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党中央确定的新常态下农村发展的新战略。2015 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首次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随后在 2015 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 从发展目标、 融合方式、 融合主体、 利益机制、 融合服务等多方面更加细化了具体措施和路径。在十三五规划中也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增强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
吉林市地处长白山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形成中山山区—低山丘陵区—峡谷湖泊区—河谷平原区 4大地貌景观,地貌类型复杂。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具备良好的自然条件。
当前在绿色发展的要求下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广大山区半山区农民面临新的产业选择。玉米收贮政策改革,平原地区的种植结构也需要进行调整, 如何破解产量高、 库存高、 进口量高、 农民收益减少这“三高一少” 的难题,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已经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而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将成为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主要途径。
1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出的背景和目标
最早提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概念的是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 农业专家、 日本 JA 综合研究所今村奈良臣。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他针对日本当时农民收入减少,农村凋敝的现状, 提出了“第六产业”的概念。就是通过鼓励农户搞多种经营,即不仅种植农作物( 第一产业) , 而且从事农产品加工( 第二产业) 与销售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 第三产业) , 以获得更多的增值价值,为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开辟光明前景。因为按行业分类, 农林水产业属于第一产业,加工制造业则是第二产业,销售、 服务等为第三产业。“1 + 2 + 3” 等于 6,“1 × 2 × 3” 也等于 6。这就是“第六产业” 的内涵。只有依靠农业为基础的各产业间的合作、 联合与整合, 才能取得农村地区经济效益的提高。他所强调的是以当地农户和当地资源为基础,通过发展第一产业并向二三产业延伸, 重视农村的内生发展和农业的多功能性。六次产业的实现主体是农民,目标是实现农民增收, 农村繁荣。日本的六次产业排斥城市工商资本大规模进入农业和农村,简单地将农业作为其二产的原料基地,盘剥农民的剩余价值,侵占农民的利益。因此, 日本的六次产业发展大多是以农民为主体, 建设小型化的二产加工设施,并结合资源优势开展个性化的三产服务项目, 形成现在小而美的新农村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以后在我国农村年轻劳动力逐步离开农村,农民也失去了资本的积累, 所以难以形成主导农村社会发展的内生性发展力量, 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必须借助外力来使我们的农民向二三产业进军,而这个外力就是龙头企业, 依靠它们搞农村产业化经营,也就是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 并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 的利益联结机制, 把农业产前、 产中、 产后各个环节联结起来,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但在二十几年的实践中龙头企业与农户也是矛盾重重,为此中央提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简称三产融合,意指在于不管以何种方式实现各主体和各产业的联结, 都必须让农业得到稳定发展、 让农民得到真正实惠。准确来讲就是各类农业产业组织通过延伸产业链条、 完善利益机制,打破农产品生产、加工、 销售相互割裂的状态,形成各环节融会贯通、 各主体和谐共生的良好产业生态。所以六次产业只能说和我们的三产融合很像, 但绝不是, 我们的三产融合服务更宽,路径更多,方法更全。我们提出的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与日本的“六次产业” 虽然最终目标都是激活农村的要素资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更多分享增值收益,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但是, 我们并不强调以农民为主体,而是更强调农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 培育融合主体、 创新融合方式。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 教育文化、 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 体验农业、 创意农业等新业态,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这符合现实我国农村和农业的发展现状和目标要求,我国还有大量的农村人口需要新型城镇化而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中去,农业还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资料的整合才能提升生产率,多元化投资主体、 多渠道融资方式、 多样化发展模式将成为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常态。
2 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的发展模式
发达国家农业发展基本上已经实现了一二三产有效融合。基本分为二个模式。一个是美国、 巴西等大规模农场 + 大规模农产品深加工的“大规模农业”的方式,另外一种就是以日本、 韩国以及我国台湾省为代表的农业 + 小规模的二产加工 + 三产的“精致农业” 的方式。由于我国土地自然条件的限制, 我国大部分地区都不具备发展大农业的基础。而我们提出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更多的是指发展小而美的精致农业,而不是简单的以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的简单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以及国内和吉林市一些企业的实践,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模式按照产业融合方式的不同,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2. 1 休闲农业— ——主要特征是: 一产加三产带二产
主要围绕“农” 字做活农业旅游, 以体验“农” 的氛围,参与“农” 的生活, 享受“农” 的风情, 感受“农”的文化,接受“农” 的教育为内涵。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 休闲、 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在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游客不仅可观光、 采果、 体验农作、 了解农民生活、 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 度假、 游乐。
发展休闲农业可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农民收益。休闲农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产业,可以增加就业机会; 同时发展休闲农业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产业收益; 休闲农业发展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了整体收益; 休闲农业有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还可以增加城市旅游者与农民的接触与交流的机会,推进农村城市化、 现代化; 休闲农业有利于促进农业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为多元文化投资提供平台,有效推动土地流转, 开发了人文资源与生态环境。所以,它可以促进吉林市农民增收、 发展吉林市周边旅游。
2. 2 功能农业— ——主要特征是: 一产加二产加品牌
功能农业的概念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其国提出的,是指通过生物营养强化技术或其他生物工程生产出具有健康改善功能的农产品。简单地说,功能农业就是要种植出保健的农产品。功能农业是指农产品的营养化、 功能化, 它是通过生物营养强化或其他生物技术手段使农产品具备保健功能性。它的使命就是让农产品进入功能时代。
功能农业的核心要求是: 农产品中某一种或几种健康有益成分基本定量, 并可以标准化实现。目前, 狭义上来看,功能农业实践应该着重于矿物质等较易实现标准化强化的类别; 广义上, 功能农业也可包括明确具备功能性的农产品生产。
2. 3 智慧农业— ——主要特征是: 一产加二产加三产
智慧农业是农业生产的高级阶段,是集新兴的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 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一体,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 环境温湿度、土壤水分、 二氧化碳、 图像等) 和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 智能预警、 智能决策、 智能分析、 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 可视化管理、 智能化决策。它是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集成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 物联网技术、 音视频技术、 3S 技术、 无线通信技术及专家智慧与知识,实现农业可视化远程诊断、 远程控制、 灾变预警等智能管理。智慧农业将通过三产拉动一产,并促进二产发展,可以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3 吉林市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的发展对策建议
要以互联网思维谋划设计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问题。要将农村精准扶贫、 农业增产、 农民增收、 农村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 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工作结合在一起综合考虑。要改变农村工作条块分割状况,要破除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农业发展定式,建立以农民素质提高、福祉提升为核心目标,一、 二、 三产融合发展为主要手段,通过智慧农业互联网平台使农民与城市居民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互帮互助,城市资本与农村自然资源与生产力有效整合,农村生产生活与自然生态融洽的新型农村发展模式。工作目标和重点要落脚在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农村产业竞争能力,增强农村经济活力上。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要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的、跨部门的、 面向多产业融合发展的农村工作领导机制,建立农业与工业、 商业、 旅游、 文化、 科技、 金融等融合发展工作机制,整合现有的政策、 资金、 人力等资源,形成合力。
二是强化规划作用。政府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高水平进行区域发展规划,要在规划的过程中广泛动员农民参与, 通过规划的讨论,为广大农民“洗脑” , 让规划入心、 入脑, 融会到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上级政府要组织规划的论证,一旦确定规划方案,要严格执行。
三是强化政策支持。集中政府各种各类涉农相关资金和政策,优先扶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发展, 先行先试,形成示范效应, 带来域外客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天时、 地利、 人和等诸多条件,不可能均衡发展也不可能一哄而上,要抓住机会条件具备要集中全力推动一个,推成一个,滚动式发展。
四是强化科技支撑。注重整合吉林市农业科研院所、 大专学校的科技资源, 面向一二三产业融合需求开展科研整合应用创新,面向国内外引进优势品种和技术,支撑区域新、 奇、 特产业与服务品牌发展。
五是强化主体建设。注重利用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这一农村社会组织以及专业合作社、 家庭农场等规模生产主体在农村技术转移与传播,农民组织化建设等方面的优势,创新农民组织化方式, 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积极推动面向农民的素质提高, 技能提升的培训活动,以高素质的组织化的农民为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六是强化特色品牌。要以新型城镇化为契机, 结合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以休闲农业与产品生产加工相结合的模式设计各地的差别化发展定位与区域特色品牌。注重引进新技术、 新品种、 新概念,构建各具特色的差别化区域消费品牌。