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网地图
返回首页
首页
"8+1"全链咨询
项目申报资金申请
九大服务链
产业大数据
研究咨询及申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专题
超长期特别国债申报
中央预算内投资申报
地方政府专项债
“十五五”规划
玄武岩纤维产业研究
EOD项目模式
新质生产力专题研究
预制菜产业研究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村庄规划
露营地规划设计
乡村振兴研究
田园综合体研究
特色小镇规划
十四五规划
开放型经济规划研究
保税区发展规划
智能制造规划
军民融合产业园
产业链规划设计
装配式建筑规划
文创产业园研究
循环经济规划
长江中游城市群研究
一带一路研究
出租车投放运力研究
走进中机院
关于我们
中机院新闻
new
项目收费及咨询
各大分院
人才招聘
联系方式
搜索
①市场研究
②战略规划
③产业规划
④创新空间规划
⑤招商规划及活动承办
⑥重大项目可研
⑦项目投融资方案
⑧云展云招云脑
+1 政策咨询与全程策划
政策解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走进中机院
>
中机院观点
>
中机院观点
数字经济背景下“两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划研究
来源:中机院 时间:2020-12-16 点击:6631
数字经济背景下助推产业融合,要优化顶层设计和企业数字赋能理念,强化融合互动机制,构筑融合支撑体系,优化融合发展软环境。
产业融合对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字经济无疑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历史机遇。然而,我国企业和产业数字化转型仍处起步期,特别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领域数字化程度有待提高,加快推动数字经济时代的“两业”融合仍面临不少问题。因此,数字经济背景下助推产业融合,要优化顶层设计和企业数字赋能理念,强化融合互动机制,构筑融合支撑体系,优化融合发展软环境。
“两业”融合即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最早于2019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0年全国“两会”也进一步指出了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的重要性,数据和跨产业融合发展正成为驱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面对“两业”融合的必要性与数字经济发展的紧迫性,在数字赋能成为新时代竞争的战略背景下,中机院
www.reportway.org
揭示我国“两业”融合的短板与问题,找寻依托数字经济驱动“两业”融合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充分认识我国“两业”融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对“两业”融合发展的战略意义认知不足。当前,我国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占比偏低,“重制造、轻服务”的传统理念造成在经济转型高质量阶段对“两业”融合发展的战略意义和内在规律认知不足。事实上,当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实现其价值链延伸和高端市场的抢占,客观上要求制造业在“服务端”的强化,实现制造与服务的融合共进。同时,由于我国多数地区数字经济尚处起步阶段,数字赋能的价值性仍未引起足够重视,依托“互联网+”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成为“两业”融合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先导作用尚未有效显现。这导致一些企业对于数字经济运行,尤其是管理层对数字经济影响企业经营管理向高端化迈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企业仍缺乏基于“数字理念”对企业融合发展战略、商业模式、组织架构、管理体系等进行重构与再造的战略性眼光与企业家精神。
“两业”融合发展机制尚未形成。当前,先进制造业对科研、信息技术,尤其是数字资源的投入相对不足,导致制造业服务需求尤其是高端服务需求弱化,从而抑制了现代服务业的市场扩张。由于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不相匹配,前者对后者的“托举”功能缺乏空间与范围支撑,并且现代服务业依托自身深化与广化发展从而引致新的“制造”空白点的功能有待加强。
“两业”融合发展所需人才与数字基础设施薄弱。“两业”融合发展涉及管理、技术、服务等领域人才,需要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高技术人才作支撑。而当前我国技术技能人才仍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能够满足“两业”融合发展需求的人才,尤其是“数字人才”缺乏。加之对“两业”融合发展的前瞻性认识不够,专业、学科设置未能紧跟融合发展趋势,“两业”融合人才培养滞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典型数字化专业的设置尚处起步阶段。由于数字赋能的物质载体——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周期长、额度大,加之部署伊始,规模仍然有限,且运行维系不易,因而尚未实现区域有效覆盖。
“两业”融合发展环境亟待优化。竞争机制方面,与数字经济密切相关的一些现代服务业如科技金融、移动互联等,还存在准入限制,使得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困难,又由于市场化经营机制不完善,进而导致数字经济服务于“两业”融合的市场主体和原始动力相对缺乏。制造业服务化的评价与认定层面,适应服务型制造的标准体系、评价体系、动态监测体系等还需进一步完善,需要政府提供具有前瞻性的制度保障和标准引导;制造企业在开展服务业务时较难获得与服务企业相一致的优惠政策,利益保障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有关知识产权的内容尚未获得足够保护与重视。
强化针对性,依托“数字”有效赋能“两业”融合
优化“两业”融合顶层设计,强化企业数字赋能“两业”融合理念。优化“两业”融合指导意见和统计标准,实现上层带动。中央应尽快出台推进“两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两业”融合发展的目标、重点和主导模式,出台配套完善的关于人才、资金、管理等“两业”融合的支撑体系,以便指导各省市更好地落实推进;完善“两业”融合的相关统计工作,提供准确、可靠的官方统计数据,同时研究出台突出反映“两业”融合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定期统计监测,实施动态跟踪以便及时纠偏和引导。积极鼓励企业全方位数字化转型,推进数字赋能贯穿企业“两业”融合发展。引导企业价值观和发展战略从“产能”导向转变为“数字”导向。在企业组织架构层面,谋划成立数字机构;在企业经营决策层面,善用“数据说话”;在新信息技术采用层面,大胆创新,推进企业对新技术和新生产理念的采用。
强化“两业”融合互动机制,增进“两业”融合发展实效。鼓励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积极推动具有重要数字赋能特征的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不断完善其技术标准以及服务规范,借以优化先进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环境;推动制造业企业与软件信息企业、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提升先进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应用能力和业态融合实效;引导先进制造业企业推动主辅分离,有序引导当前我国工程机械、航空航天、生物工程、智能制造等先进制造业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等方式,剥离非核心但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环节,向社会提供专业化服务,实现服务型制造的培育与壮大。发挥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具备数字资源和数字服务能力的现代服务企业对先进制造业的支撑作用,以及优化新的制造环节的创造功能。提升服务质量,鼓励在规模、信誉和服务质量上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性服务企业跨行业甚至跨地区兼并重组,发展精准服务、拓展延长服务链,强化服务对制造业的支撑功能,实现服务与制造环节“无缝”对接;大力引导服务衍生制造,激励新兴服务型企业发挥自身比较优势,通过诸如品牌授权等模式向制造环节延伸,实现新兴服务型企业市场创造功能。
构筑“两业”融合支撑体系,夯实融合发展物质基础。全面构建新时代面向“两业”融合发展的人才体系。由政府牵头搭建面向“两业”融合发展的人才架构体系,制定和实施专项人才培养计划,在高校和职业教育机构中设置交叉学科,培养“制造+服务”“数字+融合”的专项人才;推进人才共享和人才利益保障机制建设,健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制造+服务”“数字+融合”的柔性流动和人才共享机制,建立健全相关人才常态化的表彰制度。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实现量的提升;积极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转型,加大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力度,为数字赋能“两业”融合提供物质载体和平台。
优化融合发展软环境,营造“两业”融合和谐生态。加大对具有数字背景的产业融合行为的政策引导与支持力度。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对龙头企业牵头设立产业融合发展基金予以额外支持;对企业积极应用互联网进行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的投入行为进行大力支持。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两业”融合市场化改革,积极推进电信、金融、新型研发机构等领域市场化改革,适当放开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提高现代服务业市场化程度和资源配置效率。搭建“两业”融合发展服务,尤其是数据和信息服务平台,特别地,要推动政府对于数据和信息平台的服务构建和资源购买,对于尝试数字赋能“两业”融合发展的企业给予数字资源支持。(作者:苏黄菲菲 黄跃)
上一篇:
重庆市涪陵区装备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
下一篇: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地区铁路货运系统布局规划研究
核心业务
重大项目可研
项目投融资方案
九大服务链
战略规划
市场研究
园区项目前期定位
产业规划
建筑规划设计
产业园区规划
·电子商务产业园规划
·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
·生物医药产业园规划
·新型建材产业园规划
·节能环保园区规划
·循环经济园区规划
·高新技术园区规划
·茶产业园规划
·新能源汽车产业园规划
·健康产业园区规划
·养老产业园策划
·新材料产业园规划
·新能源产业园规划
·总部经济区规划
·经济开发区规划
·产业集聚区规划
·工业园区规划
·化工园区规划
产业研究与规划
·通用航空产业
·轨道交通产业
·装备制造产业
·产业转型升级规划
·健康养老产业
·生物医药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
·新能源汽车产业
·大数据产业规划
农业规划
·生态农业规划
·休闲农业规划
·观光农业规划
·生态农庄规划
·农业科技规划
·旅游园区规划
·休闲旅游业规划
·现代农业园规划
·现代服务业规划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
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