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 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助推力。少数民族文化振兴, 要做到形神兼备, 致力于保护传承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要重塑现代性, 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创造的转化;要将少数民族文化自觉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融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是党的重大决策部署, 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乡村振兴, 描绘战略蓝图, 抓好顶层设计,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2018—2022年) 》, 强化规划引领。毋庸置疑, 文化建设、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题中之义, 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推动力。乡村振兴, 文化先行。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少数民族文化振兴需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形神兼备, 致力于保护传承民族文化遗产;二是重塑现代性, 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创造的转化;三是少数民族文化自觉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融合。
1 形神兼具——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文明史, 积淀五千年的文化自信。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 最终传承下来的是文化精髓, 我们称之为民族的“根”与“魂”。而文化遗产则是延续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 是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途径, 是民族历史发展的最好见证。
物质文化遗产, 诸如古镇古村、历史遗存、重要史迹等以实物、有形的形式保存下来, 蕴含着丰厚的文化气息, 彰显着多彩的文化特色, 散发着无限的文化魅力。非文化物质遗产则蕴含了更多的文化理念、民族精神与民族情感。它是一种活态文化, 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以无形的形式长期保存下来, 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只有将物质文化遗产之“形”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神”相融合, 将静态的物质形态与动态的文化内核相贯通, 真正做到形神兼备、动静相接, 不断营建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 才能保持和彰显民族、区域的文化特色。
近年来, 我国文化遗产申请与保护工作呈现出新气象、新风貌, 日渐活跃起来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法律的形式加强文化遗产区域性的整体保护。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特别强调民族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对于加强民族团结、民族繁荣、延续中华文脉、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进入新时代, 我们应更加关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将其作为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工作内容。只有先“固旧”, 充分挖掘、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 才能创新, 才能为发展振兴注入新的更大的内生动力。
2 重塑现代性——创造性转化少数民族文化
赋予少数民族文化时代内涵, 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少数民族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方式。现代化进程给少数民族文化带来了挑战与机遇。无论是应对挑战, 还是抓住机遇, 都需要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内在的、自发的、自觉的再创造。简而言之, 要想振兴少数民族文化, 使其得到真正的传承与发展, 延续其生命力, 提升文化自信, 就必须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现代性重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强调,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属于上层建筑范畴, 由经济基础决定。要为文化找到真正的、强有力的支撑点, 就是将文化与经济相结合, 为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提供条件。而文化之所以能够与经济相结合, 就在于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和多重价值。事实上, 文化是一种持续的内源性发展的推动力, 文化振兴能够有效的统筹推进乡村的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建设。尤其是少数民族优秀特色文化, 它们具有独特性、差异性、特殊性, 在与城市文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 这些特色更容易引起社会的关注, 激发人们的兴趣, 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诸多商机。
促进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 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点。进入新时代,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是指人们追求质量更高的生活, 人们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求的层次大大提升, 消费理念也随之发生变化, 商机即在此。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开发旅游业, 运用民族的优秀特色文化资源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将少数民族自然风景融入当地特色文化, 打造特色旅游明信片。二是在“用”上下功夫, 在开发旅游业的基础上, 推动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 促进文化产业化、创新化发展。只有文化资源转化成资本, 文化资源与资本形成良性互动时, 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而民族文化也只有转化为资本时, 才能得以真正的可持续性的发展。
3 自觉融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 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 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而56个民族文化又孕育了中华优秀文化, 使其丰富多彩, 形式多样。可以说, 中华文化从无到有, 不断丰富发展, 既是各民族文化充实的过程, 更是各民族文化融入中华文化不断认同的过程, 是民族文化的“多元”体现于中华文化的“一体”之中。从某种程度上说, 56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和谐共处, 关键在于我们有着普遍意义上的文化认同, 在认同中提升和团结。新时期, 我们仍需将少数民族文化自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融合, 既繁荣少数民族文化, 使其延续发展, 又能促进民族团结, 成为各民族相知、相亲、相惜的润滑剂、催化剂和粘合剂。(作者:张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