既起着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也起着社会保障的功能, 长期以来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实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增加了农村收入, 但是在现阶段, 要想发挥出土地更大的资源效用, 增加农民的收入, 就需要适当的改变之前的土地生产模式, 但是由于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如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定义模糊, 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 但是法律并没有对“农民集体”的法律地位做出规定, 导致农民的集体意识淡薄, 对村集体的行为也缺乏监督, 造成了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虚位。此外, 农民对土地的处置收益权模糊, 不愿意将土地流转出去。
2.2 市场政府协调管理不到位
国家一直以来都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给与高度重视, 在很多方面都给与其宏观调控, 例如国家实行价格保护和收储制度在保护农民权益方面有一定积极性作用, 但是它也导致农业资源的不合理配置, 前几年我们国家的粮食产量、库存量、进口量全都增长的现象跟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是直接相关的。
另外, 由于市场经济本身带有的自发性、盲目性的弊端, 再加上市场管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的不完善, 使得生产者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损害消费者的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 使得农村的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下降。
2.3 新兴特色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农村产业的发展也出现了很多新业态, 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电子商务农业等都快速发展起来, 新兴产业的发展对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但是农村新兴产业的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一方面, 国家政策扶持不到位, 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 产业发展的科技人才动力不足等都制约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但是国家对农村产业发展的财政投入是有限的, 经营主体能够融资的渠道也有限负担较重, 使得很多经营者因资金问题而退步不前;另一方面, 产业发展大多都要依靠科学技术, 但是农村地区的人才不足, 在农村进行建设的主体大多文化水平偏低, 与市场需求脱轨严重, 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缺乏。
2.4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 独立的小农户与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比较高的企业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小农户在技术、资金、信息来源等很多方面本就处于劣势地位, 要想在市场经济竞争的机制下获得更多利润, 就必须加强自身竞争力。小农户自身的力量是有限的, 国家、当地政府及村集体应给农民创造更好的生产环境, 但是从整体来看能为农户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农药器具使用及融资的社会组织少之又少。
3 促进产业振兴发展的具体路径
3.1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就是指以农业为基本依托, 以新型经营主体为引领, 以利益连结机制为纽带, 通过产业联动、要素集结、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 最终实现农民增收。[2]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 只有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一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而增加农民收入最主要的途径就是促进产业的发展;产业发展离不开各种生产要素的支持, 只有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增大利润空间才能促进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流入农村, 增强产业振兴的发展活力。
3.2 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市场导向, 充分发挥竞争、供求、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 根据市场需求及时的去调整生产结构, 新时代农业的发展必须始终贯彻新发展理念, 坚持质量兴农的战略, 改变过去以价低资源消耗为竞争优势的发展方式;分地区打造本地区的独特优势品牌。政府应该给与更加科学的宏观调控, 来保证产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政府应提供更多的经济服务, 从财政税收政策上给予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发展以支持, 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 产品的检测、营销服务, 同时减少过度的行政干预行为, 简化管理的程序, 加强行政的体制机制改革, 完善管理的体系, 实现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协调发展。
3.3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适应了消费需求的变化, 应继续拓展农业的经济、生态、文化、社会功能等的有机统一, 不同功能构成了一个有序的系统, 能够相互促进。近些年来采摘观光一体的旅游业受到了市场的欢迎, 一方面观光者通过劳动既能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又能把自己采摘的农产品带走, 给农民带来了额外的收入。要想实现产业的持续发展, 必须不断推广“互联网+农业”、循环式农业、乡村旅游农业的发展。
3.4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是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浙江省等先进地区的发展中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大大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以浙江省为例既有能够为农民农技推广、测土施肥等给与农民以专业指导的生产服务部;也有供销服务部帮助农民进行产品营销和推广新技术和用肥知识使其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农民培训部主要依据农民的生产经营方向如经营农家乐、民宿等的经营主体给与专业指导, 为农民的生产发展提供了全面的支持, 其他地区也应该借鉴其发展模式, 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好地社会环境。
总之, 农村的产业振兴发展不仅关乎乡村振兴, 也关乎国家现代化体系的构建, 事关“两个一百年”的发展目标, 也是解决社会主义主要矛盾供给与需求失衡的一个重要途径, 必须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作者:张丽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