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以来, 中央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署, 表现出国家对实现农民富裕以及农业现代化的渴望, 而土地资源作为农村集体存量最大的“沉睡资产”, 不仅是战略实现的重要支点, 而且是农民收入和社会保障的基础, 更是实现国家实现全面富裕的关键因素。而由于土地资源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一直没有达到最优状态, 使得农村土地资源制约乡村振兴的实现。因此, 进一步激发农村土地资源活力, 挖掘农村土地价值, 才是提高农民收入,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指出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土地作为一个贯穿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要素, 需要有效的释放土地活力, 盘活农村土地资源。而土地资源作为农村最具潜力、最大的资源, 目前在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都还未达到最优状态, 制约农民走向富裕的脚步, 阻碍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能动性, 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增值”, 对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1. 提升土地资源价值的现实意义
当前, 农业供给侧改革作为农村通向富裕的关键渠道, 土地资源作为农村公认最具有潜力和前景的资源, 提升土地资源不仅有利于实现农村富裕和农业现代化, 推动我国的脱贫大计以及乡村振兴战略更上一个台阶。
1.1 农民生活品质的保障
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资源, 但对农民的收入贡献却远远低于期望值, 我国农村土地资源价值实现机制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农业作为三大产业的传统产业、弱势产业, 过去的经营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代发展的需求, 农民的幸福感以及生活品质远远落后。虽然我国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1660万人, 取得了巨大成就。 (2) 但脱贫仅仅是第一步, 农业强、乡村美丽、农民富裕、农民生活幸福才是最终目标, 而这一伟大目标的实现需要农民和国家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1.2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保障
在我国的三大产业中, 农业被视为弱势产业, 而我国一直以来都在积极探索“农业强”的方式和道路。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做出重要部署, 包括夯实农业基础、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等。这些目标的实现都与农村土地有着根本的联系。提升乡村土地资源及其创造价值的能力, 可以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 减少城乡差距, 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目标, 所以农村土地资源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
2. 当前我国农村提升土地资源价值的途径及困境
目前农村土地价值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直接价值, 主要体现在以耕地为条件的纯收益价值;另一种是间接价值, 主要体现在通过土地流转以及在土地所有权的基础上提升土地的潜在价值。
2.1 土地资源直接价值的收益低
土地资源的直接价值作为农民主要经济来源, 是指传统农业经济模式下农民收益方式, 呈现出规模小, 收入低等特点。根据中国报告网的数据, 截止到2018年, 我国土地流转情况如下 (1) :
由此可知, 我国土地资源接近60%的部分农民依旧采取传统经济模式, 以小麦、玉米、水稻等普通经济作物为例, 每亩纯收入基本都在1000元以下。根据2018年底我国农业农村部数据, 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4600元 (2) , 远远低于城镇人均收入。农民的农业产品一般以原始产品的形式出售, 收益较低, 呈现高付出, 低回报等特点。
图1 1996-2017年我国土地流转率趋势图
2.2 土地资源间接价值活力不足
截至2018年年底, 全国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面积14.8亿亩, 占实测面积89.2%, 30个省份报告基本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3) 。为下一步土地流转工作奠定基础, 但巨大的土地价值背后, 却呈现出土地流转费用的廉价以及规模小等问题;另一方面, 虽然采取对土地耕地的统一管理, 大多数依旧采用了传统耕地模式, 收益增长依旧不太明显, 同时存在基础设施老旧, 不便于管理等问题的发生, 也导致了无法吸引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留在农村。
综上, 当前农村土地资源现实状况呈现出土地产出效益较低, 现代化水平低, 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欠缺, 交易市场范围小, 人才短缺, 产品特色不突出, 这些都是制约农民走向富裕和实现现代化的绊脚石, 所以要通过提升土地资源价值的方式帮助农民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
3. 提升土地价值的出路——“盘活”农村土地资源
提升农村土地资源价值, 是提高农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因此, 如何充分挖掘、提升、激活农村土地资源, 最大程度的提升土地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是未来农村土地资源管理的重中之重。
3.1 制度保障:完善与土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首先是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期限保障, 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 我国农村土地经历了两轮承包。第一轮承包自1983年开始, 期限为15年, 在第二轮土地承包即将到期之际,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 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为土地承包者、土地经营者、新型经营主体吃了一颗定心丸, 可以甩开膀子, 全心投入, 扩大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之中。其次, 为农民提供权利保障, 实行承包地确权登记政策, 上文提到89.2%的土地完成了确权登记, 农民手中有了证书, 不仅稳定了土地承包关系, 而且促进土地流转的合法化, 使规模经营主体流转土地将更加放心。最后, 加快完善和修订相关法律法规, 在2018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出台了修正案, 确定了非农业用建设地的确权及流转, 提高了农村住房的补贴数额, 对保障土地流转政策的实行以及实现土地“增值”具有积极意义。
3.2 路径保障:完善和优化农村产权交易市场
土地资源间接价值的实现不仅需要完善产权交易市场, 还需要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我国的农村耕地、宅基地、以及部分集体资产都可以作为新时代的“商品”, 被放于交易市场之上, 因此亟需交易市场的环境以及规范性都将对土地资源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当下土地交易市场的规范性、规模以及平台的可靠性以土流网为例, 通过地区、用途、流转方式、面积等选择或者出售土地。 (1)
作为土地交易市场的先行者, 一方面, 土流网不仅为资源的流动及配置提供了良好的经验, 另一方面, 通过扩大交易市场的范围实现土地价值的隐性增值, 便利了流转方式以及土地价值的有效传播。以此可以借鉴土流网的交易方式建立更加归属清晰, 权责分明的交易市场, 确保集体资产交易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 同时推动集体产业的优化配置及保值增值。
3.3 基础设施保障:提升和建全农业现代化水平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业以及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础, 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确定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任务目标, 而落后的基础设施以及服务设施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质量及人民幸福感。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更有助于引进资金, 扩大经营规模, 以此带动相应的食品产业, 提高农民收入, 减少城乡差距。
一方面, 加强农村教育投入, 提高农民受教育程度, 提升农民素质, 不仅有利于乡风文明的建设, 也为农业现代化奠定基础;另一方面,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 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以及国家鼓励机制, 让更多的资金流动方向走进农村, 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同时, 还要保障农村宜居环境, 让绿水青山吸引更多的金山银山;最后, 缩减城乡“距离”, 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拉近城乡距离, 更有助于农民“走出去”, 让城里人“引进来”, 进一步促进资金流动, 多样化的为农民增加收益。
3.4 人才保障: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辐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 而人才因素一直是农村现代化进程的短板, 农业的发展需要人才支撑, 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 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 采用外引内培双管齐下, 打造强有力人才队伍。
首先, 将本土农民作为主要人才支撑, 强化农民职业教育, 建立职业农民制度, 对新型职业农民实施培育计划, 优化农业者结构, 提升农民技术能力, 整合各渠道培训资源, 建立由政府主导、统筹安排、优秀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 培养出更多爱农业、技术强、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使他们能够把握农业产业政策调整和农产品市场变化, 成为人才振兴的主力军;其次, 引入新鲜血液, 通过政策补助, 积极鼓励各类人才回归乡村, 使农村成为人才大有作为的场所, 让农村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
3.5 品牌保障:建设和打造特色农业品牌
伴随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互联网+农业”逐步扩大了农业的影响力, 提升了农业产品的潜在价值。通过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 优化产业结构, 强化互联网支撑和农产品优质性, 突破传统“重数量”的思想, 转化为“重质量”。提升乡村产品特色, 推动农产品全面振兴。
强化品牌推广, 建立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 扩大生产规模, 提升农产品质量标准, 建立农产品管理制度, 扩大优惠政策, 提升农产品的培育能力和生产能力。以丹东东港草莓为例, 品牌价值达到77.5亿元 (1) 。结合地域差异和特色, 创建一批底蕴深厚、地域特征鲜明的“和而美”特色农产品品牌。并通过农产品品牌创建, 提升地区吸引力, 带动地区消费, 实现良好的连锁反应。
4. 结语
通过提升农村土地资源价值, 充分发挥农村资源享赋, 推动以土地为核心的各项要素快速流动, 抓住产业发展的契机, 壮大集体经济, 是未来农民集体走上富裕道路的根本保障。各地还要根据资源享赋, 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作者:袁帅 齐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